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注重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问和追问作为课堂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效追问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能否就课堂中所提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掌控能力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追问 技巧 教学效率
一、引言
追问不是一般的对话,而是对事物的深刻挖掘,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究。课堂追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进行的“二度提问”,意在促进学生不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探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错误时追问---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出错是在所难免的,错误说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到位,认知处于局限性。错误有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究和发现新知与规律,当我们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既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直接将错误的原因或正确答案告知学生,我们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予以适当引导,将引导策略隐藏于巧妙的追问中,通过追问促进学生去思考,最终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且得到一些应对错误的新知。
在教学连除时,课前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道速算题:17×4×25 ,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都为:17×(4×25)=17×100=1700 ,紧接着我又写了一道练习题160÷8÷4,学生立即投入到了计算中,不一会儿学生们便得出了“5”和“80”两个结果,我没有立即评判,而是找了结果为“5”和“80”的两位同学将计算过程写到黑板上予以展示(1)160÷8÷4=20÷4=5、(2)160÷8÷4=160÷(8÷4)=160÷2=80。书写完毕我提问道:160÷8等于多少呢?学生很快给出结果“20”。我追问道:20÷4呢?学生又迅速给出结果“5”,此时大家便发现第(2)种情况是错误的,160÷8÷4≠160÷(8÷4),连除在计算时不应加括号,应该依次计算,最终的正确结果为“5”。我接着追问:对于第(2)种算法,如果真要在这里加一个小括号,需要进行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在我的追问下开始了更深入的思考。为了促进学生生成新知,我继续追问:160÷( )=5呢?学生答道:“32”。在学生回答完后,我便将160÷(32)=5与算式160÷8÷4=5并列写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看看有什么发现?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们发现160÷8÷4=160÷(32)、 32=8×4,所以160÷8÷4= 160÷(8×4)。接下来我便让学生分组计算:(1)100÷5÷4与100÷(5×4)(2)126÷7÷2÷3与126÷(7×2 ×3)的结果。在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我再一次追问:通过以上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将你的发现用式子予以表示吗?学生们都能发现每组前后两个式子的结果是相等的,归纳结论为:连除可以把除数先乘起来再用被除数去除,商不变。最后在老师的协助下,学生们将发现用式子a÷b÷c=a÷(b×c )予以表示。
在学生错误时追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课堂中的错误转化为课堂的教学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在意外时追问---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意外”是课堂的生长点,好多的意外都能生成一堂好课,课堂中的意外事件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的“意外”时,应耐心聆听,及时地追问,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
在教学应用题时:“10名男同学和30名女同学分一堆苹果,若男同学每人分5个,女同学每人分3个,他们一共分了多少个苹果?”题目出示后,学生立即计算,他们没有多久便算出结果为140个苹果。他们的解题思路为:先算男同学分得的苹果数10×5=50(个),然后算男同学分得的苹果数30×3=90(个),最后将男、女同学分的苹果数相加50+90=140 (个)便是苹果的总数。当我准备讲下一题时,突然有一位同学举手说到:“老师我用的是另外一种算法”,我先是一惊,紧接着说道:“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学生站起来答道:先用(10+30)×3=120(个),然后用(5-3) ×10=20(个),再将120+20=140 (个)。我接着追问道:“老师觉得你的这个算法很有新意,能说说你这样算的思路吗?”学生答道:“原题是10名男同学和30名女同分一堆蘋果,我先将10名男同学也看成女同学,一共就有40名女同学分苹果,女生每人分3个,此时女生分的苹果数为(10+30)×3=120(个);1名男同学比1名女同学多分(5-3)个,10名男同学又可分得(5-3)×10=20(个);最后再将两次的结果相加120+20=140 (个)便是苹果的总数”。在学生们沉默一分钟后,我便点评说:此种解题方法独特,思路清晰,完全正确,大家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一定要养成肯动脑筋的好习惯。
当课堂时出现了与预设不一致的意外时,我们不能一味地拨照自己的预设,强压这些意外,这样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更会挫伤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捕捉这些意外,及时准确地予以利用,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难点时追问——帮助学生完成建构。
为突破教学难点时的追问,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的难点,选准突破口进行追问,在追问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把一些本质的属性加以概括和整理,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五、结语
追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好的课堂追问能够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努力使追问成为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钥匙”。
参考文献:
[1]陈晓东.运用追问 激活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5-96。
[2]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25(1):38-41.。
[3]孙保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追问[J].教学与管理,2010(1):41-43.。
关键词:追问 技巧 教学效率
一、引言
追问不是一般的对话,而是对事物的深刻挖掘,是对事物本质的探究。课堂追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针对性地进行的“二度提问”,意在促进学生不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探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在错误时追问---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出错是在所难免的,错误说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到位,认知处于局限性。错误有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去探究和发现新知与规律,当我们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既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直接将错误的原因或正确答案告知学生,我们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去思考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予以适当引导,将引导策略隐藏于巧妙的追问中,通过追问促进学生去思考,最终找出错误的原因,并且得到一些应对错误的新知。
在教学连除时,课前我在黑板上板书了一道速算题:17×4×25 ,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都为:17×(4×25)=17×100=1700 ,紧接着我又写了一道练习题160÷8÷4,学生立即投入到了计算中,不一会儿学生们便得出了“5”和“80”两个结果,我没有立即评判,而是找了结果为“5”和“80”的两位同学将计算过程写到黑板上予以展示(1)160÷8÷4=20÷4=5、(2)160÷8÷4=160÷(8÷4)=160÷2=80。书写完毕我提问道:160÷8等于多少呢?学生很快给出结果“20”。我追问道:20÷4呢?学生又迅速给出结果“5”,此时大家便发现第(2)种情况是错误的,160÷8÷4≠160÷(8÷4),连除在计算时不应加括号,应该依次计算,最终的正确结果为“5”。我接着追问:对于第(2)种算法,如果真要在这里加一个小括号,需要进行怎样的变化呢?学生在我的追问下开始了更深入的思考。为了促进学生生成新知,我继续追问:160÷( )=5呢?学生答道:“32”。在学生回答完后,我便将160÷(32)=5与算式160÷8÷4=5并列写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算式,看看有什么发现?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们发现160÷8÷4=160÷(32)、 32=8×4,所以160÷8÷4= 160÷(8×4)。接下来我便让学生分组计算:(1)100÷5÷4与100÷(5×4)(2)126÷7÷2÷3与126÷(7×2 ×3)的结果。在学生计算出结果后,我再一次追问:通过以上的计算,你有什么发现,你能将你的发现用式子予以表示吗?学生们都能发现每组前后两个式子的结果是相等的,归纳结论为:连除可以把除数先乘起来再用被除数去除,商不变。最后在老师的协助下,学生们将发现用式子a÷b÷c=a÷(b×c )予以表示。
在学生错误时追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课堂中的错误转化为课堂的教学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三、在意外时追问---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意外”是课堂的生长点,好多的意外都能生成一堂好课,课堂中的意外事件是学生独立思考后灵感的萌发。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的“意外”时,应耐心聆听,及时地追问,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
在教学应用题时:“10名男同学和30名女同学分一堆苹果,若男同学每人分5个,女同学每人分3个,他们一共分了多少个苹果?”题目出示后,学生立即计算,他们没有多久便算出结果为140个苹果。他们的解题思路为:先算男同学分得的苹果数10×5=50(个),然后算男同学分得的苹果数30×3=90(个),最后将男、女同学分的苹果数相加50+90=140 (个)便是苹果的总数。当我准备讲下一题时,突然有一位同学举手说到:“老师我用的是另外一种算法”,我先是一惊,紧接着说道:“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学生站起来答道:先用(10+30)×3=120(个),然后用(5-3) ×10=20(个),再将120+20=140 (个)。我接着追问道:“老师觉得你的这个算法很有新意,能说说你这样算的思路吗?”学生答道:“原题是10名男同学和30名女同分一堆蘋果,我先将10名男同学也看成女同学,一共就有40名女同学分苹果,女生每人分3个,此时女生分的苹果数为(10+30)×3=120(个);1名男同学比1名女同学多分(5-3)个,10名男同学又可分得(5-3)×10=20(个);最后再将两次的结果相加120+20=140 (个)便是苹果的总数”。在学生们沉默一分钟后,我便点评说:此种解题方法独特,思路清晰,完全正确,大家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一定要养成肯动脑筋的好习惯。
当课堂时出现了与预设不一致的意外时,我们不能一味地拨照自己的预设,强压这些意外,这样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更会挫伤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应该捕捉这些意外,及时准确地予以利用,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难点时追问——帮助学生完成建构。
为突破教学难点时的追问,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的难点,选准突破口进行追问,在追问中引领学生透过现象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把一些本质的属性加以概括和整理,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五、结语
追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好的课堂追问能够调动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努力使追问成为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索的“钥匙”。
参考文献:
[1]陈晓东.运用追问 激活课堂[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5-96。
[2]邵怀领.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J].教育科学,2009,25(1):38-41.。
[3]孙保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追问[J].教学与管理,2010(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