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源自“氏羌族群”的羌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其中,羌族歌舞艺术较好的保留着羌族先民得文化习俗与乐舞技艺,从今日岷江上游的羌族传统民间舞蹈中,依然能发现诸多不同时期文化因素的遗存,故这些流传歌舞对传承亦或认识羌族文化均弥足珍贵。更应该让下一代了解羌族萨朗、感受羌族文化、启发传承意识,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感受羌族萨朗的魅力。
关键词:萨朗;羌族文化 ;音乐课堂运用
一、了解羌族萨朗 激发歌唱兴趣
(一)了解羌族萨朗
羌族萨朗(羌文RrmeaSalengw),是中国羌族独有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萨朗,原为羌语北方言词汇,意为“唱起来、跳起来”,是当地羌族人民娱己娱神的重要手段。萨朗后引申为歌舞,并扩大词义为羌族歌舞的统称,它渗透于羌族人的普通生活中,正是他们调节生活、表达情绪、抒发感情的独特方式。“莎朗”和“席不蹴”即是自娱性舞种的代表,流行于整个羌族地区。跳舞时,男女不拘,人数不限,人们手拉手围着篝火或者院子沿着反时针方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速度则是由缓而急,跳至高潮或兴致渐浓时,领舞者便加快舞步,变换动作,其他人随之变化,或双腿交替着地,或左右旋转,气氛活泼热烈,十分欢跃。无论是喜事、忧事,无论是田间地头、院坝堂屋,萨朗之于羌族犹盐巴之于腊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羌族萨朗除了继续承载民族的传统,更发展成为现代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促进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二)感受羌族文化
1、播放羌族风景、羌族服饰、羌笛(让学生听辩其音色)、羌族锅庄、羌族萨朗音像制品等,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羌族文化。
2、师生互动,通过网上查阅、民间走访等了解羌族的历史。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那里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故乡,羌族人民服饰艳丽、能歌善舞、每逢节日,他们都会吹起羌笛跳起锅庄,喜气洋洋把歌唱,嘴里还会发出“山山里,哟!来来索,哟!”的欢呼声。
3、结合小学生特点,举行“羌族知多少”游戏活动:如,羌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哪个省?(四川省);每逢节日,羌族人民喜欢跳什么舞?(羌族跳锅庄--萨朗);羌族人民喜欢的乐器有那些?(羌笛、羊皮鼓、口弦);一句有名的写羌笛的诗句你知道吗?(羌笛何须怨杨柳);你能呼喊几句羌族人民在跳锅庄时的吆喝嗎?( 山山里,哟!来来索,哟! “吓喂”,另一列以“呀喂”等)。
4.邀请羌族民间艺人到学校教跳萨朗舞蹈,课间操全校师生齐跳萨朗舞,利用音乐课、体育课、空余时间教学生跳萨朗舞,在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千人萨朗、千人口琴表演,让学生在学校处处感受到羌族文化的气息。我校艺体组参加市级课题研究“羌族特色艺术资源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研究—以羌族萨朗为例”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撰写了《古老神秘的羌族民间乐器》《羌族萨朗课间操》等校本教材。
(三)启发传承意识
羌族萨朗是中国羌族独有的歌舞艺术表现形式,在羌族及其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其中,有羌绣、羌笛、口弦、羌年、神林崇拜、释比去病民间绝技……等等,都是羌族宝贵的财富,且濒临没绝的边缘,但是羌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特别是“5.12”地震之后,羌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保护和传承他们的语言,其文化就有可能消失。
对萨朗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无疑是一个对羌族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对学生的一种渗透和了解。加强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羌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感受羌族萨朗 培育歌唱情感
(一)羌族舞蹈在如今更具有观赏性,这是与其音乐、舞蹈、文学三位一体的紧密融合有关。羌族性情热烈爽朗,是个善歌舞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舞蹈音乐,音乐节奏自由,时而是2/4拍,时而4/4拍,唱起来就会想到舞,正如毛亨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成为人本能情感最终极的传达方式。
(二)原生态的音乐是口传心授的,他们的歌曲都没有歌谱,歌曲短小,旋律简单多重复,有利于舞蹈性,歌舞不分家。
三、运用羌族萨朗 教学渗透实践
(一)创设情景 感受萨朗情绪
学习羌族山歌《萨由阿由勒》,首先让学生理解羌语歌词翻译成汉语的含义,播放课件欣赏:①羌族人民跳锅庄的情景;②羌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和我们平常学的歌曲不一样,通过观看视频,激发进一步了解羌民族的兴趣。
跳锅庄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由于羌族大部分也居住在云南、四川等藏族地区,所以羌族人民也很喜欢跳锅庄,这是一种文化的融合现象。但羌族萨郎锅庄和藏族锅庄是有区别的,羌族舞蹈动作有力、健美粗犷、节奏明快,通过老师示范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比较形象地初步感受了萨朗锅庄的动作特点。
(二)羌语说唱 运用发声练习
由于羌语是最接地气的原生态歌唱,它和我们平常的歌曲不一样,尤其突出自然状态下的歌唱,训练中有一些独特之处。 用羌族民间歌曲《萨由阿由勒》中的曲段作为发声曲,如
注意气息的稳定,上滑音和前倚音的演唱技巧,声音要高亢、嘹亮,从声音中能感受到大山的连绵、悠长的气息。
(三)学唱羌歌 体现风格特点
教师边跳边唱,学生说说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热情奔放),通过模唱、教唱、师生接龙唱、等不同的形式学会歌曲,能用高亢、热情、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加萨朗边唱边跳,通过歌舞表演,体验羌族人民“歌从口中出,无歌心不欢”的豪放、热情、民族性情 。
总之,羌族舞蹈的神秘性、开放性、远古性等独具魅力的特色让学生所了解,让学生通过羌族舞蹈而了解和关注羌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羌族萨朗能活跃课堂,让学生身心愉悦,更多的体现人性爽朗,热情的一面,对学生的性格培养是有益的,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很接地气的羌族人民生活的一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实验学校 四川 成都 611130)
关键词:萨朗;羌族文化 ;音乐课堂运用
一、了解羌族萨朗 激发歌唱兴趣
(一)了解羌族萨朗
羌族萨朗(羌文RrmeaSalengw),是中国羌族独有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萨朗,原为羌语北方言词汇,意为“唱起来、跳起来”,是当地羌族人民娱己娱神的重要手段。萨朗后引申为歌舞,并扩大词义为羌族歌舞的统称,它渗透于羌族人的普通生活中,正是他们调节生活、表达情绪、抒发感情的独特方式。“莎朗”和“席不蹴”即是自娱性舞种的代表,流行于整个羌族地区。跳舞时,男女不拘,人数不限,人们手拉手围着篝火或者院子沿着反时针方向一边唱歌一边跳舞,速度则是由缓而急,跳至高潮或兴致渐浓时,领舞者便加快舞步,变换动作,其他人随之变化,或双腿交替着地,或左右旋转,气氛活泼热烈,十分欢跃。无论是喜事、忧事,无论是田间地头、院坝堂屋,萨朗之于羌族犹盐巴之于腊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羌族萨朗除了继续承载民族的传统,更发展成为现代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促进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形式。
(二)感受羌族文化
1、播放羌族风景、羌族服饰、羌笛(让学生听辩其音色)、羌族锅庄、羌族萨朗音像制品等,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羌族文化。
2、师生互动,通过网上查阅、民间走访等了解羌族的历史。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那里是大熊猫和金丝猴的故乡,羌族人民服饰艳丽、能歌善舞、每逢节日,他们都会吹起羌笛跳起锅庄,喜气洋洋把歌唱,嘴里还会发出“山山里,哟!来来索,哟!”的欢呼声。
3、结合小学生特点,举行“羌族知多少”游戏活动:如,羌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哪个省?(四川省);每逢节日,羌族人民喜欢跳什么舞?(羌族跳锅庄--萨朗);羌族人民喜欢的乐器有那些?(羌笛、羊皮鼓、口弦);一句有名的写羌笛的诗句你知道吗?(羌笛何须怨杨柳);你能呼喊几句羌族人民在跳锅庄时的吆喝嗎?( 山山里,哟!来来索,哟! “吓喂”,另一列以“呀喂”等)。
4.邀请羌族民间艺人到学校教跳萨朗舞蹈,课间操全校师生齐跳萨朗舞,利用音乐课、体育课、空余时间教学生跳萨朗舞,在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千人萨朗、千人口琴表演,让学生在学校处处感受到羌族文化的气息。我校艺体组参加市级课题研究“羌族特色艺术资源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研究—以羌族萨朗为例”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并撰写了《古老神秘的羌族民间乐器》《羌族萨朗课间操》等校本教材。
(三)启发传承意识
羌族萨朗是中国羌族独有的歌舞艺术表现形式,在羌族及其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其中,有羌绣、羌笛、口弦、羌年、神林崇拜、释比去病民间绝技……等等,都是羌族宝贵的财富,且濒临没绝的边缘,但是羌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特别是“5.12”地震之后,羌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不保护和传承他们的语言,其文化就有可能消失。
对萨朗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无疑是一个对羌族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对学生的一种渗透和了解。加强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显得非常重要。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羌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感受羌族萨朗 培育歌唱情感
(一)羌族舞蹈在如今更具有观赏性,这是与其音乐、舞蹈、文学三位一体的紧密融合有关。羌族性情热烈爽朗,是个善歌舞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舞蹈音乐,音乐节奏自由,时而是2/4拍,时而4/4拍,唱起来就会想到舞,正如毛亨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成为人本能情感最终极的传达方式。
(二)原生态的音乐是口传心授的,他们的歌曲都没有歌谱,歌曲短小,旋律简单多重复,有利于舞蹈性,歌舞不分家。
三、运用羌族萨朗 教学渗透实践
(一)创设情景 感受萨朗情绪
学习羌族山歌《萨由阿由勒》,首先让学生理解羌语歌词翻译成汉语的含义,播放课件欣赏:①羌族人民跳锅庄的情景;②羌年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和我们平常学的歌曲不一样,通过观看视频,激发进一步了解羌民族的兴趣。
跳锅庄是藏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由于羌族大部分也居住在云南、四川等藏族地区,所以羌族人民也很喜欢跳锅庄,这是一种文化的融合现象。但羌族萨郎锅庄和藏族锅庄是有区别的,羌族舞蹈动作有力、健美粗犷、节奏明快,通过老师示范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比较形象地初步感受了萨朗锅庄的动作特点。
(二)羌语说唱 运用发声练习
由于羌语是最接地气的原生态歌唱,它和我们平常的歌曲不一样,尤其突出自然状态下的歌唱,训练中有一些独特之处。 用羌族民间歌曲《萨由阿由勒》中的曲段作为发声曲,如
注意气息的稳定,上滑音和前倚音的演唱技巧,声音要高亢、嘹亮,从声音中能感受到大山的连绵、悠长的气息。
(三)学唱羌歌 体现风格特点
教师边跳边唱,学生说说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热情奔放),通过模唱、教唱、师生接龙唱、等不同的形式学会歌曲,能用高亢、热情、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加萨朗边唱边跳,通过歌舞表演,体验羌族人民“歌从口中出,无歌心不欢”的豪放、热情、民族性情 。
总之,羌族舞蹈的神秘性、开放性、远古性等独具魅力的特色让学生所了解,让学生通过羌族舞蹈而了解和关注羌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羌族萨朗能活跃课堂,让学生身心愉悦,更多的体现人性爽朗,热情的一面,对学生的性格培养是有益的,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很接地气的羌族人民生活的一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实验学校 四川 成都 6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