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的调查,分析社交媒体舆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影响,进而解读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交媒体舆论的认知和舆论意识。
【关键词】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少数民族大学生 社交媒体 舆论引导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交媒体舆论的关注
2015年5月20日至6月1日、9月20日至9月27日,本课题组成员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50份,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达93.6%;女生124人(占样本总数比例的52.99%),男生110人(占样本总数比例的47.01%)。调查问卷涵盖了藏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一)社交媒体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建构校园舆论的主要渠道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源头。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69.66%的学生经常使用社交媒体,其中QQ和微信为使用最多的社交软件,分别占到79.06%和79.91%,同时它们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获取校园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上,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每周在15小时以上,其中20小时以上的占了36.75%,同时有56.41%的学生将每天浏览社交媒体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并对此产生依赖。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74.79%的学生因社交媒体方便、快捷等特点来使用其浏览新闻和获取社会及校园热点。
(二)社交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舆论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舆论是信息意见汇聚的一个产物。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校园舆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社交媒体作为信息载体,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课题组在进行个体访谈调查中发现,31.2%的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经常会主动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35.47%的学生会附带浏览热点新闻,由此就出现了舆论形成的初始阶段;其次,在舆论形成的意见整合阶段,有56.84%的学生会对一些报道率、评论指数高的资讯更加注意,同时有38.03%的学生支持或赞成校园公共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最后,有19.66%的学生主动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与积极、正面的信息进行互动。
访谈中我们还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社交媒体在大学生舆论形成过程中也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的社交媒体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往往因其匿名性和虚拟性等特点,让虚假信息到处滋生,加之在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中,他们大部分和社会接触较少,不容易对虚假信息进行分辨,还有他们自身所固有的稚嫩和从众的心理,导致有些不法分子稍加引导,就会形成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
(三)社交媒体舆论形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意见发表产生作用
大学生群体意见的发表和集合形成了校园舆论,而校园舆论的形成也推进了大学生群体意见的发表。根据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47.44%的学生在舆论真相未出来之前会保持自己原有的看法,认为该舆论更加合理;有27.35%的学生会在舆论的影响下理性思考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40.17%的学生会根据情况而定。因此可以看出,不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在发表意见并且在意见聚合时形成了校园舆论,而且校园舆论也会反过来影响学生对校园热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甚至会改变部分学生最初的态度和看法。
二、社交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舆论引导的影响因子
(一)匿名性分析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西北民族大学社交媒体舆论信息发布者采取匿名的人数为115,占总人数的92%;选择使用真实姓名的9名,占总人数的7%。甘肃民族师范学院111名学生采用匿名,占总人数的89%;14名学生采用真实姓名,占总人数的11%。由此我们得知,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选择以匿名的方式发布信息。
(二)开放性分析
表二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认为社交媒体比较开放。西北民族大学有 111名学生选择社交媒体的舆论开放,占总人数的89%;14位学生选择不太开放,占总人数的1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有113名学生选择社交媒体的舆论开放,占总人数的90%,12位学生选择不太开放,占总人数的10%。
(三)可信性分析
表三中显示,西北民族大学有29位少数民族学生相信社交媒体舆论,占总人数的23%;96名学生认为社交媒体舆论不可信,占总人数的77%。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有31名学生相信社交媒体舆论,占总人数的25%,有14位学生选择相信,占总人数的75%。由此我们得知,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认为社交媒体舆论不可信。
(四)即时性分析
从表四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北民族大学有106名同学认为社交媒体信息的发布和接受几乎是同步的,占总人数的85%;但有19学生认为社交媒体信息的发布和接受不是同步的,占总人数的15%。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有107名学生认为社交媒体信息的发布和接受几乎是同步的,占总人数的86%;有19学生认为社交媒体信息的发布和接受不是同步的,占总人数的14%。
综上4个方面的问题调查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交媒体舆论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分享链接,大多数偏向使用匿名的方式,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
第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交媒体是一个开放性平台,世界各地的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直观可见。
第三,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太相信社交媒体舆论,认为其信息大多会被夸大奇谈,甚至造谣、制造舆论。
第四,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社交媒体舆论很及时,受众在瞬间就可以接受到所发生事件的相关信息。 三、社交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舆论引导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观念容易受到社交媒体舆论的影响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不可信以及舆论公信力差等问题,对正在处于成长、转型阶段的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分辨率较低,不能够理智地分辨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根据表五我们得知,西北民族大学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均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依据社交媒体的评论而形成自己对某一事件的认知。
表六中我们看到,西北民族大学有25%的学生会把社交媒体舆论做为其形成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来源;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也有26%的学生把社交媒体舆论当成自己形成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来源。由此我们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观念行为易受到社交媒体信息的左右。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普遍较低
1.群体认知共性强,但对社交媒体信息真伪的分辨能力较低。
如表七所示,当遇见身边的突发事件时,西北民族大学有76%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用冲动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一比例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高达78%。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群体,强烈希望其内心世界被社会理解,对社会政治比较关心,且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个性强;二是其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对社会缺乏全面的认知,遇到事情容易冲动,不能够准确地分析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蛊惑和煽动;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群体,在高校中容易相互交识、相互影响、相互吸引、群体认知共性强,从而形成了另一特定的群体。
2.提高社交媒介素养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表八我们得知,西北民族大学有106名、占85 %的少数民族同学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交媒介素养的提高,能够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有111名、占到总人数的89%。这些数据说明了他们能够体会到,由于自身的媒介素养较低,某些在高校中迅速传播的很多不良社交媒体舆论信息影响到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亟待需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交媒介素养。
(三)少数民族高校缺乏专业的社交媒体舆论引导队伍
调查发现,西北民族大学有7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有68%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专业的社交媒体舆论引导队伍。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社交媒体的开放性等特点,促使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都能够生产信息,并且获得信息,甚至成为社交媒体舆论的制造者。高校的管理部门如果不强化对其的管理,很多不良信息在社交媒体上随意传播,甚至被夸大和扭曲,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失去理性引起突发事件,继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因而,建立一个具有社交媒介素养、专业性强的校园社交媒体舆论引导队伍,势在必行。
(四)政府社交媒体舆论引导缺乏主动性
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成为连接大众与政府的纽带,是政府在社交媒体上了解民情与民众进行意见的交流平台。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那些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他们比其他群体更加关注国家动态和未来以及日常播报的新闻、突发事件、社会热点,同时他们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但是,由于目前政府部门对社交媒体舆论的引导欠缺,在某些社交媒体舆论危机产生的时候不能够及时、主动地利用社交媒介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应对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不足。因此,科学的政府舆论引导方式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观念容易受到社交媒体信息的影响;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网络素养;大学校园没有专业的社交媒体舆论引导队伍。因此,我们建议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同时加强校园社交媒体的管理,提高政府对社交媒体舆论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而完善社交媒体的自律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舆论引导机制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XBZ004)
作者简介:牛丽红,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孙卉,汇智光华(北京)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视频编辑
编辑:邰山虎
【关键词】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少数民族大学生 社交媒体 舆论引导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交媒体舆论的关注
2015年5月20日至6月1日、9月20日至9月27日,本课题组成员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50份,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达93.6%;女生124人(占样本总数比例的52.99%),男生110人(占样本总数比例的47.01%)。调查问卷涵盖了藏族、维吾尔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
(一)社交媒体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建构校园舆论的主要渠道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源头。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69.66%的学生经常使用社交媒体,其中QQ和微信为使用最多的社交软件,分别占到79.06%和79.91%,同时它们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获取校园信息的重要途径;在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上,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每周在15小时以上,其中20小时以上的占了36.75%,同时有56.41%的学生将每天浏览社交媒体当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并对此产生依赖。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出,74.79%的学生因社交媒体方便、快捷等特点来使用其浏览新闻和获取社会及校园热点。
(二)社交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舆论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舆论是信息意见汇聚的一个产物。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校园舆论,在其形成的过程中,社交媒体作为信息载体,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课题组在进行个体访谈调查中发现,31.2%的学生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经常会主动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35.47%的学生会附带浏览热点新闻,由此就出现了舆论形成的初始阶段;其次,在舆论形成的意见整合阶段,有56.84%的学生会对一些报道率、评论指数高的资讯更加注意,同时有38.03%的学生支持或赞成校园公共事件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最后,有19.66%的学生主动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与积极、正面的信息进行互动。
访谈中我们还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社交媒体在大学生舆论形成过程中也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的社交媒体发展迅速,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往往因其匿名性和虚拟性等特点,让虚假信息到处滋生,加之在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中,他们大部分和社会接触较少,不容易对虚假信息进行分辨,还有他们自身所固有的稚嫩和从众的心理,导致有些不法分子稍加引导,就会形成不利于社会发展、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舆论。
(三)社交媒体舆论形成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意见发表产生作用
大学生群体意见的发表和集合形成了校园舆论,而校园舆论的形成也推进了大学生群体意见的发表。根据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47.44%的学生在舆论真相未出来之前会保持自己原有的看法,认为该舆论更加合理;有27.35%的学生会在舆论的影响下理性思考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40.17%的学生会根据情况而定。因此可以看出,不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在发表意见并且在意见聚合时形成了校园舆论,而且校园舆论也会反过来影响学生对校园热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甚至会改变部分学生最初的态度和看法。
二、社交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舆论引导的影响因子
(一)匿名性分析
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西北民族大学社交媒体舆论信息发布者采取匿名的人数为115,占总人数的92%;选择使用真实姓名的9名,占总人数的7%。甘肃民族师范学院111名学生采用匿名,占总人数的89%;14名学生采用真实姓名,占总人数的11%。由此我们得知,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选择以匿名的方式发布信息。
(二)开放性分析
表二中,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认为社交媒体比较开放。西北民族大学有 111名学生选择社交媒体的舆论开放,占总人数的89%;14位学生选择不太开放,占总人数的1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有113名学生选择社交媒体的舆论开放,占总人数的90%,12位学生选择不太开放,占总人数的10%。
(三)可信性分析
表三中显示,西北民族大学有29位少数民族学生相信社交媒体舆论,占总人数的23%;96名学生认为社交媒体舆论不可信,占总人数的77%。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有31名学生相信社交媒体舆论,占总人数的25%,有14位学生选择相信,占总人数的75%。由此我们得知,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还是认为社交媒体舆论不可信。
(四)即时性分析
从表四中我们可以看出,西北民族大学有106名同学认为社交媒体信息的发布和接受几乎是同步的,占总人数的85%;但有19学生认为社交媒体信息的发布和接受不是同步的,占总人数的15%。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有107名学生认为社交媒体信息的发布和接受几乎是同步的,占总人数的86%;有19学生认为社交媒体信息的发布和接受不是同步的,占总人数的14%。
综上4个方面的问题调查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交媒体舆论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分享链接,大多数偏向使用匿名的方式,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
第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认为,社交媒体是一个开放性平台,世界各地的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上直观可见。
第三,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太相信社交媒体舆论,认为其信息大多会被夸大奇谈,甚至造谣、制造舆论。
第四,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社交媒体舆论很及时,受众在瞬间就可以接受到所发生事件的相关信息。 三、社交媒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舆论引导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观念容易受到社交媒体舆论的影响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不可信以及舆论公信力差等问题,对正在处于成长、转型阶段的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社交媒体传播的信息分辨率较低,不能够理智地分辨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根据表五我们得知,西北民族大学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均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会依据社交媒体的评论而形成自己对某一事件的认知。
表六中我们看到,西北民族大学有25%的学生会把社交媒体舆论做为其形成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来源;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也有26%的学生把社交媒体舆论当成自己形成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来源。由此我们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观念行为易受到社交媒体信息的左右。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普遍较低
1.群体认知共性强,但对社交媒体信息真伪的分辨能力较低。
如表七所示,当遇见身边的突发事件时,西北民族大学有76%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用冲动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一比例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高达78%。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群体,强烈希望其内心世界被社会理解,对社会政治比较关心,且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个性强;二是其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型,对社会缺乏全面的认知,遇到事情容易冲动,不能够准确地分析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蛊惑和煽动;三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特定的群体,在高校中容易相互交识、相互影响、相互吸引、群体认知共性强,从而形成了另一特定的群体。
2.提高社交媒介素养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表八我们得知,西北民族大学有106名、占85 %的少数民族同学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交媒介素养的提高,能够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有111名、占到总人数的89%。这些数据说明了他们能够体会到,由于自身的媒介素养较低,某些在高校中迅速传播的很多不良社交媒体舆论信息影响到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亟待需要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交媒介素养。
(三)少数民族高校缺乏专业的社交媒体舆论引导队伍
调查发现,西北民族大学有71%、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有68%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专业的社交媒体舆论引导队伍。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由于社交媒体的开放性等特点,促使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都能够生产信息,并且获得信息,甚至成为社交媒体舆论的制造者。高校的管理部门如果不强化对其的管理,很多不良信息在社交媒体上随意传播,甚至被夸大和扭曲,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失去理性引起突发事件,继而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因而,建立一个具有社交媒介素养、专业性强的校园社交媒体舆论引导队伍,势在必行。
(四)政府社交媒体舆论引导缺乏主动性
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成为连接大众与政府的纽带,是政府在社交媒体上了解民情与民众进行意见的交流平台。它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着那些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点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他们比其他群体更加关注国家动态和未来以及日常播报的新闻、突发事件、社会热点,同时他们也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但是,由于目前政府部门对社交媒体舆论的引导欠缺,在某些社交媒体舆论危机产生的时候不能够及时、主动地利用社交媒介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应对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不足。因此,科学的政府舆论引导方式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观念容易受到社交媒体信息的影响;有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网络素养;大学校园没有专业的社交媒体舆论引导队伍。因此,我们建议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同时加强校园社交媒体的管理,提高政府对社交媒体舆论信息的处理能力,从而完善社交媒体的自律制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舆论引导机制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XBZ004)
作者简介:牛丽红,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孙卉,汇智光华(北京)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视频编辑
编辑: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