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雾袅绕杉林溪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los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名“椿圮埔”的竹山镇是南投县最早开发的地方,自古即是著名的“入爵地”,号称“前山第一城”。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照镜山等地大量种植茶树,目前茶园已扩及至山坪顶、后埔、社寮、瑞竹、大鞍、软鞍、流滕坪、杉林溪、延平、延山、羊仔弯以及龙凤峡等处,海拔高度有300米~1800米的极大差异。尽管高山茶区主要在杉林溪与大鞍山两地,不过由于“杉林溪高山茶”的名气太大,连带也使得各区茶品竞相以杉林溪茶为号召,从目前竹山镇农会也已建立“杉林溪茶”的品牌,即可感受杉林溪名号的魅力。
  与溪头齐名的杉林溪风景区,以自然森林美景闻名。同样的,拥有如诗如画的梦幻景致也是竹山茶区最大的特色,例如高海拔的软鞍、杉林溪、龙凤峡,或中低海拔的山坪顶等地,近年都深受摄影家的青睐。我曾受聘担任“台湾采风”摄影竞赛评审多年,几乎年年都有众多来自竹山茶园美丽的倩影参赛,其中又以邻近竹山“天梯”的软鞍八卦茶园最多。
  八卦茶园其实一点也不八卦,原本只是坐落在竹山镇大鞍里五寮巷,云雾袅绕之间的软鞍“宏一”茶园,海拔1300米一1580米,却因为其中一处茶树环绕圆形山丘仿如八卦,在网络广为流传而声名大噪。不过,由于观看或拍摄完整的八卦茶园,必须直上山顶的“雍富茶园”才能一览全貌,加上主人林衍宏的热情好客,反而让雍富声名凌驾八卦之上,也使得整个软鞍茶区都纳入美丽的八卦之中。尤其每当春茶采收之际,“阿宏”都会提前以简讯或mail通知朋友们前往猎景。而成了大批”好摄客”聚集的焦点。由于海拔高,午后往往会有浓浓的云雾笼罩,因此务必赶在早上11时前抵达才不致扼腕。
  软鞍茶区一年采收四次,春茶约在4月中旬、夏茶在6月底、秋茶在9月初、冬茶则在11月初。阿宏说由于海拔够高,夏茶滋味依然甘醇饱满,强烈的“山韵”也丝毫未减。
  八卦茶园的亮丽景观为地方产业打开了高知名度,茶农也都顺着梯田地形将茶树修剪得整齐有序。因此不仅圆顶的八卦教人着迷,整座山顶上圈圈环绕的茶园,伴着山岚云雾的飘渺意象也仿佛人间仙境,加上采茶期间茶厂里传来的阵阵茶香,更让人深深沉醉。趁着起雾的空档,我在雍富茶园偌大的制茶厂内随意闲逛,发现墙面上贴满了各家电视台前来采访的照片,其中不乏演艺界或政治圈名人,八卦果然深受大家喜爱。
  1992年开始来此种茶,阿宏说目前担任大鞍里里长的爸爸林雍富才是开山祖师,他算是第二代了。种植茶树全部为青心乌龙,除了丰沛的水气无须洒水灌溉外,全部施以天然有机肥料。他说豆肥能提高茶叶的甜度,花生能提高茶叶香气。我当场要求阿宏取出新制的春茶,以小壶冲泡后,但见蜜绿清澈的汤色。缓缓释出一股馥郁幽芳,冉冉飘逸扩散。轻啜入口入喉,甘醇的口感在舌尖与喉间回吐的熟韵交会舞动,更有饱满的山灵之气慢慢沁入心腑,令人激赏。
  另—个著名茶区在海拔1600米~1800米的龙凤峡。午后几乎都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能见度往往仅及30米,令人有如置身太虚仙境。由于长年低温,冬季霜降频繁,因此茶树生长期长,一年只采收三次。尤其茶园大多育于杉林之间,山灵之气终年滋养熏陶,苦中带甘的成茶口感不仅异于其它高山茶,且冷矿味中兼有杉味,茶汤鲜艳蜜绿,带有淡雅的花香,饮之甘醇顺畅,别有一番滋味。顶级的杉林溪冬茶滋味尤其浓稠甘醇,带有特殊的蜜香味。
  不过龙凤峡茶区并非处于峡谷之中,而仅是一个美丽的地名。从杉林溪公路沿着十二生肖的标示前进,在“龙”字旁转入龙凤峡,被蜿蜒细长的产业道路切割为二的山区,还真有几分“峡谷”的风貌。透过车窗,乌瞰如巨浪倾泄而下且陡峭延伸的茶园,以及点缀其间的农舍、茶厂、杉林与竹林。欧洲的田野风情尽在眼前。尤其每年4月春茶采收期间,大块渲染后的绿地毯翻越一个又一个山头,茶园绿浪之间,采茶妇女仿佛悠游摇摆的热带鱼群,黄色、红色、橙色、蓝色的斗笠或草帽或头巾或服饰或篓筐,相互交晃竞艳。
  此外,赶在冬茶采收季节前往竹山镇山坪顶茶区,处处可见茶园高低起伏的绿浪。以及闽南式三合院交相错落、屋舍井然、鸡犬相闻的桃花源意象。冬日更有满山遍野猛艳簇簇的的圣诞红,在山坡或道路两旁勾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令人感受冬茶的尊贵。
  山坪顶山坡地大多已开发为茶园。茶园相连广达300多公顷,种植茶树以金萱为主,也是全台最大单一品种金萱茶专业区。由于气候温和,海拔适中,不仅非常适合栽种金萱,还能得天独厚地一年采收七次,除了春、夏、大小暑、秋、冬等五次茶期外,在春茶采摘前还能采一次早春茶,冬茶后则有冬片茶。每到茶叶采收期,翠绿的茶园点缀着头戴斗笠腰缠竹篓的采茶妇女,在茶园高低起伏的绿浪中忙碌穿梭。五颜六色的服饰与头巾洋溢着盎然生机,缤纷的景致与阵阵茶香交织成山坪顶最动人的画面。
其他文献
拜读2011年2月1日《海峡茶道》郑先生的文章,颇有几分认同。求同存异,也谈谈自己的陋见。  关于茶叶“过度包装”和“立顿茶、中国茶”,我基本认同郑先生的见解,这是两个茶叶消费文化问题。  茶树原产地问题,郑先生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一个文化人心态的坦荡和科学精神。但这是一个生命科学问题,不是茶文化问题。如果说是文化问题,倒有点似茶人的价值观问题。  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毋庸置疑,翻一
期刊
4月8日,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厅内高朋满座,金碧辉煌,首届微博营销大会在此盛大开幕。新浪网副总裁、微博事业部总经理彭少彬,国际著名投资人、环商数据董事长薛蛮子,著名天使投资人、4399游戏董事长蔡文胜等众多嘉宾及一千多名社会各界名流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微博营销新模式,交流微博营销理念,展望微博营销的发展趋势。  本届微博营销大会由山国饮艺电子商务事业部尚客茶业旗下品牌“福村梅记普洱茶”独家冠名,
期刊
先从卢仝说起。  卢仝,約生于795,約卒于835年——典籍里生死年月不详的卢仝,给人陡生出一份神秘感——但他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则是确切无疑的。早年隐于少室山的卢仝,博览经史,工诗精文,却不谋仕进,后又迁居洛阳,家贫,虽破屋数间但图书满架。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一场图谋诛灭宦官的“甘露之变”以失败而告终时,留宿宰相王涯之家的卢仝未能幸免,与宰相同时遇难。据清乾隆年间萧应
期刊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紫砂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静下心来,寄情紫砂,把玩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文人雅士的一种时尚和风韵,也是健康生活的选择。人生如一壶白水,一杯清茶。在如水如茶的人生里,我们能悟出什么呢?某个闲适的午后,随情所至,空气里迷漫着阳光的味道,壁上挂有苍劲飘逸的书法,手捧一壶清茶,继而在肺腑间回旋……百样的琐事也随着沁人心脾的茶香而飘散。心就这样沉下来、定下来,而
期刊
2007年4月,我作为“福建省专家服务团”成员到福安市挂职担任副市长,分管茶业工作。此前,福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茶业发展要“打造一个品牌”——“坦洋工夫”。三年零两个月的挂职,有幸为复兴这一品牌做点服务性的工作,从而更加了解“坦洋工夫”的前世今生,便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形成诗歌初稿。  一直有种想法,希望能以诗歌的形式,为这个中国历史名茶歌与呼。适逢今年是中国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红茶创制160周年
期刊
今春茶市旺季推迟茶叶价格稳中有升    3月以来,受冷空气等多方面天气影响,全国各地春茶已经萌动的早生种茶芽依然生长缓慢,除一部份小气候条件较好的茶园开始采摘外,不少半山区尤以高山茶区尚未开园,导致中国茶市投售交易的新茶虽开始日益增多,但还称不上热闹,与往年人头济济的场面还无法相比。而这一局面在4月份发生了改变,据各地茶叶市场成交数据分析,今年我国春茶价格平稳提升,部分茶叶交易同比去年提升近三成。
期刊
当我们鉴赏一张茶道作品时,不应以茶人泡何种茶类、规定该茶在何地生产,或者强制性要求所用茶具必须来自什么地方,去判断这张作品的质量的主要原因。茶叶、茶具可来自世界各地。每一地区的茶人可拥有自由与主张采用哪一类,它重要的是如何表达茶道的内容、内涵,以及有属于自己思想性的风格,不受任何产品或产区的影响。以钢琴家为例,当傅聪演奏萧邦的《波兰舞曲》时,人们不会在意他是在演奏一支由波兰人写的曲子,而是欣赏他对
期刊
中国很多地方的名茶都以曾是哪朝哪代的贡茶为荣。以茶为贡品,在唐代就有记载。  封建帝制社会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疆大吏守土有责,把当地最好的土特产精心挑选派人敬奉皇家,是为人臣的应尽职责。说白了,地方官的职位与奉禄都是皇帝赏赐的,不管是督抚还是太守县令,不过是皇帝在各地的代表,是奴仆。如果不懂上贡是义务,误以为能当官全靠的是个人能力与运气,得到好东西只顾自己享受,那么就有被论欺君之罪的危险。
期刊
主持:卦卦  嘉宾:钟月玲(深圳某杂志茶专栏作家、中医营养师)  壹茶当家(茶叶发烧友,酷爱茶膳)  大志(网络茶膳达人,中医师)    饮茶健康,这恐怕是大众对茶最直接的认识。茶,无论何时何地,什么季节都可以品饮;无论身体有什么样的状况需要调节,它似乎都具有为之对应的功效。炎炎夏日,饮茶消暑成了许多茶友的首选,但怎样饮茶才算得是健康的呢?  《本草纲目》中是这样描述茶的:“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
期刊
宁波是座很“潮”而且很有故事的城市。悠哉漫步,或者搭乘公车,游览于熙熙攘攘的闹市区,每行一小段,总会不经意地捕捉到这样混搭的风景:时髦的高楼大厦间,露出黑瓦灰墙建筑古香古色的一角,或是夹藏着“海派味”十足的石库门。华灯初上时,闪烁的霓虹灯给这座城市抹上了靓丽的浓妆,艳而不俗,尤其是处在甬江、余姚江与奉化江三江交汇处的“老外滩”,新旧建筑错落其间,再加上耳边还时不时传来软绵绵的“阿拉阿拉”的宁波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