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道德教育,而树立道德榜样、用孩子来影响孩子是有效的方法。笔者所在学校每天夕会的10分钟交由班主任集中处理班务,为避免单纯的道德说教,我利用这10分钟开展了“班级微故事”的实践,即把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榜样行为,编成诗意的美德故事,让学生在倾听中受教育。“班级微故事”前期为“夕会故事”,类似微型小说;后期又简化浓缩为“一句话美德故事”,相当于当下流行的微博。“班级微故事”力求将视角切换到班级群体中的每个个体,努力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哪怕只是偶然,也借机放大,以固化成定势,让优秀成为习惯。
一、“班级微故事”的诞生故事
“班级微故事”之创意,源于贾志敏老师的“国旗下的演讲”。贾老师认为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迹的教育,于是每次升国旗之后他以讲述校园内外鲜活故事的方式,启发师生明辨是非。我第一次尝试“班级微故事”是在2004年6月7日,当日故事题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意是,我抽屉里原有用来备同学应急之用的十条红领巾不翼而飞,问班干部都说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就此陈述和推测,然后以题作结,提出希望。第二天红领巾便完璧归赵了。怀揣疑问,我与孩子们进行了交流,大家异口同声表示喜欢听故事,期待老师每天讲一两个这样的故事。全体手舞足蹈,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
二、“班级微故事”的成长故事
孩子们的真情表白,鼓舞了我实践“班级微故事”的勇气,我将自己的思考与领导、同事交流,得到一致支持。的确,有很多道德教育的话题等着我们向孩子分享,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勇气、毅力、诚实……何况,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又一个故事的累积,只要善于发现,总有挖掘不完的故事素材。于是,我开始了近七年的“班级微故事”实践探索。
1.“日拱一卒”——随时随地编写班级故事
我首先想到的是把学生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编成故事,于是我开始留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利用课余时间编写故事。有些故事素材稍纵即逝,我就利用手机短信和纸质便条记下关键词作备忘,事后还原现场,整理成“篇”。但凡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涉及真善美的主题,皆可成为我的素材。
2.“朝花夕拾”——“夕会故事”中的每个黄昏
故事的讲述是在每个黄昏,讲述之前的诵读、记忆是必须的。时间很公平,每天给予每个人的都是24小时,我只能学着狄更斯从黑夜里偷用几个钟头。寒来暑往,每日黄昏故事总是不断,我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讲台下听。学生在听故事中接受教育,因为老师肯定谁否定谁,引导都在自然而然中发生,效果甚好。
夕会故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小宇同学一直以来是班里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平日里读书、说话存在困难——大多数的汉字他不认识,许多话也说不全。
那天,同学们都在读《地球万岁》这首新诗。看着他不知所措的样子,我走过去让他把诗的第一小节读给我听。结果呢,他读一个字想一个字,没有一句话能够完整流利地读出来。于是,我只好先教他一个一个地认字。字认全了,再教会他一个一个地读词。等着他词语读会了,再教他读每一个句子。一遍,两遍,三遍,四遍……终于,在不懈努力下,他开始读得流利起来,不仅有了节奏,还渐渐饱含着感情。
我笑着对他说:“你成功了!”他也笑了,笑得很开心。显然,这次成功与他的坚持是分不开的。
前面我们学过一篇课文《登山》,三个人相约登山,只有第三个人登上了山顶,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妙意境。这是为什么?前者知难而退,次者半途而废,唯有后者知难而进。
《荀子·劝学篇》中有这样一句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说: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一块腐烂的木头,你也刻不动它;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雕刻成功。
想想沈小宇的成功和那三个人登山的故事,再想想荀子的这句话,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这是个偏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故事,立足于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因为主人公近在眼前,所以孩子们听罢感受深刻,触动很大。
3.走进“微博时代”——“一句话美德故事”
“班级微故事”走到一定阶段,“夕会故事”模式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首先,需要教师投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如时刻关注学生,努力发现讲述的素材,花足够的时间整理和熟记素材,以便于顺利讲述。其次,笔者这期间工作发生了转变,新单位事务繁多,压力重,挑战多。于是我顺应工作的需求,将故事的讲述发展至随时随地进行,这便是“一句话美德故事”。
“一句话美德故事”案例——
(1)什么是慈悲?合唱比赛在即,今天的微型课我想听听大家准备得怎样。谁知,我才提出请求,几个同学便冲出了座位。干什么呢?有的关前门,有的关侧门,窗户边上的同学则急急忙忙拉上窗子。完全是条件反射似的。我很诧异,问何故。答曰:怕影响别的班同学上课。但凡站在别人立场,能替别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2)什么是实事求是?午间我们对本期新学的四首诗词进行了默写测试,有同学提前完成便交给我批阅。我才判完一个准备判下一个,这位同学突然凑近了唤我:“彭老师,我这个错了。”一边说,一边指着他写的“燕”字给我看。果然是我判错了。我连忙改过来,并说了声“对不起”。我特别表扬了他。为什么呢?事实怎样,他就说是怎样。这个就是实事求是。
“一句话美德故事”没有多少形象的刻画,往往只是白描,蜻蜓点水一般,却似一股股暖风拂过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浑然不觉中明晓诸多待人处世的道理。
“夕会故事”和“一句话美德故事”各有千秋。前者如微小说,虽然短小,但故事完整,生动具体,孩子在倾听中易入情入境,于是从中受到水到渠成的道德教育。后者则如微博,语言简洁,尽管“轻描淡写”,却能更明确地点出期望,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无论前后、长短,微故事在班级道德教育中的润物细无声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三、“班级微故事”背后的故事
1.题材的选择
题材的选择上,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孩子听、读(说后通常会打印出来,方便孩子进行纸质阅读)的欲望与兴趣,我选取贴近孩子学习或生活、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以增强孩子对平凡、点滴现实生活的体察,教会孩子自己去发现、反思、总结和进取,以“教”养“不教”,以“不教”胜“教”!
班级微故事《给,永远比拿快乐》——
昨天傍晚放学之后,有几位同学争先恐后地奔来向我报告。
“老师,老师,水池又堵住了。”
凭着直觉,我知道那肯定就是我们教室边常常堵塞的水池。明天我会通知学校有关领导,请他们及时派水工来修理,于是只嘱咐他们不要再在那个水池里用水。几个同学回去了,似乎有些扫兴。
可是,不一会儿,这几位同学又急匆匆地满怀着喜悦跑回来。
“彭老师,我们已经把水池疏通好了。”
“哦?”我挺是诧异,“谁掏的?”
“我们一起掏的……”
细细瞧过去,我这才注意到一位同学肩上扛着一把断尺,其他两位同学的袖子还仍旧卷在胳膊肘上。
作为老师,我深感欣慰。可是因为忙于杂事,并未想到更多的夸奖之辞。即便如此,几位同学依旧欢笑着,蹦跳着跑出了我的办公室。
天色渐渐地暗下来,我起身往家里赶,意外地发现班级教室的门仍然开着,几张空桌子上还放着几个书包,却见不着半个人影。正在这时,楼下忽然传来一阵惊呼:“哦,通了!”
原来还是刚才的那几个同学——全都围在水池边,一脸的欣喜。
“老师,这二楼的水池也堵住了。刚刚我们才把它掏通了!”
面对着这帮兴致勃勃的、笑容还挂在脸上的同学,我一时竟想不出什么鼓励的话来,只嘱咐他们赶紧回家。
“耶——”他们叫着,笑着,跑上三楼取他们的书包……
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回忆起曾经读过的一篇短文: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10岁的儿子随着妈妈去看望他。儿子在爸爸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他便随着母亲又回了俄国。春天,儿子栽的花开了。高尔基望着窗外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便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快乐。
是呀,当你能够时时、处处给别人留下些美好的东西,却从不索取什么作为回报时,你一定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同学们,你们身边这四位清理水池的同学,便是我们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啊!
这个故事是个二合一产品。前者源于耳闻目睹,后者则源于书报。说出来,学生很有现场感,故事末了孩子们掌声一片。事后,这个班美好的事更多了,单说楼上楼下的四个水池,几乎再没出现过问题,因为他们自发组成好几个小分队,一直在及时维护。
2.写作的迁移
故事对于孩子们写作方面的影响,我是后来才发觉到的。因为故事渗透着这样的思想:留心周边真实的点滴,你会发现,生活会因你的有心而变得美丽和精彩!故事听多了,孩子们也成了一个个有心的人,自发将一些见闻以日记形式整理出来,积累成写作的素材。
学生日记节选——
随着一阵“铃铃铃”的铃声,第一节语文课下课了。我正整理我的文具的时候,从身边经过的洪伟同学的胳膊碰掉了我的抄写本子。我想叫洪伟给捡起来,话正准备出口,我又改变了主意。刹那间,我的脑海里忽地闪出一个疯狂的念头:我不捡本子,也不让洪伟捡,不妨学着彭老师先前的模样来考一考大家,看看有没有一位“好心人”愿意帮我捡起来。说做就做。于是,我若无其事地坐在课桌前,一边假装看书的模样,一边翘首等待着精彩的瞬间。
对了,我还没告诉大家这位好心人是谁呢?他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班的陈玉同学。想不到吧?嘿嘿,人不可貌相呢!
……
3.故事的回声
“班级微故事”的实践也曾有过举步维艰的过程。譬如时间挤不出来,精力跟不上。毕竟大多时候,我是这个实践的唯一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但这期间孩子们和诸多家长的支持与肯定,一次又一次给了我信心。
夕会故事,多半取材于我们这个班的真人真事。每篇故事讲的虽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但篇篇相连却又不觉得漫无中心,因为每篇故事都有一个核心。这便是“美”。篇篇都是美,有尊敬师长之美,有爱护公物之美,有互帮互助之美……(学生 张宇飞)
在我孩子的眼里,彭老师是个会讲故事的老师。他用孩子们身边的事例来教育学生,确实是个很不错的方法。通过这些故事的浸染,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美丽……作为家长,能够感觉到老师的用心良苦。老师付出了耐心,孩子体会了爱心,耳濡目染的多了,自然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家长 吴敏)
时间久了,每天听我的“夕会故事”或“美德故事”,或由他们自己来讲故事,成了孩子的习惯。某一日若是有事耽误了,孩子们一定吵着嚷着呼我“赖皮”,直到次日及时补过。时至今日,“夕会故事”的有形文字达34万余字,个人专著《夕会故事——孩子,我讲给你听》于2009年1月出版,后更名再版。“一句话美德故事”也已达成106篇,累计2.5万余字。孩子们在“故事”的熏陶下,一天天茁壮长大,我也时时感受到无比的欣慰与欢悦。
四、对“班级微故事”的反思
(一)为什么孩子喜欢“班级微故事”
听故事,是人与生俱来的喜好,形象思维尚占据思维主导地位的小学生尤其如此。“微故事”的实践把教育隐喻在故事之中,方便学生深化认识,外化行动,逐渐养成习惯、形成品质。实践过程之中,笔者发现“班级微故事”还有如下功效。
——开启智慧。学习总是靠逐渐积累的,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片面到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故事的增多,学生关于美德的认识储备越来越丰厚。正如培根所说:“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他就越有力量。”用故事行走,在开启学生智慧、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方面作用显而易见。 ——润泽生命。因为都是些有关真、善和美的故事,素材又多源自学生生活,日子久了,愈发增强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真切体察的兴趣,学生对生命成长的感悟也愈发深刻,自然心生求真、向善和爱美的美好愿望,并日渐外化为行动,逐渐养成自觉自发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爱上阅读。故事讲述,对于孩子来说本身便是一种听读,将这些讲述的故事整理成文字,然后打印出来在学生中间传阅,又是一种阅读资源。孩子们会争相阅读,很快将阅读的视角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从“你”的故事拓展到别人的故事。爱上故事,爱上文字,以致流连忘返,是微故事的另一魅力所在。
——使学生乐于写作。微故事对孩子写作的影响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毕竟教师一直在读,在讲,在写,孩子们听着,看着,慢慢就有了自己说、自己写的欲望。只要讲故事的那个人一直在那里,他们的写作热情也就一刻不会停止。
(二)我和孩子在“班级微故事”中共同成长
因为“班级微故事”,我发觉自己的眼睛愈发敏锐,心思愈发细腻,意志愈发坚强。这些故事在网络陆续发表之后,博得一些师友的鼓励与赞赏,我也愈加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和交流互动的重要。一个向来拙于且羞于表达的人,慢慢也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发表言论。我在“班级微故事”中更体会到坚持的意义,自己持续多年的主题写作也得益于此。
故事讲到一定程度,孩子们渐渐发现故事挖掘和提炼的奥妙所在,便跃跃欲试。我适时放了手,让孩子们自己来讲故事。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故事主题明确,题材丰富,尽管在语言组织和提炼上尚显不足,可是并不影响效果,讲述的热情一直呈上升趋势,可谓乐此不疲。“班级微故事”的持续进行,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体察到一种积极昂扬的生活姿态。
(三)“班级微故事”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美中不足的是,“班级微故事”的讲述一直随意性过强,集中体现在:尽管事前也努力倡导故事要颂扬孩子们生活或学习中真的、善的或美的德行,可多半是发现什么讲什么,缺乏具体的系统规划。今后应考虑以专题的方式讲系列故事,如每学期先预设几个专题,安排好序列,力求一个时间段集中一个专题的系列故事讲述,使孩子对该主题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班级微故事”的教育功效。
松居直先生说:一辈子,一件事。前半生过去自不再言,余生我愿是罗伯特·斯蒂文森笔下的“点灯人”,用“班级微故事”为孩子启开美德之门,让班级在故事的土地上诗意栖居。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一、“班级微故事”的诞生故事
“班级微故事”之创意,源于贾志敏老师的“国旗下的演讲”。贾老师认为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无痕迹的教育,于是每次升国旗之后他以讲述校园内外鲜活故事的方式,启发师生明辨是非。我第一次尝试“班级微故事”是在2004年6月7日,当日故事题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意是,我抽屉里原有用来备同学应急之用的十条红领巾不翼而飞,问班干部都说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就此陈述和推测,然后以题作结,提出希望。第二天红领巾便完璧归赵了。怀揣疑问,我与孩子们进行了交流,大家异口同声表示喜欢听故事,期待老师每天讲一两个这样的故事。全体手舞足蹈,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
二、“班级微故事”的成长故事
孩子们的真情表白,鼓舞了我实践“班级微故事”的勇气,我将自己的思考与领导、同事交流,得到一致支持。的确,有很多道德教育的话题等着我们向孩子分享,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勇气、毅力、诚实……何况,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又一个故事的累积,只要善于发现,总有挖掘不完的故事素材。于是,我开始了近七年的“班级微故事”实践探索。
1.“日拱一卒”——随时随地编写班级故事
我首先想到的是把学生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编成故事,于是我开始留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利用课余时间编写故事。有些故事素材稍纵即逝,我就利用手机短信和纸质便条记下关键词作备忘,事后还原现场,整理成“篇”。但凡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涉及真善美的主题,皆可成为我的素材。
2.“朝花夕拾”——“夕会故事”中的每个黄昏
故事的讲述是在每个黄昏,讲述之前的诵读、记忆是必须的。时间很公平,每天给予每个人的都是24小时,我只能学着狄更斯从黑夜里偷用几个钟头。寒来暑往,每日黄昏故事总是不断,我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讲台下听。学生在听故事中接受教育,因为老师肯定谁否定谁,引导都在自然而然中发生,效果甚好。
夕会故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小宇同学一直以来是班里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平日里读书、说话存在困难——大多数的汉字他不认识,许多话也说不全。
那天,同学们都在读《地球万岁》这首新诗。看着他不知所措的样子,我走过去让他把诗的第一小节读给我听。结果呢,他读一个字想一个字,没有一句话能够完整流利地读出来。于是,我只好先教他一个一个地认字。字认全了,再教会他一个一个地读词。等着他词语读会了,再教他读每一个句子。一遍,两遍,三遍,四遍……终于,在不懈努力下,他开始读得流利起来,不仅有了节奏,还渐渐饱含着感情。
我笑着对他说:“你成功了!”他也笑了,笑得很开心。显然,这次成功与他的坚持是分不开的。
前面我们学过一篇课文《登山》,三个人相约登山,只有第三个人登上了山顶,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妙意境。这是为什么?前者知难而退,次者半途而废,唯有后者知难而进。
《荀子·劝学篇》中有这样一句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是说:如果半途而废,即使是一块腐烂的木头,你也刻不动它;然而,只要你一直刻下去不放弃,哪怕是金属、石头,都能雕刻成功。
想想沈小宇的成功和那三个人登山的故事,再想想荀子的这句话,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这是个偏重从现实生活中取材的故事,立足于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因为主人公近在眼前,所以孩子们听罢感受深刻,触动很大。
3.走进“微博时代”——“一句话美德故事”
“班级微故事”走到一定阶段,“夕会故事”模式遇到了一定的困难:首先,需要教师投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如时刻关注学生,努力发现讲述的素材,花足够的时间整理和熟记素材,以便于顺利讲述。其次,笔者这期间工作发生了转变,新单位事务繁多,压力重,挑战多。于是我顺应工作的需求,将故事的讲述发展至随时随地进行,这便是“一句话美德故事”。
“一句话美德故事”案例——
(1)什么是慈悲?合唱比赛在即,今天的微型课我想听听大家准备得怎样。谁知,我才提出请求,几个同学便冲出了座位。干什么呢?有的关前门,有的关侧门,窗户边上的同学则急急忙忙拉上窗子。完全是条件反射似的。我很诧异,问何故。答曰:怕影响别的班同学上课。但凡站在别人立场,能替别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2)什么是实事求是?午间我们对本期新学的四首诗词进行了默写测试,有同学提前完成便交给我批阅。我才判完一个准备判下一个,这位同学突然凑近了唤我:“彭老师,我这个错了。”一边说,一边指着他写的“燕”字给我看。果然是我判错了。我连忙改过来,并说了声“对不起”。我特别表扬了他。为什么呢?事实怎样,他就说是怎样。这个就是实事求是。
“一句话美德故事”没有多少形象的刻画,往往只是白描,蜻蜓点水一般,却似一股股暖风拂过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在浑然不觉中明晓诸多待人处世的道理。
“夕会故事”和“一句话美德故事”各有千秋。前者如微小说,虽然短小,但故事完整,生动具体,孩子在倾听中易入情入境,于是从中受到水到渠成的道德教育。后者则如微博,语言简洁,尽管“轻描淡写”,却能更明确地点出期望,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无论前后、长短,微故事在班级道德教育中的润物细无声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 三、“班级微故事”背后的故事
1.题材的选择
题材的选择上,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孩子听、读(说后通常会打印出来,方便孩子进行纸质阅读)的欲望与兴趣,我选取贴近孩子学习或生活、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以增强孩子对平凡、点滴现实生活的体察,教会孩子自己去发现、反思、总结和进取,以“教”养“不教”,以“不教”胜“教”!
班级微故事《给,永远比拿快乐》——
昨天傍晚放学之后,有几位同学争先恐后地奔来向我报告。
“老师,老师,水池又堵住了。”
凭着直觉,我知道那肯定就是我们教室边常常堵塞的水池。明天我会通知学校有关领导,请他们及时派水工来修理,于是只嘱咐他们不要再在那个水池里用水。几个同学回去了,似乎有些扫兴。
可是,不一会儿,这几位同学又急匆匆地满怀着喜悦跑回来。
“彭老师,我们已经把水池疏通好了。”
“哦?”我挺是诧异,“谁掏的?”
“我们一起掏的……”
细细瞧过去,我这才注意到一位同学肩上扛着一把断尺,其他两位同学的袖子还仍旧卷在胳膊肘上。
作为老师,我深感欣慰。可是因为忙于杂事,并未想到更多的夸奖之辞。即便如此,几位同学依旧欢笑着,蹦跳着跑出了我的办公室。
天色渐渐地暗下来,我起身往家里赶,意外地发现班级教室的门仍然开着,几张空桌子上还放着几个书包,却见不着半个人影。正在这时,楼下忽然传来一阵惊呼:“哦,通了!”
原来还是刚才的那几个同学——全都围在水池边,一脸的欣喜。
“老师,这二楼的水池也堵住了。刚刚我们才把它掏通了!”
面对着这帮兴致勃勃的、笑容还挂在脸上的同学,我一时竟想不出什么鼓励的话来,只嘱咐他们赶紧回家。
“耶——”他们叫着,笑着,跑上三楼取他们的书包……
望着他们的背影,我回忆起曾经读过的一篇短文: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的一个岛上休养。他10岁的儿子随着妈妈去看望他。儿子在爸爸的院子里栽了好些花。不久,他便随着母亲又回了俄国。春天,儿子栽的花开了。高尔基望着窗外怒放的鲜花,心里很高兴,便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要是你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像鲜花啦,好的思想啦,还有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啦,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啊!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快乐。
是呀,当你能够时时、处处给别人留下些美好的东西,却从不索取什么作为回报时,你一定会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同学们,你们身边这四位清理水池的同学,便是我们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啊!
这个故事是个二合一产品。前者源于耳闻目睹,后者则源于书报。说出来,学生很有现场感,故事末了孩子们掌声一片。事后,这个班美好的事更多了,单说楼上楼下的四个水池,几乎再没出现过问题,因为他们自发组成好几个小分队,一直在及时维护。
2.写作的迁移
故事对于孩子们写作方面的影响,我是后来才发觉到的。因为故事渗透着这样的思想:留心周边真实的点滴,你会发现,生活会因你的有心而变得美丽和精彩!故事听多了,孩子们也成了一个个有心的人,自发将一些见闻以日记形式整理出来,积累成写作的素材。
学生日记节选——
随着一阵“铃铃铃”的铃声,第一节语文课下课了。我正整理我的文具的时候,从身边经过的洪伟同学的胳膊碰掉了我的抄写本子。我想叫洪伟给捡起来,话正准备出口,我又改变了主意。刹那间,我的脑海里忽地闪出一个疯狂的念头:我不捡本子,也不让洪伟捡,不妨学着彭老师先前的模样来考一考大家,看看有没有一位“好心人”愿意帮我捡起来。说做就做。于是,我若无其事地坐在课桌前,一边假装看书的模样,一边翘首等待着精彩的瞬间。
对了,我还没告诉大家这位好心人是谁呢?他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班的陈玉同学。想不到吧?嘿嘿,人不可貌相呢!
……
3.故事的回声
“班级微故事”的实践也曾有过举步维艰的过程。譬如时间挤不出来,精力跟不上。毕竟大多时候,我是这个实践的唯一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但这期间孩子们和诸多家长的支持与肯定,一次又一次给了我信心。
夕会故事,多半取材于我们这个班的真人真事。每篇故事讲的虽是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但篇篇相连却又不觉得漫无中心,因为每篇故事都有一个核心。这便是“美”。篇篇都是美,有尊敬师长之美,有爱护公物之美,有互帮互助之美……(学生 张宇飞)
在我孩子的眼里,彭老师是个会讲故事的老师。他用孩子们身边的事例来教育学生,确实是个很不错的方法。通过这些故事的浸染,孩子们懂得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美丽……作为家长,能够感觉到老师的用心良苦。老师付出了耐心,孩子体会了爱心,耳濡目染的多了,自然会影响到孩子的人生。(家长 吴敏)
时间久了,每天听我的“夕会故事”或“美德故事”,或由他们自己来讲故事,成了孩子的习惯。某一日若是有事耽误了,孩子们一定吵着嚷着呼我“赖皮”,直到次日及时补过。时至今日,“夕会故事”的有形文字达34万余字,个人专著《夕会故事——孩子,我讲给你听》于2009年1月出版,后更名再版。“一句话美德故事”也已达成106篇,累计2.5万余字。孩子们在“故事”的熏陶下,一天天茁壮长大,我也时时感受到无比的欣慰与欢悦。
四、对“班级微故事”的反思
(一)为什么孩子喜欢“班级微故事”
听故事,是人与生俱来的喜好,形象思维尚占据思维主导地位的小学生尤其如此。“微故事”的实践把教育隐喻在故事之中,方便学生深化认识,外化行动,逐渐养成习惯、形成品质。实践过程之中,笔者发现“班级微故事”还有如下功效。
——开启智慧。学习总是靠逐渐积累的,都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片面到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故事的增多,学生关于美德的认识储备越来越丰厚。正如培根所说:“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他就越有力量。”用故事行走,在开启学生智慧、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方面作用显而易见。 ——润泽生命。因为都是些有关真、善和美的故事,素材又多源自学生生活,日子久了,愈发增强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真切体察的兴趣,学生对生命成长的感悟也愈发深刻,自然心生求真、向善和爱美的美好愿望,并日渐外化为行动,逐渐养成自觉自发的良好习惯。
——使学生爱上阅读。故事讲述,对于孩子来说本身便是一种听读,将这些讲述的故事整理成文字,然后打印出来在学生中间传阅,又是一种阅读资源。孩子们会争相阅读,很快将阅读的视角从课堂延伸至课外,从“你”的故事拓展到别人的故事。爱上故事,爱上文字,以致流连忘返,是微故事的另一魅力所在。
——使学生乐于写作。微故事对孩子写作的影响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毕竟教师一直在读,在讲,在写,孩子们听着,看着,慢慢就有了自己说、自己写的欲望。只要讲故事的那个人一直在那里,他们的写作热情也就一刻不会停止。
(二)我和孩子在“班级微故事”中共同成长
因为“班级微故事”,我发觉自己的眼睛愈发敏锐,心思愈发细腻,意志愈发坚强。这些故事在网络陆续发表之后,博得一些师友的鼓励与赞赏,我也愈加认识到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和交流互动的重要。一个向来拙于且羞于表达的人,慢慢也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公开发表言论。我在“班级微故事”中更体会到坚持的意义,自己持续多年的主题写作也得益于此。
故事讲到一定程度,孩子们渐渐发现故事挖掘和提炼的奥妙所在,便跃跃欲试。我适时放了手,让孩子们自己来讲故事。结果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故事主题明确,题材丰富,尽管在语言组织和提炼上尚显不足,可是并不影响效果,讲述的热情一直呈上升趋势,可谓乐此不疲。“班级微故事”的持续进行,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体察到一种积极昂扬的生活姿态。
(三)“班级微故事”尚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设想
美中不足的是,“班级微故事”的讲述一直随意性过强,集中体现在:尽管事前也努力倡导故事要颂扬孩子们生活或学习中真的、善的或美的德行,可多半是发现什么讲什么,缺乏具体的系统规划。今后应考虑以专题的方式讲系列故事,如每学期先预设几个专题,安排好序列,力求一个时间段集中一个专题的系列故事讲述,使孩子对该主题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班级微故事”的教育功效。
松居直先生说:一辈子,一件事。前半生过去自不再言,余生我愿是罗伯特·斯蒂文森笔下的“点灯人”,用“班级微故事”为孩子启开美德之门,让班级在故事的土地上诗意栖居。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
(作者单位: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