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梦想中完美的数学教学是这样的:在动手操作中凝聚着的学生智慧和灵感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在数学文化的学习中,流淌着的是他们鲜活的生活情感;在动手操作中,享受着成功的欢乐,感悟的是数学的精髓。
——题记
一、智慧的闪耀——“操作体验”
片段一,师:我们将要在抛画片中来学习更多的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和10减几,你们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吗?
要求是:同桌合作。先抛画片,然后根据自己抛画片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个数说出不同的算式给同桌听,最后再写出来。
学生根据要求,在同桌合作的基础上,每人抛一次,抛完自己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学生兴趣盎然,按照教师的要求出色的有序的完成了每一步学习任务。
教师提问:你能完整的用语言描述你抛的结果吗?
生1:我抛的花片是7个正面朝上,3个反面朝上,算式是:7+3=10,3+7=10,
10-3=7,10-7=3。
师:还有和他抛结果不一样的吗?
生2:我抛的是8个正面朝上,2个反面朝上。算式是:2+8=10,8+2=10,10-2=8,10-8=2。
生3:我抛的是5个正面朝上,5个反面朝上。算式是:5+5=10,10-5=5。
生4:我抛的是1个正面朝上,9个反面朝上。算式是:1+9=10,9+1=10,10-1=9,10-9=1。
师:那还有抛的结果与他们都不一样的吗?
生5:我抛的是10个正面朝上,0个反面朝上。算式是:0+10=10,10+0=10,10-0=10,10-10=0。
反思: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得数是10和10减几”的所有算式,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就全部被发现或创造出来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很容易的掌握所学内容。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从事动手操作的机会,只有让学生自己亲自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知识和各种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积极进行主动探究,学生之间又有一定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体验。
二、语言表述缘于操作体验
片段二,在刚教“分与合”时,学生要口头表达出动手操作的内容,说的不到位,更谈不上概括了,我就引导他们学会说完整的话。如教学“4”的分与合时,我引导学生说出:“4可以分成3和1,3和1合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合成4……,”学生边操作边说,反复的练习几遍,在教学“5的分与合”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就能够轻松的口头表达了5的分与合,并概括出有几种分的方法。此后我发现,在教学“6、7、8、9、10的分与合”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比开始就更明显的提高了,思维能力更加活跃。又如我在教学十几减9时,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先摆出13个(一堆十个,另一堆3个),然后便试着从13里面怎样拿走9个,动手操作中,学生就用语言表述多种方法:(1)一个一个地减最后得4;(2)从10里减去9个,用1加3得4;(3)先减3个,再减6个,最后还剩4个;(4)想9加几得13,因为9加4得13,所以13减9得4。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就得出不同的结果,同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哪种方法好一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算,通过先操作再用语言表达,十几减9这一知识形成过程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
反思: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我发现,学生喜爱动手操作,于是我让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用语言把操作的过程说出来,学生的手动起来了,眼睛动起来了,灵敏的大脑更是动起来了。他们互相交流相同的想法,争论不同的意见,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数学课中的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就有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兴趣的激发始于操作体验
片段三,我在教学“认物体”时,我先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你们喜欢玩积木吗?”学生很有兴趣的回答“喜欢”。接着,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搭积木,再把积木块分类、交流分类情况,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老师也“童心大悦”,跟着一起玩。当然,老师玩是有“目的”的: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特点。学生从动手操作、交流中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如:在二年级上册“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中,有这样的内容:量出自己的一步和一庹大约是多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体会到量物体需要选择相应的工具来测量,还很有兴趣的感受到自己身上也有尺,兴趣有了,学习这些内容劲头也就足了。
反思: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体验到,学生对动手玩特别感兴趣。新的教学理念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要能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转眼间,在课改春风吹拂的良田上,我与新教材打了10年的交道。愿“动手操作”这朵“奇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绽放属于自己独特的“奇光异彩”。因为只有它能真正实现数学意义上的价值,才能让小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数学成功的体验,在自己的指尖上蹦跳出数学知识。我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崇高目标切实地落实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学行为之中,依托新的实验教材和《数学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经历,落实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久而久之,观念新了,课堂教学活了,笔头也勤了。在踏踏实实的实践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成果,坚定不移的把课改作为实现自我成长、自我价值的机遇与平台。千帆竞舞,万物萌动,乘着新课程改革的浩荡东风,伴着素质教育的指导方向,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不平凡的讲坛上努力开拓,不断研究、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
——题记
一、智慧的闪耀——“操作体验”
片段一,师:我们将要在抛画片中来学习更多的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和10减几,你们喜欢这种学习方法吗?
要求是:同桌合作。先抛画片,然后根据自己抛画片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个数说出不同的算式给同桌听,最后再写出来。
学生根据要求,在同桌合作的基础上,每人抛一次,抛完自己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学生兴趣盎然,按照教师的要求出色的有序的完成了每一步学习任务。
教师提问:你能完整的用语言描述你抛的结果吗?
生1:我抛的花片是7个正面朝上,3个反面朝上,算式是:7+3=10,3+7=10,
10-3=7,10-7=3。
师:还有和他抛结果不一样的吗?
生2:我抛的是8个正面朝上,2个反面朝上。算式是:2+8=10,8+2=10,10-2=8,10-8=2。
生3:我抛的是5个正面朝上,5个反面朝上。算式是:5+5=10,10-5=5。
生4:我抛的是1个正面朝上,9个反面朝上。算式是:1+9=10,9+1=10,10-1=9,10-9=1。
师:那还有抛的结果与他们都不一样的吗?
生5:我抛的是10个正面朝上,0个反面朝上。算式是:0+10=10,10+0=10,10-0=10,10-10=0。
反思: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得数是10和10减几”的所有算式,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就全部被发现或创造出来了。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学生很容易的掌握所学内容。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从事动手操作的机会,只有让学生自己亲自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知识和各种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学习中来,积极进行主动探究,学生之间又有一定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体验。
二、语言表述缘于操作体验
片段二,在刚教“分与合”时,学生要口头表达出动手操作的内容,说的不到位,更谈不上概括了,我就引导他们学会说完整的话。如教学“4”的分与合时,我引导学生说出:“4可以分成3和1,3和1合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合成4……,”学生边操作边说,反复的练习几遍,在教学“5的分与合”时,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就能够轻松的口头表达了5的分与合,并概括出有几种分的方法。此后我发现,在教学“6、7、8、9、10的分与合”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比开始就更明显的提高了,思维能力更加活跃。又如我在教学十几减9时,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苹果,先摆出13个(一堆十个,另一堆3个),然后便试着从13里面怎样拿走9个,动手操作中,学生就用语言表述多种方法:(1)一个一个地减最后得4;(2)从10里减去9个,用1加3得4;(3)先减3个,再减6个,最后还剩4个;(4)想9加几得13,因为9加4得13,所以13减9得4。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就得出不同的结果,同时,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哪种方法好一些,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算,通过先操作再用语言表达,十几减9这一知识形成过程就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了。
反思: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如何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我发现,学生喜爱动手操作,于是我让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用语言把操作的过程说出来,学生的手动起来了,眼睛动起来了,灵敏的大脑更是动起来了。他们互相交流相同的想法,争论不同的意见,学生真正的动了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在数学课中的口头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就有所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兴趣的激发始于操作体验
片段三,我在教学“认物体”时,我先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你们喜欢玩积木吗?”学生很有兴趣的回答“喜欢”。接着,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搭积木,再把积木块分类、交流分类情况,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老师也“童心大悦”,跟着一起玩。当然,老师玩是有“目的”的: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特点。学生从动手操作、交流中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如:在二年级上册“量一量”的实践活动中,有这样的内容:量出自己的一步和一庹大约是多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不仅体会到量物体需要选择相应的工具来测量,还很有兴趣的感受到自己身上也有尺,兴趣有了,学习这些内容劲头也就足了。
反思: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体验到,学生对动手玩特别感兴趣。新的教学理念也指出:学生学习数学,要能积极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
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转眼间,在课改春风吹拂的良田上,我与新教材打了10年的交道。愿“动手操作”这朵“奇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绽放属于自己独特的“奇光异彩”。因为只有它能真正实现数学意义上的价值,才能让小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数学成功的体验,在自己的指尖上蹦跳出数学知识。我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崇高目标切实地落实到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学行为之中,依托新的实验教材和《数学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经历,落实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久而久之,观念新了,课堂教学活了,笔头也勤了。在踏踏实实的实践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成果,坚定不移的把课改作为实现自我成长、自我价值的机遇与平台。千帆竞舞,万物萌动,乘着新课程改革的浩荡东风,伴着素质教育的指导方向,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不平凡的讲坛上努力开拓,不断研究、收获属于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