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将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虽然只是去掉两个字,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实现了认识上的转变。在注重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的培养。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的本质容易造成误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同时对数学的学习也缺乏取得成功的必要的信心,从而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过多地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需要。
  一、数学直觉概念的界定
  简单地说,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对于直觉可作以下说明:
  1、直觉与直观、直感的区别
  直观与直感都是以真实的事物为对象,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直接获得的感觉或感知。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概念、性质的界定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证明,只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感知。而直觉的研究对象则是抽象的数学结构及其关系。庞加莱说:“直觉不必建立在感觉明白之上.感觉不久便会变得无能为力。例如,我们仍无法想象千角形,但我们能够通过直觉一般地思考多角形,多角形把千角形作为一个特例包括了进来。”由此可见直觉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活动,没有具体的直观形象和可操作的逻辑顺序作思考的背景。正如迪瓦多内所说:“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对研究的对象有一个活生生的构想和深刻的了解,这些构想和了解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的‘直觉’……因为它适用的对象,一般说来,在我们的感官世界中是看不见的。”
  2、直觉与逻辑的关系
  从思维方式上来看,思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长期以来人们刻意地把两者分离开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从来就不是割离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逻辑重于演绎,而直观重于分析。从侧重角度来看,此话不无道理,但侧重并不等于完全,数学逻辑中是否会有直觉成分?数学直觉是否具有逻辑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人们对各种事件作出判断与猜想离不开直觉,甚至可以说直觉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数学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是人们对生活现象与世界运行秩序的直觉的体现,再以数学的形式将思考的理性过程格式化。数学最初的概念都是基于直觉的,数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发展的,而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直觉。下面我们就以数学问题的证明为例,来考察直觉在证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个数学证明可以分解为许多基本运算或许多“演绎推理元素”,一个成功的数学证明是这些基本运算或“演绎推理元素”的一个成功的组合,仿佛是一条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的通道,一个个基本运算和“演绎推理元素”就是这条通道的一个个路段。当一个成功的证明摆在我们面前开始,逻辑可以帮助我们确信沿着这条路必定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但是逻辑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些路径的选取与这样的组合可以构成一条通道。事实上,出发不久就会遇上叉路口,也就是遇上了正确选择构成通道的路段的问题。于是我们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问题“1+2+…… +99+100=?”这是基于他对数的敏感性的超常把握,这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现在的中学生极少具有直觉意识,对有限的直觉也是半信半疑,不能从整体上驾驭问题,也就无法形成自信。
  二、直觉思维的培养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数学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1、扎实的基础是产生直觉的源泉
  直觉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的。
  阿提雅说:“一旦你真正想弄懂一样东西,而且你通过大量例子以及通过与其它东西的联系取得了处理那个问题的足够多的经验.对此你就会产生一种关于正在发展的过程是怎么回事以及什么结论应该是正确的直觉。”阿达玛曾风趣地说:“难道一只猴子也能应机遇而打印成整部美国宪法吗?”
  2、渗透数学的哲学观点及审美观念
  直觉的产生是基于对研究对象整体的把握,而哲学观点有利于高屋建瓴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些哲学观点包括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转化、对称性等。例如(a+b)2=a2+2ab-b2,即使没有学过完全平方公式,也可以运用对称的观点判断结论的真伪。
  美感和美的意识是数学直觉的本质,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数学事物间所有存在着的和谐关系及秩序的直觉意识,审美能力越强,则数学直觉能力也越强。狄拉克于1931年从数学对称的角度考虑,大胆地提出了反物质的假说,他认为真空中的反电子就是正电子。他还对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了质疑,他曾经说,如果一个物理方程在数学上看上去不美,那么这个方程的正确性是可疑的。
  3、重视解题教学
  教学中选择适当的题目类型,有利于培养、考察学生的直觉思维。例如选择题,由于只要求从四个选择中挑选出正确答案,省略了解题过程,容许合理的猜想,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明确,可以从多个角度由果寻因、由因索果、提出猜想,由于答案的发散性,有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4、设置直觉思维的意境和动机诱导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爱护、扶植学生的自发性直觉思维,以免挫伤学生直觉思维的积极性和学生直觉思维的悟性。教师应及时因势利导,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对自己的直觉产生成功喜悦感。
  “跟着感觉走”是教师经常讲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里已蕴涵着直觉思维的萌芽,只不过没有把它上升为一种思维观念。教师应该把直觉思维冠冕堂皇地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地提出,制定相应的活动策略,从整体上分析问题的特征;重视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诸如换元、数形结合、归纳猜想、反证法等,对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稗益。
  三、结束语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美感的逻辑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规模的扩大,其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实际,通过问卷调查,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做了重要性评价,为有效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影响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1]。为顺应社会发展和时代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求异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本文拟就“激发创新兴趣、创设创新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数千年以来,创造已与人类之文明、民族之兴衰、国家之存亡息息相关,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的召唤,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
期刊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更加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当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所以,针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予以解决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问题;对策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  物理教学的开展中,实验教学是一项辅助
期刊
摘要:教师要有好的教学习惯。要求学生有好习惯,首先就得自己有好习惯,即有好的工作习惯、作风习惯。在教学的语言、文字和教态上也需要有好的习惯。   关键词:好习惯 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有好的习惯,也有坏的习惯。一个人有了好的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反之,如果有了坏的习惯又不注意改正,也将受害一辈子,并且别人也可能跟着你受害。  教师要求学生有好的习惯,首先就得要求自己有好习
期刊
两会期间,农村教育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促成教育公平,必须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然而,正如教育部长周济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中谈到的:要想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最关键的还是教师。  一、农村教师队伍问题及原因分析  1、编制不足,农村教师紧缺   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师生比为小学1∶23、初中1∶18、高中1∶13.5;而农村中小学师生比一般小学1∶27、初中1∶19、高
期刊
为期十天的远程研修已随着酷暑的淡去悄然落下帷幕,但远程研修“网海”的波涛仍在激荡着我,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仍在放纵奔流着……   远程研修对一线教师,尤其对农村的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交流的平台。课程专家指点迷津、高屋建瓴,授课教师风行水上、如沐春风,指导教师博学广识、精彩纷呈,学员老师孜孜以求、如饥似渴……智慧火花的碰撞、指向学习需求的专家引领、教学相长的互动交流,一切仍历历在目。  一
期刊
摘要:解题后需要反思: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核的概念、知识和能力是什么?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命题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严密完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不断地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对所蕴含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进行不断的思考并做出新的判断,体会解题带来的乐趣,享受探究带来的成就感,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并懂得如何学数学。  关键词:反思 分析 归纳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主渠道,它以得天独厚的学科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提供了厚实的“营养基”。  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习作教学应力求从兴趣、观察、想象与思维等方面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
期刊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来说具有指导性、激励性和示范性。教师课堂语言不仅关乎教学对话的沟通,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陶冶高尚的情操,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语言,体现人文关怀的魅力,即“多一点激励性的语言,少一点讽刺挖苦性语言;多一点赏识性的语言,少一点批评贬损性的语言;多一点尊重性语言,少一点“霸权”性语言”,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感
期刊
中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中学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审美教育看成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那么,如何将美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呢?笔者从多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