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德语中的外来词伴随着德国的历史及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语言方式。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观察德语外来词,分析其存在形式、产生原因及发展规律,能够帮助语言使用者更深入地理解德语中的词汇以及德国社会发展,对于语言学习有所助益。
【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德语;外来词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104-02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于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等社会需求,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利用不同于以往的词汇,以确保能够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达。而这些以往不存在于原有语言的词汇即是新词。在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背景中,直接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或是根据自身语言的使用习惯对源于其他语言的词汇进行调整后的使用,均为新词产生的方式。外来词汇的使用现象在各语种中并不罕见,其同样存在于德语中。社会语言学是将社会与语言二者相结合,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德语当中外来词汇的存在形式、产生原因及发展规律,从而为正确理解德语外来词提供一种新视角,以期掌握德语语言和德国社会的变化。
一、外来词的定义
德语中有两个词表示外来词汇,一是外来词,指的是从其他语言中挪用到自身语言中并且在拼写和发音上仍有外来特征的词汇;二是借词,同样是指从其他语言挪用的词汇,但在发音、拼写和屈折变化上适应了讲话群体的本地词汇,使之不再陌生。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是否“德语化”,即在发音、拼写或屈折变化等方面是否融入德语语言,具备德语词汇的特征。为更加全面地分析德语中外来词汇的存在形式、产生原因及发展规律,本文中的外來词包含以上两个概念,既涵盖德语中的外来词又覆盖借词。
二、德语外来词的存在形式
(一)直接借用
直接借用类型的外来词在德语中较好辨认。顾名思义,直接借用外来词在其他语言中的具体形式即为在德语中的存在方式,且外来词在与德语发音不同时保留原有语言中的发音方法。例如源自意大利语的“意大利面”,保留原有法语发音的“饭店”“香槟”或是来源于英语中的“汉堡”等词①。需要提醒的是,一些事物在德语中原本有词汇与之对应,但受国际社会影响,仍采用外来词描述事物。
另有在其他语言中已是品牌商标或是形成共识的词汇在德语中同样表现为直接借用。这些外来词大多来自英语,一方面这些公司使用英语是为了利于品牌的国际化推广,另一方面德语和英语同为日耳曼语系,源于英语的词汇在德语中夹杂使用对于交流不构成根本性困扰,特别是在沟通双方对于谈论内容有共识时,直接借用外来词的沟通效率更高。
(二)部分借用
部分借用是指将其他语言中的词汇挪用至德语的过程中,将外来词汇的部分特征保留,同时进行“德语化”。比如在拼写部分添加德语词的词缀,符合德语词汇的发音与屈折变化。
部分借用外来词中还包括混合复合词,这类词汇由外来词和德语词共同构成。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顾客服务”,与计算机相关的“可联网的”以及复合短语“ ‘为未来而战’运动”等词汇②中能够体现上述混合特征。
(三)形近义变
这一类型的外来词是与其他语言中的原有词汇在形式上相同或是相近,但该词汇在德语中表达或描述的含义与在原有语言中的意思不同。比如,在德语中的名词“手机”,而在英语中是形容词,表示“便利的、手边的、就近的”,且发音不一致③。在使用外来词的过程中,讲话者会根据自身表达的需要来更改外来词原本的含义,这种“错误”的理解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进而被广泛接受,成为自身语言中的一种补充。
三、德语外来词的产生原因
历史上,德语中的外来词多来自拉丁语、希腊语和法语。二战结束以后,英、美两国把更多的英语词汇带进德国。德语中外来词的发展与德国历史演变息息相关。公元4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国家和文明。在这期间,日耳曼部族逐渐基督教化,为接受基督教的教义,日耳曼人必须掌握文字,这些文字就是罗马时期留下的拉丁文。德语中与宗教、哲学、教育以及法律相关的词汇多来自拉丁语。作为欧洲另一古典语言的希腊语在德语中同样多和宗教与教育有关,例如“教堂”“图书馆”等词④均来自希腊语。
中世纪欧洲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城市革命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法国,自中世纪晚期到18世纪,法国一直是欧洲大陆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国家代表,德国贵族以会讲法语为荣,社会风气也随之改变。由于德法两国的地缘关系,诸如“沙龙,文艺聚会”“民主”“革命”等来自法语的外来词⑤在德语中屡见不鲜。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进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军事、科技、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冷战时期,西德地区受美国文化的影响。20世纪中后期,全球进入信息时代,来自英语的“电脑”“专有技术”等词⑥体现了新技术的发展。在网络逐渐发达的当今世界,很多德国人甚至会使用“德英混杂语”,例如“一切都好”等短语⑦即为英语外来词融入德语的体现。
四、德语外来词的发展规律
在德语中涵盖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量词、代词、冠词等多个词汇种类,其中外来词主要集中在前三类词汇中,故本文主要探讨在这三类德语词汇中外来词的发展规律。
如果外来词为动词,其不定式根据德语中人称的不同有词尾变化,同时具备现在完成时(德语中现在完成时更为常见)、过去式、过去完成式、第一及第二将来时的表现形式,符合德语中的语法规则。
其他语言中的名词不在句首时,首字母一般为小写。但在德语中,即便是外来词,同样需要符合德语的使用习惯,将名词的首字母进行大写。名词外来词的复数变化有较多可能性,同时也存在特殊变化;因语言是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特殊形式的名词外来词复数无法穷尽。 形容词外来词需要根据所形容名词的阴阳中性、单复数及所属格来添加词尾,同时形容词外来词也可做副词使用。
五、结语
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所处阶层、种族、性别等因素影响语言方式,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中的社会元素以及语言构成身份认知的途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身份特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会在家乡讲方言,在外地说普通话,甚至为了表示“入乡随俗”讲当地方言。德语中的外来词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分别是直接借用、部分借用和形近义变。这些外来词主要来自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英语,一方面是因为德语中原本不存在外来词所描绘的事物进而借用其他语言中的词汇来填补本语言中的空缺,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其他语言文化的影响而挪用相对先进文化中的词汇。德语中的外来词伴随着德国的历史及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外来词在德语中仍然受德语语法规则的约束,较符合德语特点和使用习惯。客观地说,德语中的外来词来源较为广泛,除上文提到的语种外还有诸如萨摩亚语、捷克语等多种语言。虽然这类词汇在德语中的数量并不算庞大,但仍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在互聯网出现之前,语言的发展以及相互借鉴由殖民、战争、贸易等社会因素影响,地理要素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语言的变化速度相对较慢。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尤其是在科技发展极为迅速的当今时代,网络上的社交对于语言运用的影响速度大幅提升;伴随着全球化,语言对于外来词的接受程度同样有所提高。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观察德语外来词能够帮助语言使用者更深入地理解德语中的词汇以及德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德语的教学、学习以及使用有所帮助。
注释:
①Spaghetti意大利面,Restraurant饭店,Champagner香槟,Burger汉堡。
②Kundenservice顾客服务,internetf?hig可联网的,Fridays for Future-Bewegung“为未来而战”运动。
③Handy手机。
④Kirche教堂,Bibliothek图书馆。
⑤Salon沙龙,文艺聚会,Demokratie民主,Revolution革命。
⑥Computer电脑,Know-how专有技术。
⑦Alles OK.一切都好。
参考文献:
[1]王黎红,张天潇.试论当代德语的特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19-21.
[2]柴湘露.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81-84.
[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1,(11):402-410.
[4]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M].长沙:岳麓书社,2020.
[5]G?tz D., H?nsch, G., Wellmann, H., Gro?w?rterbuchDeustch als Fremdsprache[M]. Langenscheidt:2012.
[6]Barkowski, H., Krumm, H.. Fachlexikon Deutsch als Fremd- und Zweitsprache[M]. A. Francke Verlag Tübingen und Basel:2010.
作者简介:
殷曦玮,女,汉族,河北唐山人,2019级在读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学法方向。
【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德语;外来词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4-0104-02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由于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等社会需求,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利用不同于以往的词汇,以确保能够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达。而这些以往不存在于原有语言的词汇即是新词。在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背景中,直接借用其他语言的词汇或是根据自身语言的使用习惯对源于其他语言的词汇进行调整后的使用,均为新词产生的方式。外来词汇的使用现象在各语种中并不罕见,其同样存在于德语中。社会语言学是将社会与语言二者相结合,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德语当中外来词汇的存在形式、产生原因及发展规律,从而为正确理解德语外来词提供一种新视角,以期掌握德语语言和德国社会的变化。
一、外来词的定义
德语中有两个词表示外来词汇,一是外来词,指的是从其他语言中挪用到自身语言中并且在拼写和发音上仍有外来特征的词汇;二是借词,同样是指从其他语言挪用的词汇,但在发音、拼写和屈折变化上适应了讲话群体的本地词汇,使之不再陌生。两者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是否“德语化”,即在发音、拼写或屈折变化等方面是否融入德语语言,具备德语词汇的特征。为更加全面地分析德语中外来词汇的存在形式、产生原因及发展规律,本文中的外來词包含以上两个概念,既涵盖德语中的外来词又覆盖借词。
二、德语外来词的存在形式
(一)直接借用
直接借用类型的外来词在德语中较好辨认。顾名思义,直接借用外来词在其他语言中的具体形式即为在德语中的存在方式,且外来词在与德语发音不同时保留原有语言中的发音方法。例如源自意大利语的“意大利面”,保留原有法语发音的“饭店”“香槟”或是来源于英语中的“汉堡”等词①。需要提醒的是,一些事物在德语中原本有词汇与之对应,但受国际社会影响,仍采用外来词描述事物。
另有在其他语言中已是品牌商标或是形成共识的词汇在德语中同样表现为直接借用。这些外来词大多来自英语,一方面这些公司使用英语是为了利于品牌的国际化推广,另一方面德语和英语同为日耳曼语系,源于英语的词汇在德语中夹杂使用对于交流不构成根本性困扰,特别是在沟通双方对于谈论内容有共识时,直接借用外来词的沟通效率更高。
(二)部分借用
部分借用是指将其他语言中的词汇挪用至德语的过程中,将外来词汇的部分特征保留,同时进行“德语化”。比如在拼写部分添加德语词的词缀,符合德语词汇的发音与屈折变化。
部分借用外来词中还包括混合复合词,这类词汇由外来词和德语词共同构成。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顾客服务”,与计算机相关的“可联网的”以及复合短语“ ‘为未来而战’运动”等词汇②中能够体现上述混合特征。
(三)形近义变
这一类型的外来词是与其他语言中的原有词汇在形式上相同或是相近,但该词汇在德语中表达或描述的含义与在原有语言中的意思不同。比如,在德语中的名词“手机”,而在英语中是形容词,表示“便利的、手边的、就近的”,且发音不一致③。在使用外来词的过程中,讲话者会根据自身表达的需要来更改外来词原本的含义,这种“错误”的理解伴随着语言的发展进而被广泛接受,成为自身语言中的一种补充。
三、德语外来词的产生原因
历史上,德语中的外来词多来自拉丁语、希腊语和法语。二战结束以后,英、美两国把更多的英语词汇带进德国。德语中外来词的发展与德国历史演变息息相关。公元4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国家和文明。在这期间,日耳曼部族逐渐基督教化,为接受基督教的教义,日耳曼人必须掌握文字,这些文字就是罗马时期留下的拉丁文。德语中与宗教、哲学、教育以及法律相关的词汇多来自拉丁语。作为欧洲另一古典语言的希腊语在德语中同样多和宗教与教育有关,例如“教堂”“图书馆”等词④均来自希腊语。
中世纪欧洲的农业革命、商业革命、城市革命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法国,自中世纪晚期到18世纪,法国一直是欧洲大陆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国家代表,德国贵族以会讲法语为荣,社会风气也随之改变。由于德法两国的地缘关系,诸如“沙龙,文艺聚会”“民主”“革命”等来自法语的外来词⑤在德语中屡见不鲜。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进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军事、科技、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冷战时期,西德地区受美国文化的影响。20世纪中后期,全球进入信息时代,来自英语的“电脑”“专有技术”等词⑥体现了新技术的发展。在网络逐渐发达的当今世界,很多德国人甚至会使用“德英混杂语”,例如“一切都好”等短语⑦即为英语外来词融入德语的体现。
四、德语外来词的发展规律
在德语中涵盖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连词、量词、代词、冠词等多个词汇种类,其中外来词主要集中在前三类词汇中,故本文主要探讨在这三类德语词汇中外来词的发展规律。
如果外来词为动词,其不定式根据德语中人称的不同有词尾变化,同时具备现在完成时(德语中现在完成时更为常见)、过去式、过去完成式、第一及第二将来时的表现形式,符合德语中的语法规则。
其他语言中的名词不在句首时,首字母一般为小写。但在德语中,即便是外来词,同样需要符合德语的使用习惯,将名词的首字母进行大写。名词外来词的复数变化有较多可能性,同时也存在特殊变化;因语言是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特殊形式的名词外来词复数无法穷尽。 形容词外来词需要根据所形容名词的阴阳中性、单复数及所属格来添加词尾,同时形容词外来词也可做副词使用。
五、结语
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所处阶层、种族、性别等因素影响语言方式,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中的社会元素以及语言构成身份认知的途径。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身份特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使用不同的语言,例如会在家乡讲方言,在外地说普通话,甚至为了表示“入乡随俗”讲当地方言。德语中的外来词主要有三种存在形式,分别是直接借用、部分借用和形近义变。这些外来词主要来自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英语,一方面是因为德语中原本不存在外来词所描绘的事物进而借用其他语言中的词汇来填补本语言中的空缺,另一方面是因为受其他语言文化的影响而挪用相对先进文化中的词汇。德语中的外来词伴随着德国的历史及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但外来词在德语中仍然受德语语法规则的约束,较符合德语特点和使用习惯。客观地说,德语中的外来词来源较为广泛,除上文提到的语种外还有诸如萨摩亚语、捷克语等多种语言。虽然这类词汇在德语中的数量并不算庞大,但仍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在互聯网出现之前,语言的发展以及相互借鉴由殖民、战争、贸易等社会因素影响,地理要素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语言的变化速度相对较慢。在互联网出现之后,尤其是在科技发展极为迅速的当今时代,网络上的社交对于语言运用的影响速度大幅提升;伴随着全球化,语言对于外来词的接受程度同样有所提高。从社会语言学视角观察德语外来词能够帮助语言使用者更深入地理解德语中的词汇以及德国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德语的教学、学习以及使用有所帮助。
注释:
①Spaghetti意大利面,Restraurant饭店,Champagner香槟,Burger汉堡。
②Kundenservice顾客服务,internetf?hig可联网的,Fridays for Future-Bewegung“为未来而战”运动。
③Handy手机。
④Kirche教堂,Bibliothek图书馆。
⑤Salon沙龙,文艺聚会,Demokratie民主,Revolution革命。
⑥Computer电脑,Know-how专有技术。
⑦Alles OK.一切都好。
参考文献:
[1]王黎红,张天潇.试论当代德语的特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19-21.
[2]柴湘露.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81-84.
[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1,(11):402-410.
[4]李筠.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M].长沙:岳麓书社,2020.
[5]G?tz D., H?nsch, G., Wellmann, H., Gro?w?rterbuchDeustch als Fremdsprache[M]. Langenscheidt:2012.
[6]Barkowski, H., Krumm, H.. Fachlexikon Deutsch als Fremd- und Zweitsprache[M]. A. Francke Verlag Tübingen und Basel:2010.
作者简介:
殷曦玮,女,汉族,河北唐山人,2019级在读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学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