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知识内化到具体的情境之中,然后通过情境的感染功能实现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大量具体形象丰富的教学情境素材,让教学过程变得丰富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推动生物课堂教学整体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教学情境的素材来源可以是生产、生活的常见现象,旧知识的拓展引出的新问题,课堂演示实验,生命科学史,多媒体动画、图片、视频,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诗词、成语、神话、小故事;科学新进展,新闻人物,社会热点。常见的情境有生活情境,想象情境,模拟情境,冲突情境,科技情境,实验情境,试题情境等等。以下从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科技情境、问题情境来浅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一.創设生活教学情境
从学生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情境,更容易与学生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容易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例如,在教学《细胞的增殖》这一节的内容时,教材安排了“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学生在预习阅读时很难理解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在教学该实验时,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同学们在家煮菜时究竟是切成大块容易进味还是小块容易进味?如果同学们用清水煮蛋,是鸡蛋容易煮熟还是鹌鹑蛋容易煮熟?”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就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从而思考为什么会是体积小的物质运输效率高。通过做实验,就知道原因是物质扩散的深度是一样的,体积越大,越难扩散到中心。之后联系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很容易就能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创设实验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许多概念、规律都是借助实验而获得的。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验证假设,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面的素养。例如在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学生都存在这样的疑问:糖类、脂肪都是能源物质,为什么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呢?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蛙的新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ATP溶液、葡萄糖溶液、脂肪溶液,学生电源、电极,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下分组实验:①取2个生理状况相同的蛙骨骼肌标本,放在2个培养皿中,标记为第1、2组;②给两个标本分别施加适宜的电刺激,直至骨骼肌不在收缩而又保持活性;③给第1组滴加10滴葡萄糖溶液,第2组滴加10滴ATP溶液;④一段时间后,分别添加适宜电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⑤再给第1组滴加适量ATP溶液,一段时间后施加适宜的电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掌握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
三.创设科技情境
为学生创设科技情境,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面对真实情景问题时不仅可以学习多个学科的相关概念,还可以将科学概念、探究与实践技能、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养融汇贯通,进而发展为伴其一生的、综合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复习《免疫调节》这一节的内容时, 新闻报道201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情况,于是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两位科学家研究的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果, 使学生在复习这一节内容时能更好地理解免疫调节的信息传递过程,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还有治疗癌症的免疫疗法。
四.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去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情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时,教师讲述:假如你流落到一座荒岛,你身边只有一只母鸡和一袋玉米,为了存活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你应该怎么做?先吃鸡还是先吃玉米?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有些是对立的,为了弄清正确做法,学生就会带着问题积极参加本节课的学习。课堂上,关于消费者能量的来源和去向,又提出了诸如“羊吃草,是否获得了草中的全部能量?”“羊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否属于羊同化量的一部分呢?”“羊的同化量又有那些去向呢?”“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一年内,草原上羊的命运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能更容易接受一些难点知识。
总之,在生物课堂上,情境创设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善于收集、发现、积累甚至创造各类适用于教学的素材,以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作用和彼此的关系,将他们联系起来,构成知识框架,然后用自己的视角去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秦军。例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文理导航旬刊。2014(10):35
[2]刘恩山、曹保义。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教学情境的素材来源可以是生产、生活的常见现象,旧知识的拓展引出的新问题,课堂演示实验,生命科学史,多媒体动画、图片、视频,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诗词、成语、神话、小故事;科学新进展,新闻人物,社会热点。常见的情境有生活情境,想象情境,模拟情境,冲突情境,科技情境,实验情境,试题情境等等。以下从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科技情境、问题情境来浅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一.創设生活教学情境
从学生的生产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情境,更容易与学生的亲身体验产生共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容易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例如,在教学《细胞的增殖》这一节的内容时,教材安排了“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的实验,学生在预习阅读时很难理解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在教学该实验时,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同学们在家煮菜时究竟是切成大块容易进味还是小块容易进味?如果同学们用清水煮蛋,是鸡蛋容易煮熟还是鹌鹑蛋容易煮熟?”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就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从而思考为什么会是体积小的物质运输效率高。通过做实验,就知道原因是物质扩散的深度是一样的,体积越大,越难扩散到中心。之后联系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很容易就能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二.创设实验情境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许多概念、规律都是借助实验而获得的。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验证假设,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面的素养。例如在学习《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时,学生都存在这样的疑问:糖类、脂肪都是能源物质,为什么ATP是细胞的直接能源物质呢?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蛙的新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ATP溶液、葡萄糖溶液、脂肪溶液,学生电源、电极,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下分组实验:①取2个生理状况相同的蛙骨骼肌标本,放在2个培养皿中,标记为第1、2组;②给两个标本分别施加适宜的电刺激,直至骨骼肌不在收缩而又保持活性;③给第1组滴加10滴葡萄糖溶液,第2组滴加10滴ATP溶液;④一段时间后,分别添加适宜电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⑤再给第1组滴加适量ATP溶液,一段时间后施加适宜的电刺激,观察肌肉收缩情况。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掌握ATP是直接的能源物质。
三.创设科技情境
为学生创设科技情境,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面对真实情景问题时不仅可以学习多个学科的相关概念,还可以将科学概念、探究与实践技能、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养融汇贯通,进而发展为伴其一生的、综合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复习《免疫调节》这一节的内容时, 新闻报道2018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情况,于是教师可以简单介绍两位科学家研究的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果, 使学生在复习这一节内容时能更好地理解免疫调节的信息传递过程,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还有治疗癌症的免疫疗法。
四.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去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设置问题情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教学时,教师讲述:假如你流落到一座荒岛,你身边只有一只母鸡和一袋玉米,为了存活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你应该怎么做?先吃鸡还是先吃玉米?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有些是对立的,为了弄清正确做法,学生就会带着问题积极参加本节课的学习。课堂上,关于消费者能量的来源和去向,又提出了诸如“羊吃草,是否获得了草中的全部能量?”“羊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是否属于羊同化量的一部分呢?”“羊的同化量又有那些去向呢?”“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一年内,草原上羊的命运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使学生能更容易接受一些难点知识。
总之,在生物课堂上,情境创设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善于收集、发现、积累甚至创造各类适用于教学的素材,以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作用和彼此的关系,将他们联系起来,构成知识框架,然后用自己的视角去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秦军。例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文理导航旬刊。2014(10):35
[2]刘恩山、曹保义。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M] 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