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讲,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在他们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还要破除学生对成功的神秘感,并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的积极作用。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使他们不断进步
我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并不是每次考试都要满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地解出一道>j题,都算是小有所成。打破神秘感的关键是要每一位同学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地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和表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现在比过去进步就是胜利,就是自己在数学上的一次成功。另外,教师在教育中应多表扬鼓励、少批评、少讽刺、不歧视、多引导,不断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2、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方法,将内容分层次地要求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学会、记牢,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宜浅不宜深,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做好个别辅导,做好分类指导,并且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可以使班里的学困生跟得上,使基础好的学生又“吃得饱”,从而使学生都尝到学习数学“成功”的甜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在每次全校集会上,教师可以多讲优秀学生的事迹,讲他们优秀的品质、学习方面的经验,以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目标而拼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教育富有想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
3、化枯燥为有趣,让学困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十分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地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最后,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就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4、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令他们感到好奇的问题。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中,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得出这颗树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也能测出树较准确的高度。”这样,就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习各门课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的学生大多数不会预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作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课时不懂方法,学习效率也就不显著。那么,怎样才能听好课呢?
(1)在听课时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
(2)抓住重点作上笔记。上课时,教师会强调某些重要问题,还会把某些公式、定理及方法板书在黑板上。这就要求学生作上重点符号,并作上笔记,将某些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复习巩固。
(3)在预习中作上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能听懂。
(4)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再回答,不要不作思考地回答。
3、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多数学生在学习过后不习惯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同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对照,比较其异同点。比如说: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针对这些不同的解法,什么样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解法,师生共同学习总结各自的特点,然后拿出题型让学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再具体操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几种方法的理解、掌握,并且可以使学生对不同的题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数学学困生往往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他们不会学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在教学中,我注意要求学生预习、自学,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我从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而是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
现在我们的教材可谓一个“新”字,在每章每节中编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读一读,独具匠心,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感到有趣,学方法、学内容,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堂上的学习,甚至是课后的练习巩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觉学习来完成。特别是学困生,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的。
2、培养学生探讨的习惯
课堂上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客观性的提问,引发学困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场景中,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如:在教完相似三角形的同时,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教学楼前的石柱子,你怎样测得它的直径?”让学生讨论,找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学生善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引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学困生的观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我们的老师就要想方法。如:可采用丰富多彩的画面去引导学生观察,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获得知识,以至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使学生体会观察而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小结的习惯
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在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等。小结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教学实践证实,只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才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我很注重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地独立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使他们逐步提高。
从心理学角度讲,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在他们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还要破除学生对成功的神秘感,并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的积极作用。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使他们不断进步
我在教学中告诉学生,并不是每次考试都要满分才算成功。比如:能够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提问,能正确地解出一道>j题,都算是小有所成。打破神秘感的关键是要每一位同学正确对待自我,学会自我竞赛,自觉地记住以往学习数学的成绩和表现,下一次超过上一次、现在比过去进步就是胜利,就是自己在数学上的一次成功。另外,教师在教育中应多表扬鼓励、少批评、少讽刺、不歧视、多引导,不断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2、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走向成功之路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放矢地安排教学计划,适当选择方法,将内容分层次地要求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学会、记牢,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宜浅不宜深,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做好个别辅导,做好分类指导,并且对基础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可以使班里的学困生跟得上,使基础好的学生又“吃得饱”,从而使学生都尝到学习数学“成功”的甜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在每次全校集会上,教师可以多讲优秀学生的事迹,讲他们优秀的品质、学习方面的经验,以激发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为实现目标而拼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教育富有想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
3、化枯燥为有趣,让学困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则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图形”,十分抽象、难懂。课本开头只是引用了青山倒映在水中。教师在教学举例时,可以张开双手,掌心面向学生,一边将双手合拢一边问道:“你们看老师的双手成轴对称吗?”以实际例子更形象地展示,学生易懂。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亲自剪纸、操作,使他们身临其境。最后,再举举生活中的实例。这样,就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4、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令他们感到好奇的问题。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中,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得出这颗树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也能测出树较准确的高度。”这样,就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习各门课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的学生大多数不会预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作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课时不懂方法,学习效率也就不显著。那么,怎样才能听好课呢?
(1)在听课时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
(2)抓住重点作上笔记。上课时,教师会强调某些重要问题,还会把某些公式、定理及方法板书在黑板上。这就要求学生作上重点符号,并作上笔记,将某些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复习巩固。
(3)在预习中作上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能听懂。
(4)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再回答,不要不作思考地回答。
3、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多数学生在学习过后不习惯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类。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同以往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对照,比较其异同点。比如说:在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针对这些不同的解法,什么样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解法,师生共同学习总结各自的特点,然后拿出题型让学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再具体操作。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几种方法的理解、掌握,并且可以使学生对不同的题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数学学困生往往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他们不会学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在教学中,我注意要求学生预习、自学,在学习中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结构和联系,总结寻找学习的规律,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解答问题时,也要注意启发引导,让他们自己动脑,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我从不给他们现成答案,而是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
现在我们的教材可谓一个“新”字,在每章每节中编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读一读,独具匠心,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感到有趣,学方法、学内容,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无论是在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堂上的学习,甚至是课后的练习巩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觉学习来完成。特别是学困生,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的。
2、培养学生探讨的习惯
课堂上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客观性的提问,引发学困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场景中,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如:在教完相似三角形的同时,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教学楼前的石柱子,你怎样测得它的直径?”让学生讨论,找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学生善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引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学困生的观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我们的老师就要想方法。如:可采用丰富多彩的画面去引导学生观察,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获得知识,以至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使学生体会观察而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了观察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小结的习惯
在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在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等。小结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容易忘记。教学实践证实,只有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才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我很注重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地独立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注意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使他们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