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宏岭: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物流研究所所长,中国粮食物流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著有《物流包装实务》、《高效率配送中心的设计与经营》、《现代物流活动绩效分析》等。
记者:孙教授,您好!近来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的内幕听起来让许多人都难以置信,但是,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发生了。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孙宏岭:我也很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大范围地使用三聚氰胺竟然长时间未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警觉,这是食品流通安全中一个系统性失败的典型例子。食品卫生、食品安全一次次犹如“9.11”事件一样冲击我们紧绷的神经。食品流通中降低成本、拓宽市场、增加效益过程的薄弱环节产生的重大漏洞,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危机。
食品质量安全五大污染
记者: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有74%的居民认为影响购买蔬菜的主要因素是“新鲜程度”,85%的消费者选择“卫生程度”,有98%的消费者非常需要“安全的食品”。看来食品问题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面对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疾病谁也难以平静。而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却很多,您认为主要有哪些呢?
孙宏岭:食品从原料到餐桌的整个供应链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五大污染。
一次污染是源头:应用现代科技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和畜禽品种等对经济的持续繁荣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造成有害物质的残留;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对肉、蛋、奶及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带来严重影 响。
二次污染是加工:在食品加工方面,有的个体户由于利益驱动,无视国家法规和政策,在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没有质量检验设备的环境加工食品,造成严重污染。有的食品加工企业管理松懈,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发生微生物腐败从而对人体产生危害,最终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还有的食品加工企业不科学的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食用化学添加剂,使用伪劣原料加工食品等。
三次污染是物流:在食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添加适量的保鲜剂,可以保证其质量,如果添加数量超标则带来食用安全和隐患。除此,食品在储存过程中如果技术条件不当,易引起微生物污染,引起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现代社会中食品储运、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尽管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每年还会有7600万美国人感染食源性病毒。在中国,特别是生鲜食品在物流过程中由于监督、检测体系不完善,食源性病毒、化学发色剂、激素等有害物质的残留,工具容器消毒等问题而带来的污染。
四次污染是消费:消费环节出现的食品第四次污染,最终结果会发生食品中毒,引发各种疾病。目前的问题首先是消费者对食品的认知程度、鉴别水平等信息量不足。其次是消费者在家庭中对食品保鲜加工知识没有全面掌握而导致不安全食品进入人体的又一原因。另外,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的弱势群体为了满足温饱基本需要而忽视了食品卫生安全,实际这一消费群体也给食品卫生条件无保障的摊贩地下窝点带来一定的市场空间,也是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次污染是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给世界资源和环境带来了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海洋污染、毒物及有害废弃物的扩散等问题。这些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例如:水源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海洋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有害物质的富集体等。其中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是造成果蔬中重金属元素残留的物质基础。
食品流通安全风险对策
记者: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隐患如此之多,不禁让人后怕,我们该如何防范呢?
孙宏岭:现代食品供应链的各环节已经变得相当复杂,对于食品流通中安全问题的监管都已超过许多国家政府目前的管理能力,因而问题不再是食品安全风险是否会发生,而是何时、以何种方式、多大范围内发生,怎样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采用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相互配套而协调的对策。
提高全社会对食品流通中安全问题的认识。通过多种媒体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人们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安全健康的消费行为。推广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公众舆论打击食品不安全的恶性事件,新闻媒体为模范遵守食品安全法的企业树立其良好形象。曝光经营不安全食品的人和事,引导消费者选择购买标准、规范的安全食品。
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在流通领域,经营食品不要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还应具有社会公德,以诚信为本,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标准,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道德准则,实施各个环节责任跟踪和监测。采取“综合杠杆控制法”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即市场经济杠杆、行政管理杠杆、法律法规杠杆及公众道德杠杆,加强食品生产、物流、消费过程中安全控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控制。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强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2月28日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除了这个法律保障外,我们还要认真研究、修订、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杜绝重大违法者再次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的经营。加强食品追踪监测和对食源性疾患的控制,逐步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综合管理。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安全预警系统。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系统,改善食品流通中安全问题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及客户能够辨别食品质量。建立国家食品监测体系和预警系统。
提高食品安全的科技水平。针对我国食品安全中存在的科技“瓶颈”问题,重点从关键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化等方面进行攻关研究。当前迫切需要的是控制食源性危害的控制技术,此项技术需达到国际水平。另外,加强与国际双边、多边食品安全合作,借鉴吸纳国际先进技术,尽快缩短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认为中国的真正危险不是缺少医学或科技领域资源,而是食品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均肉、奶、蛋及水产品消费量的激增,未来几十年,对廉价蛋白质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这会陷入食品流通安全的潜伏危险之中,如果没有对食品流通的严格规范和全过程的监控机制,食品安全的恐慌就会像“9.11”事件一样莫名其妙地向我们袭来。
记者:孙教授,您好!近来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故的内幕听起来让许多人都难以置信,但是,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发生了。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孙宏岭:我也很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大范围地使用三聚氰胺竟然长时间未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警觉,这是食品流通安全中一个系统性失败的典型例子。食品卫生、食品安全一次次犹如“9.11”事件一样冲击我们紧绷的神经。食品流通中降低成本、拓宽市场、增加效益过程的薄弱环节产生的重大漏洞,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危机。
食品质量安全五大污染
记者: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有74%的居民认为影响购买蔬菜的主要因素是“新鲜程度”,85%的消费者选择“卫生程度”,有98%的消费者非常需要“安全的食品”。看来食品问题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面对食品安全、食品卫生、食品疾病谁也难以平静。而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却很多,您认为主要有哪些呢?
孙宏岭:食品从原料到餐桌的整个供应链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五大污染。
一次污染是源头:应用现代科技培育优良的农作物和畜禽品种等对经济的持续繁荣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造成有害物质的残留;大量使用饲料添加剂,对肉、蛋、奶及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带来严重影 响。
二次污染是加工:在食品加工方面,有的个体户由于利益驱动,无视国家法规和政策,在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没有质量检验设备的环境加工食品,造成严重污染。有的食品加工企业管理松懈,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发生微生物腐败从而对人体产生危害,最终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还有的食品加工企业不科学的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食用化学添加剂,使用伪劣原料加工食品等。
三次污染是物流:在食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添加适量的保鲜剂,可以保证其质量,如果添加数量超标则带来食用安全和隐患。除此,食品在储存过程中如果技术条件不当,易引起微生物污染,引起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严重威胁人体健康。
现代社会中食品储运、包装、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尽管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每年还会有7600万美国人感染食源性病毒。在中国,特别是生鲜食品在物流过程中由于监督、检测体系不完善,食源性病毒、化学发色剂、激素等有害物质的残留,工具容器消毒等问题而带来的污染。
四次污染是消费:消费环节出现的食品第四次污染,最终结果会发生食品中毒,引发各种疾病。目前的问题首先是消费者对食品的认知程度、鉴别水平等信息量不足。其次是消费者在家庭中对食品保鲜加工知识没有全面掌握而导致不安全食品进入人体的又一原因。另外,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的弱势群体为了满足温饱基本需要而忽视了食品卫生安全,实际这一消费群体也给食品卫生条件无保障的摊贩地下窝点带来一定的市场空间,也是假冒伪劣食品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次污染是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给世界资源和环境带来了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海洋污染、毒物及有害废弃物的扩散等问题。这些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例如:水源污染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海洋污染直接影响海产品的卫生质量,土壤污染造成农作物有害物质的富集体等。其中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是造成果蔬中重金属元素残留的物质基础。
食品流通安全风险对策
记者: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隐患如此之多,不禁让人后怕,我们该如何防范呢?
孙宏岭:现代食品供应链的各环节已经变得相当复杂,对于食品流通中安全问题的监管都已超过许多国家政府目前的管理能力,因而问题不再是食品安全风险是否会发生,而是何时、以何种方式、多大范围内发生,怎样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采用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相互配套而协调的对策。
提高全社会对食品流通中安全问题的认识。通过多种媒体加强对公众的食品安全教育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给人们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安全健康的消费行为。推广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公众舆论打击食品不安全的恶性事件,新闻媒体为模范遵守食品安全法的企业树立其良好形象。曝光经营不安全食品的人和事,引导消费者选择购买标准、规范的安全食品。
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在流通领域,经营食品不要只追求利益最大化,还应具有社会公德,以诚信为本,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标准,提高员工职业素质和道德准则,实施各个环节责任跟踪和监测。采取“综合杠杆控制法”规范食品经营行为,即市场经济杠杆、行政管理杠杆、法律法规杠杆及公众道德杠杆,加强食品生产、物流、消费过程中安全控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控制。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强化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2月28日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除了这个法律保障外,我们还要认真研究、修订、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杜绝重大违法者再次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的经营。加强食品追踪监测和对食源性疾患的控制,逐步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综合管理。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体系、质量监测体系和安全预警系统。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系统,改善食品流通中安全问题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及客户能够辨别食品质量。建立国家食品监测体系和预警系统。
提高食品安全的科技水平。针对我国食品安全中存在的科技“瓶颈”问题,重点从关键技术、危险性评估技术、关键控制技术和食品安全标准化等方面进行攻关研究。当前迫切需要的是控制食源性危害的控制技术,此项技术需达到国际水平。另外,加强与国际双边、多边食品安全合作,借鉴吸纳国际先进技术,尽快缩短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认为中国的真正危险不是缺少医学或科技领域资源,而是食品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均肉、奶、蛋及水产品消费量的激增,未来几十年,对廉价蛋白质的需求将大幅度增加,这会陷入食品流通安全的潜伏危险之中,如果没有对食品流通的严格规范和全过程的监控机制,食品安全的恐慌就会像“9.11”事件一样莫名其妙地向我们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