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酝酿多年,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廊坊市所辖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以下简称“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迎来正式发布。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要求通州与北三县“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管控”。
位于北京市东部,通州区与北三县空间紧邻、联系紧密,协同发展需求迫切。然而,长期以来各自为政,跨界协同发展缺乏有效途径,发展中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
推进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对于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优化首都发展格局、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跨行政区协同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问题,交界区的突破和探索尤其重要。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来看,规划出台有着重要意义。”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说。
率先破解交通瓶颈
住在河北燕郊,工作在北京大望路附近,跨省上班的华春芳为通勤伤透了脑筋。早晚高峰时段,40分钟的车程通常需要花费两小时。
采访中,她分享了一次被堵在路上的经历:早晨6时从家里出发,乘公交到单位刚好中午12时整,正好赶上午饭时间。
由于距离近、房价低,北三县成为“北漂”们的安居之地。资料显示,像华春芳一样,每天通勤到北京工作的人仅燕郊就有约40万。
白天北京上班,晚上河北睡觉,大量人群钟摆式通勤问题势必会面临交通压力。事实上,通州与北三县的跨界交通问题突出,拥堵严重,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交通秩序混乱。打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已势在必行。
为破解交通难题,《規划》中提到要“率先破解交通瓶颈,深入推进‘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构建一体化的道路系统,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创新交通建设运营管理机制”。
最让华春芳期待的,是北京地铁22号线的建设。国家发改委官网信息显示,22号线又称北京地铁平谷线,线路全长78.6公里,共设20座车站。其中河北段线路全长约28公里,共设4座车站。
未来,该区域将构建以北京城市副中心站为主,亦庄站、燕郊站、三河站、香河站为补充的客运枢纽体系。分析人士认为“轨道上的京津冀”远不止22号线,如终点位于通州潞城的6号线,如果东延实现与北三县全面贯通,将会形成对整个北三县的强大带动。
“睡城”迎来产业转移
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产业层次低,就业吸纳能力不强,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这是目前北三县面临的产业发展形势。
“对于北京而言,北三县原来更多是‘睡城’的概念,主要原因在于职住不平衡。随着规划的实施,北三县将变成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地,从根本上解决就业与居住空间的匹配与融合问题。”接受采访时,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说。
这种产业转移已经开始。2019年初,北京市已经与廊坊北三县签署了52个项目,意向企业50余家,投资额超过300亿元。
关于北三县的产业定位,此次规划中进一步明晰:燕郊组团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商务服务、健康养老等功能,三河组团重点发展科技创新和商务服务功能,香河组团重点发展健康养老、智慧物流、科技创新等功能。
目前来看,和北京中心城区相比,北三县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方面有很大落差。
“这些落差不会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陈耀看来,从承接产业的基础看,北三县的最大短板还在于关联产业的配套。
无论是通州还是北三县,都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二者之间是否会有产业竞争关系?
对此,陈耀认为,未来通州承接的产业层次定位要远高于北三县。到2025年,通州将建成七大符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定位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包括总部经济、财富管理、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尖端芯片、IT信息软件、智能制造。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哪个城市都希望能够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而不愿意去主动疏解;不过,当产业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势必需要功能疏解。”陈耀说。
交界区的探索
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统领,该区域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6年时间。在江翰看来,新的规划出台势必带动城市一体化发展,都市圈打造迎来加速。
从各自为政,到统筹、协同,过去的几年间,通州与北三县融合进程明显加快。
2016年10月,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召开关于“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专项规划工作会时,就明确了整体统筹谋划的思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草案)》中也提到要实现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
“虽然共处京冀交界地区,地缘相邻、人缘相亲、生态相融、文化相近,通州区与北三县具有良好的协同发展基础,但协同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陈耀说。
“十三五”期间,国家先后规划19个城市群。在陈耀看来,要实现在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要素流动、社会保障、安全等政策互认对接,城市群之间的协调机制尤为重要。
“当具体对接出现了矛盾、冲突,如何解决、找谁去解决,这势必需要有相应的协调机制。对于京津冀城市群而言,这种协调的具体机制在交界地区可能首先实现突破,将来会为整个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借鉴。”陈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