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爱, 简而言之, 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虽然说起来很简单,但“师爱” 是师德的最高的浓缩和体现。 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 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怎样才能把这种神圣的爱撒向每一个孩子, 照亮他们的心灵是每一位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就教学中的几点感受,总结如下:
一、关注差生,走近差生
老师们大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差生。有些老师甚至会对他们冷若冰霜,讽刺挖苦。如果他们接受的冷漠多了,就会仇视老师,上课捣乱,影响他人。长此以往,对他们个人以及整个班集体产生的副作用很大。其实很多差生未必真“差“。他们学习差,表现差往往由于后天原因所致。探究起来大都有深刻的家庭渊源。他们中有些来自单亲家庭,有些是因父母很忙,管不上。这些孩子缺乏关爱,看不到生活的意义,就以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一切,以和家长、老师对着干为快乐。很多孩子是家长亲子教育失败的结果,怎么能一味怪孩子呢。如果老师愿意放下架子和他们交朋友的话,会发现他们有严重的自卑感,也有强烈的上进心。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的字典里不应有差生。他们毕竟是在成长的孩子,可塑性很大。因此,一个老师应用真诚去感化班里那些弱势集体,使他们的人生之初更完美一些。笔者既为人师,也为人母。当我性格孤僻的儿子在幼儿园老师的帮助下日渐活泼时,我和他爸爸都说不出的感激。我们的工作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我们无做到的事,他的老师做到了,拯救了一个孩子。做为一名老师,我感触很深,觉得自己应该献出无私的爱。奉献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当班里一名同学因学习不用功受到了我严历教训后,当着大家的面向我深深地鞠躬表示感谢时,我觉得自己做得太少,得到得太多。
二、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交流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论(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 空间,时间的简称) 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二十一世纪初我认为要解放孩子的心灵。 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由于计划生育,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常缺乏沟通的对象。再加上父母忙, 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和他们谈心。他们有很多话要向人倾诉。孩子们从上学时起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和老师在一起度过的。 老师有必要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 以减轻孩子们的心理负担。
我今年带高一的两个班, 其中一个班纪律差,学生乱。 我虽然不是班主任, 但也急在心里。据我平时的观察班里大多数孩子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可为什么经常乱糟糟的?我猜可能是因为心不齐缺乏凝聚力的缘故。 于是我趁星期六值班时间组织了一次和学生的谈心活动。首先是班委们谈了一下他们在管理中的感受。他们的苦恼很多,对那些不遵守纪律又屡教不改的同学感到非常愤慨。在听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同学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然后是每个同学发言,陈述了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让我感到吃惊的是,有些同学平时沉默寡言,却出语惊人,言辞犀利,见解独特,说服力强。我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讨论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大家都抢着发言。在这过程中, 有位同学道出了其他同学不了解的班主任的一些情况:他们的班主任母亲早亡,家庭困难,考上研究生也没去上。这位同学并说:“我们要体谅班主任,他刚开始工作,压力很大。”我听了很是感动,没想到这个平时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的学生会这么善解人意。我当即就说:“我替你们班主任谢谢你。”有个学生脾气不好,经常和同桌吵架,站起来自我检讨。 我事先知道他父母因车祸双亡才几个月心情不好,跟着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过。每当我走到他身边,心里就一阵酸楚。我温和地对他说:“我们很理解你们,希望你们能坚强起来。“这个班里有几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内心都很痛苦。我表示了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说到:“我因为工作忙,我儿子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少。三四岁的他有时恨恨地数要把妈妈炸了,要不就把妈妈扔到鳄鱼嘴里去。他才几岁,你们都十几岁了,感受就更深了。在交谈过程中我觉得和学生离得越来越近。我被感動得留下了眼泪,很多学生也哭成了泪人儿。此时我深深体会到:动之以情的感化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经过沟通交流,大家一致表示要重新开始,重塑这个班级。的确,从那以后这个班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首先是在生活。老师和学生应该把班级当作一个大家庭,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与教才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并带着我们的爱走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让爱传递下去,这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一、关注差生,走近差生
老师们大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差生。有些老师甚至会对他们冷若冰霜,讽刺挖苦。如果他们接受的冷漠多了,就会仇视老师,上课捣乱,影响他人。长此以往,对他们个人以及整个班集体产生的副作用很大。其实很多差生未必真“差“。他们学习差,表现差往往由于后天原因所致。探究起来大都有深刻的家庭渊源。他们中有些来自单亲家庭,有些是因父母很忙,管不上。这些孩子缺乏关爱,看不到生活的意义,就以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一切,以和家长、老师对着干为快乐。很多孩子是家长亲子教育失败的结果,怎么能一味怪孩子呢。如果老师愿意放下架子和他们交朋友的话,会发现他们有严重的自卑感,也有强烈的上进心。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的字典里不应有差生。他们毕竟是在成长的孩子,可塑性很大。因此,一个老师应用真诚去感化班里那些弱势集体,使他们的人生之初更完美一些。笔者既为人师,也为人母。当我性格孤僻的儿子在幼儿园老师的帮助下日渐活泼时,我和他爸爸都说不出的感激。我们的工作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我们无做到的事,他的老师做到了,拯救了一个孩子。做为一名老师,我感触很深,觉得自己应该献出无私的爱。奉献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当班里一名同学因学习不用功受到了我严历教训后,当着大家的面向我深深地鞠躬表示感谢时,我觉得自己做得太少,得到得太多。
二、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交流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论(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 空间,时间的简称) 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在二十一世纪初我认为要解放孩子的心灵。 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由于计划生育,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常缺乏沟通的对象。再加上父母忙, 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和他们谈心。他们有很多话要向人倾诉。孩子们从上学时起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和老师在一起度过的。 老师有必要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 以减轻孩子们的心理负担。
我今年带高一的两个班, 其中一个班纪律差,学生乱。 我虽然不是班主任, 但也急在心里。据我平时的观察班里大多数孩子心地善良,通情达理。可为什么经常乱糟糟的?我猜可能是因为心不齐缺乏凝聚力的缘故。 于是我趁星期六值班时间组织了一次和学生的谈心活动。首先是班委们谈了一下他们在管理中的感受。他们的苦恼很多,对那些不遵守纪律又屡教不改的同学感到非常愤慨。在听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同学不好意思地垂下了头。然后是每个同学发言,陈述了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让我感到吃惊的是,有些同学平时沉默寡言,却出语惊人,言辞犀利,见解独特,说服力强。我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讨论的气氛越来越热烈,大家都抢着发言。在这过程中, 有位同学道出了其他同学不了解的班主任的一些情况:他们的班主任母亲早亡,家庭困难,考上研究生也没去上。这位同学并说:“我们要体谅班主任,他刚开始工作,压力很大。”我听了很是感动,没想到这个平时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的学生会这么善解人意。我当即就说:“我替你们班主任谢谢你。”有个学生脾气不好,经常和同桌吵架,站起来自我检讨。 我事先知道他父母因车祸双亡才几个月心情不好,跟着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一起过。每当我走到他身边,心里就一阵酸楚。我温和地对他说:“我们很理解你们,希望你们能坚强起来。“这个班里有几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内心都很痛苦。我表示了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说到:“我因为工作忙,我儿子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少。三四岁的他有时恨恨地数要把妈妈炸了,要不就把妈妈扔到鳄鱼嘴里去。他才几岁,你们都十几岁了,感受就更深了。在交谈过程中我觉得和学生离得越来越近。我被感動得留下了眼泪,很多学生也哭成了泪人儿。此时我深深体会到:动之以情的感化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经过沟通交流,大家一致表示要重新开始,重塑这个班级。的确,从那以后这个班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首先是在生活。老师和学生应该把班级当作一个大家庭,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与教才成为一件愉快的事情。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学生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并带着我们的爱走向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让爱传递下去,这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