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最大程度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继而使学生在兴趣和求知欲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促进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与生成。下面,本文就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这一问题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信息技术;生活;探究
现如今,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缺陷和弊端日渐显现了出来,由于教师习惯性地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其主体性的发挥。在此背景下,要想使初中数学教学由“低效”走向“有效”,教师就需及时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结合学生思维水平及特点的基础上创设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意愿,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灵活性
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所以当我们对抽象知识难以讲解或学生对其难以理解时,往往会借助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育手段来进行解释。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之中,不仅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给学生以新颖、有趣的学习体验,而且还能够将数学知识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新知。
以“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运用信息技术出示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时看到地板砖中反映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图形。基于此,我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供学生交流探讨:1.你能找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吗?2.第二幅图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是什么关系?由于有了以上多媒体画面作为参考,不仅给了学生以新颖、有趣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了深入,这便为探究勾股定理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彰显数学学习有用性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其归根结底是一门应用类学科。基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数学教学规律,对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进行充分挖掘,继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彰显数学学习的有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时,为拉进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张明在逛商场时,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需要到玻璃店配一块与此玻璃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最省事的方法是带哪一块去?”随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三块玻璃,其中一块只留有一条边,一块只留有一个角,一块留有两个角和一条边。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他们都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想法。如此,通过立足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而且还彰显了数学学习的有用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基于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走出“教教材”的误区,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求新知,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先是利用课件出示了若干个正多边形,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角和边各有什么特点。待学生对其进行初步感知后,我继续说道:“在平面内,内角都相等,边也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五边形,并向学生提问道:“同学们,你能求出这个正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听到有的学生提出了“分割法”,有的学生提出了“割补法”,还有的学生提出了“量角相加法”等等。在这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进行合作探究。如此,通过基于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由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了主动探究者,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使课堂教学收获了事半功倍之效。
总而言之,要想促进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与生成,教师就应在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核心理念的前提下,熟悉問题情境创设的多种形式,继而将数学知识巧妙寓于其中,以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局限性,使数学学习成为包含情境体验在内的综合活动,从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培珺.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8(16):22-24.
[2]占子荣.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47.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信息技术;生活;探究
现如今,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缺陷和弊端日渐显现了出来,由于教师习惯性地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这便在极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其主体性的发挥。在此背景下,要想使初中数学教学由“低效”走向“有效”,教师就需及时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结合学生思维水平及特点的基础上创设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意愿,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
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灵活性
数学是一门极具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所以当我们对抽象知识难以讲解或学生对其难以理解时,往往会借助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育手段来进行解释。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之中,不仅可以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给学生以新颖、有趣的学习体验,而且还能够将数学知识变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自主获取新知。
以“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我运用信息技术出示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时看到地板砖中反映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图形。基于此,我提出了以下两个问题供学生交流探讨:1.你能找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吗?2.第二幅图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是什么关系?由于有了以上多媒体画面作为参考,不仅给了学生以新颖、有趣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了深入,这便为探究勾股定理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彰显数学学习有用性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其归根结底是一门应用类学科。基于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数学教学规律,对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进行充分挖掘,继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彰显数学学习的有用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时,为拉进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所在,我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情境:“张明在逛商场时,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了,需要到玻璃店配一块与此玻璃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最省事的方法是带哪一块去?”随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三块玻璃,其中一块只留有一条边,一块只留有一个角,一块留有两个角和一条边。由于这一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所以他们都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想法。如此,通过立足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而且还彰显了数学学习的有用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基于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快走出“教教材”的误区,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求新知,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多边形及其内角和”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先是利用课件出示了若干个正多边形,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角和边各有什么特点。待学生对其进行初步感知后,我继续说道:“在平面内,内角都相等,边也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五边形,并向学生提问道:“同学们,你能求出这个正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听到有的学生提出了“分割法”,有的学生提出了“割补法”,还有的学生提出了“量角相加法”等等。在这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进行合作探究。如此,通过基于合作探究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由以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了主动探究者,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使课堂教学收获了事半功倍之效。
总而言之,要想促进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与生成,教师就应在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核心理念的前提下,熟悉問题情境创设的多种形式,继而将数学知识巧妙寓于其中,以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局限性,使数学学习成为包含情境体验在内的综合活动,从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培珺.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8(16):22-24.
[2]占子荣.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