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神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ee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水马龙,汽笛喧嚣,红尘中一天的繁华,在一片火烧云的末端,慢慢沉静,夜幕徐徐而下,习习晚风撩起了我思乡的衣袂。仰望头顶淡蓝色的星空,温婉静谧,回想匆匆半世,皆如指间流沙。
  唯有我的家乡、我的亲人总是如影随形……
  记忆中,家乡有一个偌大的石头,那形状,那神韵,活脱脱一个大蛤蟆,坐在青山之下、清溪之上,眼睛骨碌碌地转着,审视着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路人。这地方也因此得名“蛤蟆神”。
  蛤蟆神,是我上小学的必经之路。那时,上学和放学路上,老师会指派一名同学,任路队长,负责同学们来来回回的安全。
  每到夏季,栖息在稻田里、潜伏在河流沿岸草丛中的青蛙的叫声和着同学们的歌声,仿佛一首恬静而又和谐的田野之歌,是大自然最完美、最动听的音乐组合,这也是农人们最爱听的希望之声。
  在路上,路队长有绝对的权利。夏天,路队长总会在蛤蟆神让大家向右、向左转,立定、稍息,然后,他别出心裁地让同学们以跳远,或赛跑的方式越过小溪。按小溪的宽度,指定男同学三跳,女同学四跳到达。已经过去的同学,都会往溪流中步调不一致的同伴身上抛小沙子,以此惩戒落后者。
  过了小溪,同学们会在蛤蟆肚子底下筑房屋、垒灶台,找来小石片做铲子、盘子,玩过家家;也有同学仿照农民叔叔耕田、种地,在阡陌间围河堰、挖池塘,引水灌溉良田。一滩沙子任由同学们倒腾,玩得极其开心。
  蛤蟆神附近有许多小梯田,每年五六月份,农民把秧苗插上没几天,长势慢慢旺盛起来,田里的泥巴也由黄变黑。这时候,树上的柿子也差不多由青变黄了。同学们都会爬上柿子树,衣兜里塞满摘下来的金色的柿子。然后,埋到田里,用小手平整泥巴,各自做上不同的记号。既让农民叔叔、阿姨看不出来,还互不混淆。到了第三天,大家扒出沤好的柿子,用溪水洗干净,坐到蛤蟆肚子下,各自抢着显摆,看谁的柿子最甜、最脆。
  一天上午,上课的铃声拉响,担心迟到罚站,我抬起脚就踹了前面跑得慢的同学,不巧的是,刚好被抱着教科书的老师发现。放学后,我被老师留下挨批了。跟不上队伍的我,一路特别小心,特别留意路边的小动物,担心被它们伤害。
  当我走到蛤蟆神小溪边时,看到溪水中央的沙滩上,有一条不大不小,通身紫红的蛇,肚子两侧伸出很多爪子。我心里想,没有看到过,也没有听说过蛇有爪子啊!会不会看错呢?我用力把眼睛揉揉,再睜开,是啊!没错,千真万确。我吓出一身冷汗,拔腿就跑。因慌不择路,在下坡路上被不长眼的石头绊了个跟头,膝盖鲜血淋漓,疼痛难忍,可是,我依然坚持飞奔。到家后,我语无伦次,向奶奶诉说事情的经过。奶奶笑道:“你咋不用双手抓抓头发?你可以边抓边说,你爪爪没有我爪爪多,你爪爪没有我爪爪多!它就会气跑了。”
  看到奶奶淡定的样子,我有些生气,说:“您孙女吓得魂飞魄散,而且膝盖骨还肿得像盖了个小碗,您还笑得出来?”我扭身去找父亲和母亲诉说,他们只轻描淡写地说:“没事,去写作业吧。”我失望透顶,只好乖乖地走进自己的房间。可是,我哪有心思写作业呢!分明看到了稀奇古怪的事情,他们为什么都不感到惊奇?我放下书包,走出房间,只听母亲小声嘀咕:“这该怎么办呀?孩子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赶紧找个先生问问吧。”只听父亲说:“没事,我们家孩子的命大着呢!”听到这话,我才放心地走回房间,哼着小曲,开始写作业了。
  奇怪的事还有,紧挨蛤蟆神大腿,有块小三角稻田,不论上学还是放学,只要我往稻田一角看,都会有一条蛇昂首挺胸,目不转睛看着我。其实,我非常惧怕蛇,可是,我又情不自禁地去看,就不信它时刻保持着这个姿态,可是,每次我都会以失败告终。年年这个季节都是这样,直到农民叔叔、阿姨,把稻谷收割完毕,直到我小学毕业。
  上中学的时候,我开始住校,两周回家一次。每次回家,都会看到母亲烧火,父亲掌锅,给我熬肉、烙馍。我和弟弟总会站在锅台旁边,父亲也会不时地从锅里给我和弟弟捞骨头啃,让我们先解馋。父亲做的擦花烙馍,通身焦黄,擦花也十分匀称,真是一流的好。等做好饭菜,一家人围着一个小方桌,幸福和温暖不言而喻。
  我热爱古诗词和现代诗歌,在闲暇之余有一些创作,写得最多的是蝴蝶、蜻蜓。譬如,在《汉水之湄好风光》里写道“杨柳白云经上界,蜻蜓蝴蝶戏中央”“近水经年蝴蝶梦,临溪彻夜野花天”;在《家乡的思念》中写道“夜半秋蝉和蛐蛐儿和声悠扬,蝴蝶和蜻蜓共舞粉墨登场”等。这些素材都来源于上学的路上,听到的天籁之音,看到的美丽景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往事慢慢淡化、模糊,抑或了无痕迹。许是岁月静好,总会在茶余饭后,借笔墨描绘饱经风霜的年轮,抒写思念已久的家乡和亲人。
其他文献
炙热的阳光穿过紫堇,灼亮他等车的焦急眼神。他汗流涔涔。  “帮你扇扇!”绵柔的声音宛如天籟的音韵。  “我和你一起去微山湖。”她娇嗔。  他微笑,诙谐的言谈漫逸别样的气氛。  扁舟在绿波中匍匐挺进,粉荷伶仃的烟尘,光斑闪耀莲叶深处,叠影恍惚的缤纷。  “小心!”她的玉腕被莲刺剐出一道血痕。她泪眼嘤吟,他顿时乱了方寸,轻轻擦拭的湿巾拂开她心窗禁封的一纸经纶。  晚餐时,她找他对饮,黯蠕红唇:“我离开
期刊
白云的棉花糖溶化在微山湖的明媚里。她的微笑,风一样吹起他心头的涟漪。  他捂上眼睛:“你的明眸比微山湖还深不见底,我怕淹死。”  “去學游泳。”她笑靥旖旎。芦苇荡里的风,悄悄又习习。  大学毕业后为梦打拼,马不停蹄。闲暇之际,他约她到微山湖边钓鱼,不料,多年未见的湖水已臭气熏天,鱼蟹也奄奄一息。  “为什么会这样?”他黯然泪滴。她慌忙抱紧他双臂:“别急,我们学的就是环境治理。”  禁乱排、清垃圾、
期刊
乡亲们称王小八为割麦王。  王小八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已有七个年头。他技术过硬,操作熟练,收割速度快,收割后的麦田异常干净,极少遗落麦穗。附近几个村子,干这一行的人也不少,没一个能超过他的。  “艺高人胆大。”老话说得没错!看着今年小麦大部分已经成熟,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王小八先是将自己那台威风凛凛的收割机精修了一番,又对外放出新招儿来—今年收割小麦实行三不收:一是在小麦没有自然倒伏的情况下,每亩有
期刊
一提起“老胡同”就让人倍感亲切,为什么呢?因为是它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勾起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  “六尺巷”的典故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这是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境内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地与吴宅相邻。吴氏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了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  张英家人见有理
期刊
时光总是匆匆,又是一年中秋时。父母不知增添了多少皱纹,多少白发。可口的月饼可以让我品尝到亲人相聚的甜蜜,但偶尔缺失的陪伴是孤单的、酸涩的,却也让我更懂得亲情的珍贵,让我尝到了故乡的甜美及温暖。同时,让我深刻地懂得珍惜身边人。如今,在萧瑟、冷清的中秋,让我点燃一把温暖的火,驱除秋的凉意。  记得离家的第一个中秋节,我因为愧疚,没有回家。  晚上,站在宿舍的阳台上,校园里一片寂静。似圆盘的月亮高高地挂
期刊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悠久的五月,在时间的大河里穿越奔流。经纬着人文,静观着沧桑,见证着辉煌,吹拂着天南地北的曙色。这多味的南风,撩起炊烟的缠绵,牵引出童年五彩的回忆。麦子,涵盖了童年所有的色彩。  清明忙种麦。一粒种子,从冬天的渴望中走出来了。清明时节,北方还是冷风剪剪、柳枝萧条,或雨雪霏霏呢。但是,有经验的农民是不会被这些“假象”迷惑的。他们,是时令最忠实的拥戴者和执行者。  其实,清明
期刊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了,说起中秋节,童年的中秋时光一下子涌现脑海,记忆犹新。  儿时并不知晓中秋节的含义,只是听大人们说,中秋要赏月,吃月饼。记得那时,大人们总要搬桌椅到院子中间,摆上瓜果和月饼,沏一壶绿茶,一边赏月,一边侃侃而谈。我们这些孩子自然坐不住,跑到院子外玩耍,东奔西跑,捉迷藏、过家家,玩得不亦乐乎。  月光虽淡淡的,却把大地照得清清楚楚,如同白日。月光流泻在院子的墙上,给墙壁涂上一层银
期刊
爱情就是这样,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刘洋今年二十九岁了还没结婚,爸妈那叫一个愁,不断地给他介绍对象、安排他相亲,无奈缘浅情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在微信加了一个网名叫含羞草的姑娘,两人每天通过聊天传递信息,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爱,只能用心默默聆听;情,只能用心牵念。一种爱,是心的默契;一种情,是心的守望。他仿佛听到这个文艺女青年心跳的声音,使自己孤独的心倍感温暖……  微
期刊
不知过了多久,飘荡在巷子里的清香突然没了踪迹。青石板上,是同伴光着脚丫踩过的痕迹;屋檐下是一群调皮孩子下雨忘记回家的身影……这是我记忆里,笼罩在云雾中的小江南,它有一个被人熟知的名字—文昌里。它从千百年前走来,悠悠岁月的芬芳中,走过漫漫的历史长河,孕育出无数的文人才子。  —题记  文昌里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临川人的心中留下了城市的“根”与“脉”。古朴的文昌桥横跨抚河,岁岁年年唱着汤显祖笔下
期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如今,我才有了深刻的体会。这一个“离”字对于我来说像刀一样扎在了心口上,生疼!  月又圆了,可人缺了!中秋明月依旧亮闪闪地高悬在天幕上,而月下却少了一个赏月的人,那个人就是我的母亲!多了一個凝望月亮便生出思念的伤心人!这个中秋节,母亲缺席了!  往年这个时候,兄弟姐妹几家人齐聚父母身边,为母亲祝寿。母亲的生日恰巧就在中秋节这一天,我们就双喜临门,一起庆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