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后,我们的教材换了。新的教材打破了原来教材的知识体系,不再以时间为线索,而是转变为更加具体的专题性质的授课模式。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课标要求历史教材进行了重新编写,出现了不同的版本,面对教材的变化如何更好地推进历史教学成为讨论的热点。而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历史教师的应对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教师转变观念,革新教学理念才能把教材的变化转化为教学的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迈向新的台阶。
新课程改革后,历史教材的编写与之前的通行版本有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形势所需,传统历史教材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僵化、教条、呆板、陈旧,不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需要。当然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版教材出现后,各种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其中,破坏了历史的内在客观逻辑体系,造成时序上的混乱,缺乏通史背景;史料贫乏,缺少对历史事件的描述,破坏了历史事件的整体性;弱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现鸿沟等问题反映强烈。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地看到新教材的进步性,例如,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具有时代性,学术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在教学目标落实上,具有全面性和人文色彩,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突出以学生为本;在编写体例上,通过模块与专题形式呈现,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整合能力;在史学理论上,强调史观教育,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论知识等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國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我们深入分析,其隐含的信息是:第一,对教学内容并没有具体规定,更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二,突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多重教育,关注完整个体发展的多个方面。第三,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特点,编写四种不同版本的教材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化发展。第四,它强调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突出学生的主导型。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新课改中一定要抛弃以教材为本的观念,使用任何一种教科书都要有自己的教学处理”。因此,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的角色也就要有相应的转变。
一、转变传统思维模式,理清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在具体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弹性课程政策,历史教材不是唯一的历史课程资源和历史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既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更不能受制于教材的设计顺序。任何一种教科书都不可能是绝对真理,教师有权形成自己的教学处理。并且明确任何版本教材的编写都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和原则,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活动基本纲领性文件,因此,教材只是我们的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和教学之间的纽带。教材是手段,课程标准才是目的。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立足课程标准大胆使用教材,灵活驾驭课堂教学。
二、转变师生关系,使教师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
“学校历史教科书不是普通的历史读物,也不是历史学著作,而是实现教学过程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的特殊脚本”,“学生通过这个脚本获得知识和能力,陶冶意识和情操。”这说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历史教学目标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而新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这一要求,即由传统的着眼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教本”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学本”。把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让位给学生,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故而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新教材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对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创造与发挥的空间,但同时也使历史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及教学过程变得复杂,这就要教师不仅是一位教书者,还要成为一名研究者,学术者,反思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更新教学理念及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在教材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新课程改革试验工作能否顺利推进,是新课程改革试验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四、组织竞赛,积极探究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教育资源给教学带来了便利。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收集的资料,上课时通过竞赛形式展示各自的成果。
例如笔者在讲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对于战争背景的分析,让学生课后自己查资料在课上展示出来。有的学生补充了对北洋舰队的介绍及慈禧太后为了过自己的六十大寿而大挪海军军费的做法,另外还介绍了日本为了发展自己的海军全国上下如何节俭以用来购买军舰,等等。
通过学生课后自己主动学习,搜索材料,把中日之间当时的背景对比,同学们能自己分析得出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老师在整堂课中发挥了组织作用,学生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知识视野也开阔了,比纯粹老师教的效果好得多。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而在历史教学上也是如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出现的新教材也就成为必然,面对变化,我们勇于指出不足,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仅发出抱怨之声,也要看到新教材的进步与优点,通过历史教师自身的转变适应这种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教材的完善,教师的成长,进而推动历史新课程改革,实现对学生全面成长整体发展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改革后,历史教材的编写与之前的通行版本有了很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形势所需,传统历史教材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僵化、教条、呆板、陈旧,不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需要。当然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版教材出现后,各种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其中,破坏了历史的内在客观逻辑体系,造成时序上的混乱,缺乏通史背景;史料贫乏,缺少对历史事件的描述,破坏了历史事件的整体性;弱化了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现鸿沟等问题反映强烈。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地看到新教材的进步性,例如,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具有时代性,学术性,探究性和综合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在教学目标落实上,具有全面性和人文色彩,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突出以学生为本;在编写体例上,通过模块与专题形式呈现,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分析整合能力;在史学理论上,强调史观教育,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论知识等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國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我们深入分析,其隐含的信息是:第一,对教学内容并没有具体规定,更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二,突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多重教育,关注完整个体发展的多个方面。第三,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特点,编写四种不同版本的教材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化发展。第四,它强调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突出学生的主导型。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新课改中一定要抛弃以教材为本的观念,使用任何一种教科书都要有自己的教学处理”。因此,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的角色也就要有相应的转变。
一、转变传统思维模式,理清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在具体教学中的地位
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弹性课程政策,历史教材不是唯一的历史课程资源和历史教学资源。在历史教学中,既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更不能受制于教材的设计顺序。任何一种教科书都不可能是绝对真理,教师有权形成自己的教学处理。并且明确任何版本教材的编写都是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和原则,课程标准是我们教学活动基本纲领性文件,因此,教材只是我们的一种学习工具,是课程标准和教学之间的纽带。教材是手段,课程标准才是目的。总之,在教学活动中,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并立足课程标准大胆使用教材,灵活驾驭课堂教学。
二、转变师生关系,使教师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
“学校历史教科书不是普通的历史读物,也不是历史学著作,而是实现教学过程进而达到教学目的的特殊脚本”,“学生通过这个脚本获得知识和能力,陶冶意识和情操。”这说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历史教学目标要落实到学生身上,而新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这一要求,即由传统的着眼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教本”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主的“学本”。把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让位给学生,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故而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加速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新教材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对历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创造与发挥的空间,但同时也使历史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及教学过程变得复杂,这就要教师不仅是一位教书者,还要成为一名研究者,学术者,反思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提高教学研究水平,更新教学理念及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指出,“在教材基本确定的前提下,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新课程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实施和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新课程改革试验工作能否顺利推进,是新课程改革试验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四、组织竞赛,积极探究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教育资源给教学带来了便利。在教学中,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课后收集的资料,上课时通过竞赛形式展示各自的成果。
例如笔者在讲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对于战争背景的分析,让学生课后自己查资料在课上展示出来。有的学生补充了对北洋舰队的介绍及慈禧太后为了过自己的六十大寿而大挪海军军费的做法,另外还介绍了日本为了发展自己的海军全国上下如何节俭以用来购买军舰,等等。
通过学生课后自己主动学习,搜索材料,把中日之间当时的背景对比,同学们能自己分析得出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原因。老师在整堂课中发挥了组织作用,学生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了出来,知识视野也开阔了,比纯粹老师教的效果好得多。
改革是历史前进的动力,而在历史教学上也是如此,适应新课改要求出现的新教材也就成为必然,面对变化,我们勇于指出不足,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仅发出抱怨之声,也要看到新教材的进步与优点,通过历史教师自身的转变适应这种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教材的完善,教师的成长,进而推动历史新课程改革,实现对学生全面成长整体发展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