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短跑是小学田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极限运动项目,由于运动本身难度较大、趣味性较低,因此往往无法引起学生的联系兴趣,从而影响运动成绩。追逐跑作为一项游戏与训练相结合的训练形式,能够有效的激活学生的练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成绩。
【关键词】短跑教学 追逐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122-01
1.前言
短跑项目在小学体育锻炼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短跑运动属于极限强度运动,具有大强度、高负荷的特点,由于小学生一只较为薄弱,对于短跑项目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选用教学形式,巧妙运用“追逐跑”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练习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短跑水平。
2.追逐跑训练方法的优点
追逐跑与跑步专项训练的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充分热身之后,按照训练情况将学生安排在不同的起跑線,但是设置同一个终点。与传统方法相比,追逐跑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联系兴趣和运动成绩。首先,小学生具有好动、好胜心强、意志力薄弱的特点,追逐跑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的外巨额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跑步成绩;其次,追逐跑能够让学生将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的技术动作都衔接运用起来,从而有效改进和提高短跑各个环节的运用和衔接能力。第三,追逐跑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追逐跑在小学短跑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3.1 合理设计追逐跑的形式,提高学生兴趣
小学短跑训练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更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追逐跑的运用能够很好的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到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追逐跑的游戏内容,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猫捉老鼠”的追逐游戏,将学生分为8-10人一组,学生按照一列纵队排好,终点就是老鼠的“家”,逃回家的“老鼠”能够获得奖励。老师发令之后学生依次间隔开跑,前面的学生都是自己要追逐的“老鼠”,超过前面的学生之后在追赶下一个学生。游戏中,对于前面的学生,自己是追逐的“猫”,对于后面的学生,自己又是需要逃跑的“老鼠”。老鼠要避免被后面的“猫”抓到,“猫”要尽量在老鼠进洞之前抓到前面的“老鼠”。最终按照“猫”抓到的“老鼠”的数量来评比。在游戏中既能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速度和耐力。
3.2 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目标
教师要兼顾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出发合理分组和设置距离。距离的设置要合适,保证在每一个学生都全力以赴的情况下,不管是前面的学生还是后面的学生都有胜利的可能性。前面跑得较慢的学生认为,这个距离的设置让自己有了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的可能性,因此会全力以赴,后面的跑的较快的学生认为即使让你几米我还是会赢,更加具有成就感,即使输了也是由于让着对方,不会给学生带来挫折感。分组不合理或者距离的设置不合理就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
3.3合理的选择运用时机和训练量
虽然追逐跑存在着很多的优势,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课程环节都适用。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可以安排不同的训练时间和训练量,一般每节课安排2-3次,组与组织间休息8-10分钟。追逐跑训练的时机选择同样很重要。体育课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体能充沛,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比较高,因此适合常规的训练。当随着训练的开展,学生体能出现下降,完成动作质量下降,意志薄弱的学生出现畏难退缩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是开展追逐跑教学的最佳时机。教师要通过有效组织和语言激励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通过追逐跑的开展去巩固前面的训练效果,锻炼学生的毅力。随着游戏的开展,在乐趣与兴奋中学生的疲劳感会被冲淡,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体能,磨炼学生意志力。
4.追逐跑在小学短跑教学中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安全至关重要。由于短跑项目强度较大,因此在进行追逐跑训练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衣服和鞋子是否符合运动的要求;其次,跑步训练之前要充分做好体育课前准备,把关节都活动开,防止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第三,教师安排运动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距离太短体现不了训练的效果,过长会因为强度太大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第四,由于学生在追逐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拖拽的动作,因此,规则设计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每个学生在追逐的过程中只能从身旁超越,不能“越道超车”,更不能出现多余的手部动作,也不能“变道加塞”。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趣味性的训练方式,追逐跑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但由于这种方法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选用追逐跑训练方法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认识追逐跑训练方式的特点,准确把握运动开展的时机、合理分配时间和运动组,并且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小学生的短跑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彬.体育游戏在小学短跑教学中的运用[J].青少年体育.2013(02)
【关键词】短跑教学 追逐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8-0122-01
1.前言
短跑项目在小学体育锻炼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短跑运动属于极限强度运动,具有大强度、高负荷的特点,由于小学生一只较为薄弱,对于短跑项目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选用教学形式,巧妙运用“追逐跑”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练习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短跑水平。
2.追逐跑训练方法的优点
追逐跑与跑步专项训练的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充分热身之后,按照训练情况将学生安排在不同的起跑線,但是设置同一个终点。与传统方法相比,追逐跑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联系兴趣和运动成绩。首先,小学生具有好动、好胜心强、意志力薄弱的特点,追逐跑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大限度的外巨额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跑步成绩;其次,追逐跑能够让学生将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的技术动作都衔接运用起来,从而有效改进和提高短跑各个环节的运用和衔接能力。第三,追逐跑能够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追逐跑在小学短跑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3.1 合理设计追逐跑的形式,提高学生兴趣
小学短跑训练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更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追逐跑的运用能够很好的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到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追逐跑的游戏内容,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猫捉老鼠”的追逐游戏,将学生分为8-10人一组,学生按照一列纵队排好,终点就是老鼠的“家”,逃回家的“老鼠”能够获得奖励。老师发令之后学生依次间隔开跑,前面的学生都是自己要追逐的“老鼠”,超过前面的学生之后在追赶下一个学生。游戏中,对于前面的学生,自己是追逐的“猫”,对于后面的学生,自己又是需要逃跑的“老鼠”。老鼠要避免被后面的“猫”抓到,“猫”要尽量在老鼠进洞之前抓到前面的“老鼠”。最终按照“猫”抓到的“老鼠”的数量来评比。在游戏中既能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速度和耐力。
3.2 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有目标
教师要兼顾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出发合理分组和设置距离。距离的设置要合适,保证在每一个学生都全力以赴的情况下,不管是前面的学生还是后面的学生都有胜利的可能性。前面跑得较慢的学生认为,这个距离的设置让自己有了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的可能性,因此会全力以赴,后面的跑的较快的学生认为即使让你几米我还是会赢,更加具有成就感,即使输了也是由于让着对方,不会给学生带来挫折感。分组不合理或者距离的设置不合理就无法达到这样的目的。
3.3合理的选择运用时机和训练量
虽然追逐跑存在着很多的优势,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课程环节都适用。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可以安排不同的训练时间和训练量,一般每节课安排2-3次,组与组织间休息8-10分钟。追逐跑训练的时机选择同样很重要。体育课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体能充沛,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比较高,因此适合常规的训练。当随着训练的开展,学生体能出现下降,完成动作质量下降,意志薄弱的学生出现畏难退缩的时候,这个时间段是开展追逐跑教学的最佳时机。教师要通过有效组织和语言激励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通过追逐跑的开展去巩固前面的训练效果,锻炼学生的毅力。随着游戏的开展,在乐趣与兴奋中学生的疲劳感会被冲淡,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体能,磨炼学生意志力。
4.追逐跑在小学短跑教学中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安全至关重要。由于短跑项目强度较大,因此在进行追逐跑训练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衣服和鞋子是否符合运动的要求;其次,跑步训练之前要充分做好体育课前准备,把关节都活动开,防止运动过程中出现损伤;第三,教师安排运动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距离太短体现不了训练的效果,过长会因为强度太大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第四,由于学生在追逐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拖拽的动作,因此,规则设计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每个学生在追逐的过程中只能从身旁超越,不能“越道超车”,更不能出现多余的手部动作,也不能“变道加塞”。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具有较高趣味性的训练方式,追逐跑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但由于这种方法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选用追逐跑训练方法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认识追逐跑训练方式的特点,准确把握运动开展的时机、合理分配时间和运动组,并且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小学生的短跑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彬.体育游戏在小学短跑教学中的运用[J].青少年体育.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