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目前消费不足现状的论述,详细地说明了我国目前消费不足的对策,指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仅仅加大提资规模是很难解决供求矛盾的。
在我国经济成长过程中,国内消费需求规模的相应扩大和消费结构的相应升级扮演着格外重要的角色。面对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额和频繁发生的摩擦,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承受中国目前在某些领域庞大的生产能力。我们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要改善和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消费需求不旺正是目前足碍我国经济更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一、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
1、商品总量超过现实有效需求,买方市场特征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改变了计划经济时的商品短缺状况,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许多商品总量超过了商品的需求量,即供过于求。
2、居民消费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消费结构正发生变化
近年来,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城镇居民在住房、医疗保健、通讯、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也呈上升趋势,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期,收入水平的差异将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格局;居民消费观念、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等都面临着转变,新一轮消费周期将使市场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3、居民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偏低
最终消费可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从我国20多年来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比例看,居民消费一般在80%左右,政府消费则占20%。我国政府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97年的11.6%提高2001年的13.2%,基本与国际水平接近,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一直在46%~47%左右的低水平徘徊,比低收入国家低11~16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虽然政府消费率保持高位,但由于居民消费率下降,最终消费率也随之回落。
4、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消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日益降低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城镇总人口数和乡村总人口分别为48064万人和79563万人,各占总人口数的37.66%和62.34%。但是,农村居民在消费构成中的比例却下降到“九五”期间的47.18%。
5、居民储蓄持续增长,居民即期消费意愿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多次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并出台了征收利息税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居民储蓄仍以超过GDP近10个百分点的速度高速增长。居民储蓄大量增加必然减弱对消费品的即期需求,抑制了最终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通货紧缩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1、需求方面的因素
第一、居民收入增幅减缓。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减缓。1978年~1990年和90年代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和10.4%,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分别8.4%和6.9%,分别比同期低0.7和3.5个百分点。1978年~1990年和1991年~2000年期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6.1%和4.5%,均明显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
第二、贫富距扩大。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1985年~1994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达到2.86倍;经过1995年~1997年期间的小幅回落之后,城乡居民收入从1997年开始又逐渐扩大到2001年扩大到近十来年的新高2.90倍。其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尤以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为最。1987年,我国东中部地区人均GDP之比为1.7∶1.2∶1,2000年,这一比例扩大到2.3∶1.3∶1。省际农民收入高低倍数从1978年的2.88倍扩大到2000年的4.20倍。2000年,东部收入最高城市和西部收入最低城市人均收入之比为4.88∶1。地区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目前还呈继续扩大之势。再次,行业收入差距拉大。1990年,我国收入最高与最低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是1.3倍,1999年扩大为2.6倍,而目前已达到10倍以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降低消费。
第三、迁造成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首先,社会保障体制和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增加了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我同以前实行的是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方式,现在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使得许多过去由国家负担的成本逐渐转移到国民身上;目前,教育、医疗、保险、住房改革等各项措施集中出台,而居民对这些改革措施的认识需要有个过程,所以,短期内增强了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居民即期消费下降。其次 ,企业制度调整过程伴随一定的动荡因素。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在開工不足、利润增长不快甚至亏损增加的情况下,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国有企业通过减员增效等手段加大改革力度,从而使就业增长放慢,下岗失业者增多。
第四、农民收入低,负担重。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虽然改革开放头几年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实际收入还是偏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实际购买力下降并直接影响到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农民除了要承担交纳农业税之外,还要承担工业品与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同时还有各种名目的摊派、受费和罚款等。
2、供给方面的因素
第一、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而作为供给方的生产者却未能及时把握住消费需求变化的脉络,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另一方面,作为供给方的生产者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也没未得到充分挖掘。
第二、流通渠道建设滞后。传统国有商业渠道解体之后,我国流通渠道正处在结构性调整阶段。新型商业渠道正在建立过程当中,尚不完善。即流通企业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市场次序比较混乱。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等。
第三、消费环境有待改善。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生产轻消费的现象,许多政策当年出台时的主导思路是压制消费,使得消费环境非常不利于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表现为消费政策调整滞后。消费者权益保护缺乏力度。消费信贷发展严重滞后。最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差。
三、促进消费需求的对策
1、 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第一、要制定促进城镇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的长期政策。首先,要通过各项改革措施如兼并、重组等搞活企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其次,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再次,建立合适的工资增长机制,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合理比例;第四,改革投资体制,放宽市场准入、制度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第五,要积极扶持下岗职工和其他低收入者。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收入保障线和下岗工人生活补助费。
第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首先,要调整优化农民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优质、高教、高附加值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其次,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第三,要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第四,要加强财政、信贷等农村的支持。加强中央财政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降低农民在教育上的负担;第五,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的打造与发展结合起来。第六,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 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整体需求规模
第一、要完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政府对低收入者进行直接的财富转移,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可以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我国现阶段转移支付制度还存在不规范等问题,仍需完善。
第二、要建立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包括政府举办和社会组织承办两类,各有侧重;救助面涵盖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
第三、要加快西部开发步伐和振兴东北的进程。通过政府支持和促进多种形式的地区经济合作,实现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3、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支出预期
社会保障,通常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个人储蓄性保险等项目。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体部分,是由同家立法强制实施的,我国目前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等五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需变革和完善。要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强互济功能,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分清轻重缓急,分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
4.要改善供给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第一、要调整产业结构。在調整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与人们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教育、信息服务业、旅游业、交通通讯、金融保险业等,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
第二、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将高效率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针对消费者需求做好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工作。要重视营销渠道建设工作,便利消费者选购。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尤其是响应市场需求的速度。要重视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
第三、要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产业。比如,加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加速产业化的进程。
5、要改善消费环境,便利居民消费,推进消费结构升级
第一、要完善消费政策,鼓励合理消费。要建立消费信贷体系。消费信贷是扩大有效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金融机构应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资金来源。要打破行业垄断,废除不合理收费。
第二、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一要尽快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二要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倡导企业“讲诚信、反欺诈”;三要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
第三、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设施。一要加强农村在水利、电力、电视信号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二要整顿市场经济次序,规范交易行为,禁止强买强卖;三要加强农村地区尤其是县乡两级商业网点设施建设,鼓励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商业企业到农村地区发展连锁经营。
参考文献:
[1]《2002中国统计年签》.
在我国经济成长过程中,国内消费需求规模的相应扩大和消费结构的相应升级扮演着格外重要的角色。面对日益扩大的国际贸易额和频繁发生的摩擦,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无法承受中国目前在某些领域庞大的生产能力。我们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是要改善和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消费需求不旺正是目前足碍我国经济更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一、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
1、商品总量超过现实有效需求,买方市场特征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我国已经改变了计划经济时的商品短缺状况,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许多商品总量超过了商品的需求量,即供过于求。
2、居民消费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消费结构正发生变化
近年来,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城镇居民在住房、医疗保健、通讯、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也呈上升趋势,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转型期,收入水平的差异将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格局;居民消费观念、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等都面临着转变,新一轮消费周期将使市场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3、居民消费需求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偏低
最终消费可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从我国20多年来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比例看,居民消费一般在80%左右,政府消费则占20%。我国政府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97年的11.6%提高2001年的13.2%,基本与国际水平接近,居民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一直在46%~47%左右的低水平徘徊,比低收入国家低11~16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虽然政府消费率保持高位,但由于居民消费率下降,最终消费率也随之回落。
4、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在消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日益降低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城镇总人口数和乡村总人口分别为48064万人和79563万人,各占总人口数的37.66%和62.34%。但是,农村居民在消费构成中的比例却下降到“九五”期间的47.18%。
5、居民储蓄持续增长,居民即期消费意愿不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储蓄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尽管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多次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并出台了征收利息税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居民储蓄仍以超过GDP近10个百分点的速度高速增长。居民储蓄大量增加必然减弱对消费品的即期需求,抑制了最终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消费需求不足的矛盾,导致通货紧缩压力进一步加大。
二、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1、需求方面的因素
第一、居民收入增幅减缓。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明显减缓。1978年~1990年和90年代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1%和10.4%,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分别8.4%和6.9%,分别比同期低0.7和3.5个百分点。1978年~1990年和1991年~2000年期间,我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6.1%和4.5%,均明显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
第二、贫富距扩大。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1985年~1994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达到2.86倍;经过1995年~1997年期间的小幅回落之后,城乡居民收入从1997年开始又逐渐扩大到2001年扩大到近十来年的新高2.90倍。其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地区之间的差距尤以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为最。1987年,我国东中部地区人均GDP之比为1.7∶1.2∶1,2000年,这一比例扩大到2.3∶1.3∶1。省际农民收入高低倍数从1978年的2.88倍扩大到2000年的4.20倍。2000年,东部收入最高城市和西部收入最低城市人均收入之比为4.88∶1。地区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目前还呈继续扩大之势。再次,行业收入差距拉大。1990年,我国收入最高与最低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是1.3倍,1999年扩大为2.6倍,而目前已达到10倍以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降低消费。
第三、迁造成收入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首先,社会保障体制和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增加了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我同以前实行的是低工资高福利的分配方式,现在收入分配方式的改革,使得许多过去由国家负担的成本逐渐转移到国民身上;目前,教育、医疗、保险、住房改革等各项措施集中出台,而居民对这些改革措施的认识需要有个过程,所以,短期内增强了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居民即期消费下降。其次 ,企业制度调整过程伴随一定的动荡因素。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在開工不足、利润增长不快甚至亏损增加的情况下,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国有企业通过减员增效等手段加大改革力度,从而使就业增长放慢,下岗失业者增多。
第四、农民收入低,负担重。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虽然改革开放头几年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但实际收入还是偏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实际购买力下降并直接影响到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农民除了要承担交纳农业税之外,还要承担工业品与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同时还有各种名目的摊派、受费和罚款等。
2、供给方面的因素
第一、供给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而作为供给方的生产者却未能及时把握住消费需求变化的脉络,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另一方面,作为供给方的生产者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也没未得到充分挖掘。
第二、流通渠道建设滞后。传统国有商业渠道解体之后,我国流通渠道正处在结构性调整阶段。新型商业渠道正在建立过程当中,尚不完善。即流通企业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市场次序比较混乱。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等。
第三、消费环境有待改善。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生产轻消费的现象,许多政策当年出台时的主导思路是压制消费,使得消费环境非常不利于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表现为消费政策调整滞后。消费者权益保护缺乏力度。消费信贷发展严重滞后。最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差。
三、促进消费需求的对策
1、 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第一、要制定促进城镇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的长期政策。首先,要通过各项改革措施如兼并、重组等搞活企业,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其次,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再次,建立合适的工资增长机制,使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合理比例;第四,改革投资体制,放宽市场准入、制度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第五,要积极扶持下岗职工和其他低收入者。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收入保障线和下岗工人生活补助费。
第二、要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首先,要调整优化农民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优质、高教、高附加值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其次,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第三,要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第四,要加强财政、信贷等农村的支持。加强中央财政对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降低农民在教育上的负担;第五,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小城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的打造与发展结合起来。第六,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 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整体需求规模
第一、要完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政府对低收入者进行直接的财富转移,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可以起到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我国现阶段转移支付制度还存在不规范等问题,仍需完善。
第二、要建立对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包括政府举办和社会组织承办两类,各有侧重;救助面涵盖住房、医疗、和子女教育。
第三、要加快西部开发步伐和振兴东北的进程。通过政府支持和促进多种形式的地区经济合作,实现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缩小地区居民收入的差距。
3、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支出预期
社会保障,通常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以及个人储蓄性保险等项目。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主体部分,是由同家立法强制实施的,我国目前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等五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需变革和完善。要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加强互济功能,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分清轻重缓急,分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建设。
4.要改善供给结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第一、要调整产业结构。在調整优化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与人们需求结构相适应的教育、信息服务业、旅游业、交通通讯、金融保险业等,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
第二、要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将高效率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针对消费者需求做好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工作。要重视营销渠道建设工作,便利消费者选购。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尤其是响应市场需求的速度。要重视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
第三、要运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产业。比如,加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加速产业化的进程。
5、要改善消费环境,便利居民消费,推进消费结构升级
第一、要完善消费政策,鼓励合理消费。要建立消费信贷体系。消费信贷是扩大有效需求、培育消费热点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金融机构应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和资金来源。要打破行业垄断,废除不合理收费。
第二、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一要尽快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二要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倡导企业“讲诚信、反欺诈”;三要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
第三、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设施。一要加强农村在水利、电力、电视信号和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二要整顿市场经济次序,规范交易行为,禁止强买强卖;三要加强农村地区尤其是县乡两级商业网点设施建设,鼓励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商业企业到农村地区发展连锁经营。
参考文献:
[1]《2002中国统计年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