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6日至19日,笔者作为广西中小学教育管理访日研修考察团中的一员,赴日本进行了为时14天的培训考察,对日本基础教育的发展、小学教师的培训和管理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切身的体会,深感日本的小学教育在许多方面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一、教育普及及教育立国的传统和现状
日本一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明治维新之前,它的民办教育已得到普及。江户时代(1600-1868年)的一些私塾,当时叫“寺子屋”的,是日本现代学校的来源;教师主要是僧人、武士和医师。当时,东京儿童的就学率已达70%-80%。日本现代教育来源于西方,基础教育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其中小学到初中为九年义务教育。日本很早就实行了义务教育:1879年颁布教育令,开始实行三年以上义务教育;1907年开始实行六年制义务教育;1947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到1950年,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9%。2007年,日本义务教育就学率为99.98%;2009年,初中升高中比率为97.9%;2008年,高中升高校比率为68.18%。2009年,小学厌校生的比例为0.32%,中学厌校生的比例为2.89%;2007年,高中退学者比例为2.15%。从以上数据看,在日本,只要你想读书,不会有太大的升学压力。日本国民教育普及到下层平民的传统从江户时代一直延续下来,国民受教育的层次也非常高。在日本近百年的经济腾飞中,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是重要因素。
日本义务教育采用小班制,可确保教师面对学生的时间,改善教师投入教育的环境。通常小学的班额是28.4人,初中是33.5人。在教师的配备方面,小学师生人数比是1:19.4,初中师生人数比是1:15.1。这种情况仍在进一步改善中。2009年,日本基础教育的师生比已经达到了1:15.96,小学的师生比是1:17.46。我们参观了东京都的一所国际化小学——港区立笄小学。该校已有四五个国家的孩子在校就读,学校共有372名学生、35名教职工,其中7名外籍教师,师生比是1:10.62。在该校,我们还亲眼看到两名本土教师正在对两名外籍学生辅导日语。
二、提倡教育公平,关爱每一个学生
在日本,教育平等的观念十分普及。首先体现在学校硬件设施配备的均衡上。日本政府对县市和乡村学校建设的投入持有平等对待的态度。无论在东京,还是在镰仓、川崎等地,我们看到的小学硬件设施基本一致,如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教学楼,宽敞平坦的草坪和田径场等。其次体现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上。实施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较为充分地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如果人数超员,家长可以提出异议,所以学校一般不敢也不会随意增加班级的学生人数。再次体现在小学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上。日本实施教师“定期流动换岗制”,不存在教师固定于同一所学校干一辈子的事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杜绝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在日本,小学基本上不存在“择校”现象。此外,教育公平还体现在政府对每一个学龄儿童特别是残疾儿童的关爱和尊重上。政府专门在分管教育的文部科学省下设分管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等中等教育局,该局设有特别支持教育科,管理残疾儿童的初、中等教育。残疾儿童在特别支援学校就读.会得到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待遇。1986年,日本特别支援班级比例为4.5%;2008年,日本特别支援班级比例为9.9‰
三、注重细节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教育无小事。在东京都港区立笄小学,我们感觉到,无论是强调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还是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甚至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怀备至,都体现出日本民族特别尊重学生、十分重视细节的教育传统。
日本民族十分注重母语教育,并且规定:只有本土的教师才能给外国孩子上日语课,为的是保证其发音纯正。在东京都港区立笄小学,我们亲眼看到,日本教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教外国学生学日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日本也很注重外语教学,立笄小学每周有两节外语课。我们观摩了一节外语课,执教的是英国籍教师,有两位日本籍教师做助手,课堂形式互动开放,小朋友们学得非常轻松、非常开心。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们看到,在立笄小学教学楼走廊上,有序地展示着某届毕业生制作的木制面具、陶瓷手工艺品、旅衔史室里不仅排列着每一届校长的照片,还保留着几十年前学生的成绩单,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尊重和管理的人性化。在校史室,我们仍可以看到小学生们亲手搭建的积木小园区。
立笄小学的治校理念是“一日一生”,这也是学校的经营方针。“一日一生”就是告诉老师和孩子们,今天的事情要今天做完,要珍惜每一天,记住每一天,每一天都用一生的精力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为此,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每一间教室的后面,学生的书包和衣服都整整齐齐地排放在桌面上,后墙上挂着全班学生童稚十足的彩笔画,像是“全家福”。我们参观时正好是雨天,看到学生们自觉地将雨伞用塑料袋装好后统一摆放,走的时候又自觉地拿走自己的雨伞,非常整洁、有序。卫生间的每个水龙头上,都用小网兜挂着一小块香皂,提醒小学生注意洗手。可以看出,学校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的细节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强化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人格
日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重视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重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培养上。
日本的中小学对自己的校史都很重视,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史室。在东京都港区立笄小学的校史室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变迁,还看到了他们十分注重传统教育。虽然学校建设已十分现代化,但校史室里依然展示着一些古朴、亲切的日本传统民居—草屋的模型和炊具模型,还有一个穿着和服上学的孩童雕塑和一些穿和服的小公仔,样子活灵活现、童稚可爱。走廊文化和教室文化建设方面,更让人感觉到处处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浸润传统气息。学校经常举办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竞赛活动或运动会。小学生们在家人的陪伴下幸福地过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女孩节、男孩节等。立笄小学有一间称为“和室”的教室,学生可以在这里了解日本传统的茶道、花道、柔道、和食、和服等风俗习惯。日本政府还注重对年青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培训。在每年4月新学年伊始,日本的中小学生会身穿漂亮的和服,在父母陪伴下幸福地赏樱花,去学校报到。总之,不管是在学校内还是在家庭和社会上,这种浓厚的民族文化的氛围,使孩子们从小就明确树立了“我是日本人”的民族观念。
在培养学生吃苦精神方面,日本的基础教育也颇令人感佩。我们这次是12 月寒冬季节到的日本。无论是在镰仓,还是在东京,到处可见在寒风里匆匆上学或放学的中小学生,清一色的男孩短裤、女孩露膝短裙的校服。奇怪的是,他们的脸上依然露出了花一样的笑容,与那些上班族沉默的面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每个小学生肩上都背着自己的书包,即便有大人接送也是如此。可见,在日本,“艰苦是成长的条件”这个理念很普遍,人们都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对困难的承受力。
五、培养学生学会体验。感悟生命
日本的基础教育非常注重让孩子亲身体验、亲身体会,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2008年,日本的最新教学大纲把“学力”定义为“综合性能力”。而综合学习强调积极地安排学生体验生活、社会和自然,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自发性调查、研究的能力。如通过在家擦地板、照看婴儿、陪孩子玩耍、在公园公路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来体验生活;通过爬树、登山、看日出等活动,让学生来体验自然;通过组织开展茶道、花道、棒球比赛、外出旅游、参观企业、祭拜神宫寺庙等,让学生体验社会和人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拥抱自然、珍惜生命、体验感动、学会感恩。日本每年春季学期4月1日为新学年开始,12月末学年结束。每学年最后一个星期即12月中下旬,日本的孩子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备生活用品外出旅游或进行社会考察、调研等。我们在参观丰田汽车制造厂、松下电器制造公司、日本菊正宗清酒制造厂等企业时,都看到了日本中小学生的身影。
六、小学教师地位高,教9币的综合素质高
日本的教师多数是地方公务员,可见其社会地位很高。日本社会历来有尊重教师的传统,这与宗教习俗有关。在过去,教师职业与牧师、僧人一样是一种“圣职”。当时乡村里一边是学校,一边是寺庙。教师被认为是与“圣职”人员一样的具有高尚的人品、崇高的使命感、乐于奉献的人。日本教育的普及,人才资源的培养和积累,离不开具有优良素质的教师。日本现代教师以具有很高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等得到世人的赞同。
日本现代教师的创造性强,综合素质高。这要得益于其著名的教师进修制度。日本目前的小学教师都具有大学以上学历。2008年,日本又设置了教职大学院,专门培养具有“教职硕士”学位、在社区或者学校能够发挥领导骨干作用的核心教师或骨干教师人才。在日本,进修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义务。教师进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进修的种类分为职务进修、校内进修、校外进修和自主进修等,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校内进修。所谓校内进修,是学校全体教师为达到本校的教育目标设定研究课题,通过教育实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修。校内进修基于每一位教师的自发性和积极性,研究课题紧扣教育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这种进修制度和教师的综合评价紧密挂钩,直接影响着校长对教师的人事考评。
(责编:白聪敏)
一、教育普及及教育立国的传统和现状
日本一向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明治维新之前,它的民办教育已得到普及。江户时代(1600-1868年)的一些私塾,当时叫“寺子屋”的,是日本现代学校的来源;教师主要是僧人、武士和医师。当时,东京儿童的就学率已达70%-80%。日本现代教育来源于西方,基础教育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其中小学到初中为九年义务教育。日本很早就实行了义务教育:1879年颁布教育令,开始实行三年以上义务教育;1907年开始实行六年制义务教育;1947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到1950年,日本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达到99%。2007年,日本义务教育就学率为99.98%;2009年,初中升高中比率为97.9%;2008年,高中升高校比率为68.18%。2009年,小学厌校生的比例为0.32%,中学厌校生的比例为2.89%;2007年,高中退学者比例为2.15%。从以上数据看,在日本,只要你想读书,不会有太大的升学压力。日本国民教育普及到下层平民的传统从江户时代一直延续下来,国民受教育的层次也非常高。在日本近百年的经济腾飞中,教育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是重要因素。
日本义务教育采用小班制,可确保教师面对学生的时间,改善教师投入教育的环境。通常小学的班额是28.4人,初中是33.5人。在教师的配备方面,小学师生人数比是1:19.4,初中师生人数比是1:15.1。这种情况仍在进一步改善中。2009年,日本基础教育的师生比已经达到了1:15.96,小学的师生比是1:17.46。我们参观了东京都的一所国际化小学——港区立笄小学。该校已有四五个国家的孩子在校就读,学校共有372名学生、35名教职工,其中7名外籍教师,师生比是1:10.62。在该校,我们还亲眼看到两名本土教师正在对两名外籍学生辅导日语。
二、提倡教育公平,关爱每一个学生
在日本,教育平等的观念十分普及。首先体现在学校硬件设施配备的均衡上。日本政府对县市和乡村学校建设的投入持有平等对待的态度。无论在东京,还是在镰仓、川崎等地,我们看到的小学硬件设施基本一致,如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教学楼,宽敞平坦的草坪和田径场等。其次体现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上。实施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较为充分地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如果人数超员,家长可以提出异议,所以学校一般不敢也不会随意增加班级的学生人数。再次体现在小学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上。日本实施教师“定期流动换岗制”,不存在教师固定于同一所学校干一辈子的事情,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杜绝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在日本,小学基本上不存在“择校”现象。此外,教育公平还体现在政府对每一个学龄儿童特别是残疾儿童的关爱和尊重上。政府专门在分管教育的文部科学省下设分管九年义务教育的初等中等教育局,该局设有特别支持教育科,管理残疾儿童的初、中等教育。残疾儿童在特别支援学校就读.会得到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待遇。1986年,日本特别支援班级比例为4.5%;2008年,日本特别支援班级比例为9.9‰
三、注重细节教育。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教育无小事。在东京都港区立笄小学,我们感觉到,无论是强调互动开放的课堂教学,还是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甚至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怀备至,都体现出日本民族特别尊重学生、十分重视细节的教育传统。
日本民族十分注重母语教育,并且规定:只有本土的教师才能给外国孩子上日语课,为的是保证其发音纯正。在东京都港区立笄小学,我们亲眼看到,日本教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教外国学生学日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日本也很注重外语教学,立笄小学每周有两节外语课。我们观摩了一节外语课,执教的是英国籍教师,有两位日本籍教师做助手,课堂形式互动开放,小朋友们学得非常轻松、非常开心。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们看到,在立笄小学教学楼走廊上,有序地展示着某届毕业生制作的木制面具、陶瓷手工艺品、旅衔史室里不仅排列着每一届校长的照片,还保留着几十年前学生的成绩单,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尊重和管理的人性化。在校史室,我们仍可以看到小学生们亲手搭建的积木小园区。
立笄小学的治校理念是“一日一生”,这也是学校的经营方针。“一日一生”就是告诉老师和孩子们,今天的事情要今天做完,要珍惜每一天,记住每一天,每一天都用一生的精力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为此,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在每一间教室的后面,学生的书包和衣服都整整齐齐地排放在桌面上,后墙上挂着全班学生童稚十足的彩笔画,像是“全家福”。我们参观时正好是雨天,看到学生们自觉地将雨伞用塑料袋装好后统一摆放,走的时候又自觉地拿走自己的雨伞,非常整洁、有序。卫生间的每个水龙头上,都用小网兜挂着一小块香皂,提醒小学生注意洗手。可以看出,学校十分注重在日常生活的细节方面,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强化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人格
日本的基础教育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重视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重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熏陶和人格的培养上。
日本的中小学对自己的校史都很重视,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史室。在东京都港区立笄小学的校史室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变迁,还看到了他们十分注重传统教育。虽然学校建设已十分现代化,但校史室里依然展示着一些古朴、亲切的日本传统民居—草屋的模型和炊具模型,还有一个穿着和服上学的孩童雕塑和一些穿和服的小公仔,样子活灵活现、童稚可爱。走廊文化和教室文化建设方面,更让人感觉到处处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浸润传统气息。学校经常举办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竞赛活动或运动会。小学生们在家人的陪伴下幸福地过着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女孩节、男孩节等。立笄小学有一间称为“和室”的教室,学生可以在这里了解日本传统的茶道、花道、柔道、和食、和服等风俗习惯。日本政府还注重对年青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培训。在每年4月新学年伊始,日本的中小学生会身穿漂亮的和服,在父母陪伴下幸福地赏樱花,去学校报到。总之,不管是在学校内还是在家庭和社会上,这种浓厚的民族文化的氛围,使孩子们从小就明确树立了“我是日本人”的民族观念。
在培养学生吃苦精神方面,日本的基础教育也颇令人感佩。我们这次是12 月寒冬季节到的日本。无论是在镰仓,还是在东京,到处可见在寒风里匆匆上学或放学的中小学生,清一色的男孩短裤、女孩露膝短裙的校服。奇怪的是,他们的脸上依然露出了花一样的笑容,与那些上班族沉默的面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每个小学生肩上都背着自己的书包,即便有大人接送也是如此。可见,在日本,“艰苦是成长的条件”这个理念很普遍,人们都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对困难的承受力。
五、培养学生学会体验。感悟生命
日本的基础教育非常注重让孩子亲身体验、亲身体会,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2008年,日本的最新教学大纲把“学力”定义为“综合性能力”。而综合学习强调积极地安排学生体验生活、社会和自然,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自发性调查、研究的能力。如通过在家擦地板、照看婴儿、陪孩子玩耍、在公园公路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来体验生活;通过爬树、登山、看日出等活动,让学生来体验自然;通过组织开展茶道、花道、棒球比赛、外出旅游、参观企业、祭拜神宫寺庙等,让学生体验社会和人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拥抱自然、珍惜生命、体验感动、学会感恩。日本每年春季学期4月1日为新学年开始,12月末学年结束。每学年最后一个星期即12月中下旬,日本的孩子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备生活用品外出旅游或进行社会考察、调研等。我们在参观丰田汽车制造厂、松下电器制造公司、日本菊正宗清酒制造厂等企业时,都看到了日本中小学生的身影。
六、小学教师地位高,教9币的综合素质高
日本的教师多数是地方公务员,可见其社会地位很高。日本社会历来有尊重教师的传统,这与宗教习俗有关。在过去,教师职业与牧师、僧人一样是一种“圣职”。当时乡村里一边是学校,一边是寺庙。教师被认为是与“圣职”人员一样的具有高尚的人品、崇高的使命感、乐于奉献的人。日本教育的普及,人才资源的培养和积累,离不开具有优良素质的教师。日本现代教师以具有很高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等得到世人的赞同。
日本现代教师的创造性强,综合素质高。这要得益于其著名的教师进修制度。日本目前的小学教师都具有大学以上学历。2008年,日本又设置了教职大学院,专门培养具有“教职硕士”学位、在社区或者学校能够发挥领导骨干作用的核心教师或骨干教师人才。在日本,进修既是教师的权利,又是义务。教师进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进修的种类分为职务进修、校内进修、校外进修和自主进修等,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校内进修。所谓校内进修,是学校全体教师为达到本校的教育目标设定研究课题,通过教育实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进修。校内进修基于每一位教师的自发性和积极性,研究课题紧扣教育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这种进修制度和教师的综合评价紧密挂钩,直接影响着校长对教师的人事考评。
(责编: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