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信息技术小组合作学习及开展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是一门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的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信息素养”,为此,“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先备知识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的方法。
由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水平不齐,有些学生计算机水平相当不错,而有些学生却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常规课堂大多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来完成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先备知识存在差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异同,这必然导致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异。如,在布置课堂操作任务后,一些学生可能只用5分钟就完成,而有的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还无法完成布置的任务,这又给课堂任务的设计及课堂纪律控制方面增加了难度,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同时参照和配合我校“TST有效教学模式”的开展,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不仅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目标。笔者经过长期探索,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及提高有效性之目的。
1、改变教学观是合作的先导。
“合作”的课堂教师更多的应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他们一起学习,认识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要重新给自己定位,信任尊重每一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并主动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合作学习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2、做好任务设计,找出学生能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项。
任务的设计要有利于“合作学习”,不能太难,也不要太容易,一个任务要能分成几个层次不同的子任务,利于学生交流,合作,创新。在设计任务时,还要在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上适当考虑。
3、让学生有思考再参与。
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否则,单纯地采用合作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反而会助长某些学生的依赖心理。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就应该补上“学生独立思考”这一环节,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交流,而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4、诱导学生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
如利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然后为各小组制定任务,要求各小组利用Word为本班制作一期板报。板报的主题及小组组员的任务是与老师讨论后确定;板报制作过程,包括板报的版面设计,资料及图片的收集,板报的录入排版等均采用“组内合作”的形式,由各小组组员协商,分工完成;板报制作完成后,采用小组集中讨论并列出他们互相帮助的具体活动,同时采用“组内竞争”的形式,从各小组制作的板报中评选最佳作品。最后,老师结合本次活动做相应的总结,只有全组所有的成员都达到了教学要求才算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在学生小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任务不是全组做些什么而是全组学些什么。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而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和探究精神。
赋予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承担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较为强烈的动机将导致更为长久地参与到教学任务中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和探究精神。
3、活跃了课堂气氛。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4、关注了全体学生。
小组的分工合作还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小组合作中存在的困难
不可否认,“合作学习教学法”仍存在着若干限制,例如,教材的内容及难易程度,可能不利于“合作学习教学法”的进行等。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积极地探索和创新,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是一门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的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信息素养”,为此,“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教学法”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能力,先备知识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彼此相互合作,互相激励,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的方法。
由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水平不齐,有些学生计算机水平相当不错,而有些学生却对计算机一无所知,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常规课堂大多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来完成教学目标,但由于学生的先备知识存在差别,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异同,这必然导致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异。如,在布置课堂操作任务后,一些学生可能只用5分钟就完成,而有的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还无法完成布置的任务,这又给课堂任务的设计及课堂纪律控制方面增加了难度,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同时参照和配合我校“TST有效教学模式”的开展,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不仅提高学习效果,也完成整个小组的共同目标,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目标。笔者经过长期探索,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达到小组合作学习及提高有效性之目的。
1、改变教学观是合作的先导。
“合作”的课堂教师更多的应是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他们一起学习,认识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就要求教师要重新给自己定位,信任尊重每一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并主动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合作学习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2、做好任务设计,找出学生能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项。
任务的设计要有利于“合作学习”,不能太难,也不要太容易,一个任务要能分成几个层次不同的子任务,利于学生交流,合作,创新。在设计任务时,还要在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上适当考虑。
3、让学生有思考再参与。
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否则,单纯地采用合作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反而会助长某些学生的依赖心理。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就应该补上“学生独立思考”这一环节,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交流,而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4、诱导学生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
如利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方法,然后为各小组制定任务,要求各小组利用Word为本班制作一期板报。板报的主题及小组组员的任务是与老师讨论后确定;板报制作过程,包括板报的版面设计,资料及图片的收集,板报的录入排版等均采用“组内合作”的形式,由各小组组员协商,分工完成;板报制作完成后,采用小组集中讨论并列出他们互相帮助的具体活动,同时采用“组内竞争”的形式,从各小组制作的板报中评选最佳作品。最后,老师结合本次活动做相应的总结,只有全组所有的成员都达到了教学要求才算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在学生小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任务不是全组做些什么而是全组学些什么。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班级集体教学中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而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被动学习状况。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和探究精神。
赋予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的机会和权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在课题小组中承担一部分研究任务,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程度的提高,自身的潜能得到发挥,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较为强烈的动机将导致更为长久地参与到教学任务中去,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和探究精神。
3、活跃了课堂气氛。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
4、关注了全体学生。
小组的分工合作还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小组合作中存在的困难
不可否认,“合作学习教学法”仍存在着若干限制,例如,教材的内容及难易程度,可能不利于“合作学习教学法”的进行等。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积极地探索和创新,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