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有教师感叹学生的语文素质差,缺乏必要的语文素养,这在小学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2000年修订版“大纲”提出的一个概念。“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小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不难看出,学生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是整合的、能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做到:
一、尊重学生,真实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小学生学习的伙伴。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表现出这种神态。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视小学生为朋友,与小学生平等对话倾心交流,共同营造温馨的民主教学氛围,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学生主体”思想,做到想学生之所想,致力于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自求得之。
二、 注重案例,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中所选择的每个教学素材,都是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都含有丰富的情感,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月亮湾》中的小朋友描写了家乡的美景,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一株紫丁香》中的学生对老师的情怀;《动手试一试》中的玛利亚从小爱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亲自去做一做的品质……
要重视每个教学案例对学生生命发展的熏陶和感染,如品质、情操、意志、境界、理念、抱负、心绪、情态等。积极创设教学情景,与学生在解读案例的过程中,直接体验案例中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应根据教学案例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潜移默化。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比如学习《2008,北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与学生共同走进文本,让学生直接体验申奥成功的喜悦,激发爱国热情,弘扬奥运精神。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通过学习、体验、感悟文中的重要词句,培养学生的爱国强国的满腔豪情。
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个阅读教学案例。教师应重视用睿智的语言、真诚的情感把学生带进案例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感悟作品的文质美。这样做,不仅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愫,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作品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整体的感悟;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从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下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阅读和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三、联系实际,拓展学生阅读和实践的空间
小学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将来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仅仅依靠文本中的案例教学,学生要学会表达运用是不可能的。人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不但要与学生走进阅读案例,还要与学生走出阅读教学的课堂,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走出案例,不仅可以在课内进行,而且可以在课外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5至7分钟给学生拓展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文本有关的实验,或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和思考,让学生拥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比如,学习完《有趣的发现》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达尔文故事大王”活动,了解达尔文的科学发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再比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室里观看《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录像,阅读有关海洋的故事,在上网查找海底知识的资料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渗透。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不可少的,也有着广阔的操作空间的。小学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运用环境。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资源,给小学生创造“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课前5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管理;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班会;读书、看报、看电视;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利用现代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小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小学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四、关注教师,强化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施教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小学教师的文学素养上来。过去我们常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些老师认为这太模糊了,教学中无法进行具体操作,说到底还是“文学素养”有所缺陷。在小学语文课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的今天,对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素养要求就大大提高了。首先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要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要求小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其次小学语文老师要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学功底,有丰富的积累,有宽阔的视野,有良好的悟性。第三,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有生活的情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教师,其审美能力自然会高人一筹,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就会派上用场。最后,就是要优化阅读教学方法。一方面,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技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小学语文阅读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靠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系统的强化训练,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感悟、思考来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机会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阅读与实践机会,强化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阅读和实践中不断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语文阅读教学这一根本任务的达成度。
不难看出,学生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是整合的、能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要全面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就要全面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将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小学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应该做到:
一、尊重学生,真实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语文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语文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小学生学习的伙伴。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只有当教学触及到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兴奋起来时,学生才会表现出这种神态。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教师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视小学生为朋友,与小学生平等对话倾心交流,共同营造温馨的民主教学氛围,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学生主体”思想,做到想学生之所想,致力于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能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自求得之。
二、 注重案例,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程中所选择的每个教学素材,都是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都含有丰富的情感,都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月亮湾》中的小朋友描写了家乡的美景,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一株紫丁香》中的学生对老师的情怀;《动手试一试》中的玛利亚从小爱动脑筋,遇到问题总要亲自去做一做的品质……
要重视每个教学案例对学生生命发展的熏陶和感染,如品质、情操、意志、境界、理念、抱负、心绪、情态等。积极创设教学情景,与学生在解读案例的过程中,直接体验案例中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应根据教学案例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潜移默化。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比如学习《2008,北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与学生共同走进文本,让学生直接体验申奥成功的喜悦,激发爱国热情,弘扬奥运精神。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通过学习、体验、感悟文中的重要词句,培养学生的爱国强国的满腔豪情。
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个阅读教学案例。教师应重视用睿智的语言、真诚的情感把学生带进案例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语言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感悟作品的文质美。这样做,不仅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愫,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作品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整体的感悟;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从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下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培养阅读和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三、联系实际,拓展学生阅读和实践的空间
小学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将来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仅仅依靠文本中的案例教学,学生要学会表达运用是不可能的。人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不但要与学生走进阅读案例,还要与学生走出阅读教学的课堂,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走出案例,不仅可以在课内进行,而且可以在课外进行。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5至7分钟给学生拓展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材料,或做一些与文本有关的实验,或加强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和思考,让学生拥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比如,学习完《有趣的发现》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达尔文故事大王”活动,了解达尔文的科学发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再比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学生可以在多媒体课室里观看《奇妙的海底世界》的录像,阅读有关海洋的故事,在上网查找海底知识的资料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渗透。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不可少的,也有着广阔的操作空间的。小学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运用环境。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小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资源,给小学生创造“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课前5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管理;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班会;读书、看报、看电视;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利用现代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小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小学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四、关注教师,强化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施教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且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小学教师的文学素养上来。过去我们常讲“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些老师认为这太模糊了,教学中无法进行具体操作,说到底还是“文学素养”有所缺陷。在小学语文课程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的今天,对我们小学语文老师的素养要求就大大提高了。首先是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要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要求小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其次小学语文老师要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文学功底,有丰富的积累,有宽阔的视野,有良好的悟性。第三,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有生活的情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教师,其审美能力自然会高人一筹,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就会派上用场。最后,就是要优化阅读教学方法。一方面,我们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的教育教学技术,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小学语文阅读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靠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系统的强化训练,而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感悟、思考来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机会和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阅读与实践机会,强化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阅读和实践中不断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语文阅读教学这一根本任务的达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