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节语文课引发的几点思考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eqiang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参加一次由学校组织的有关“学习新课标, 走进新课程”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一堂由于停电而无法正常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课。就是因为停电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新课程带来了教改的清风,多媒体课件这个随着课改而走红的“时代骄子”,在语文课堂中尽显风彩。可忽然缺了多媒体,教师仿佛不会上课了,文章本身、文字语言的本源特色也因此丧失怠尽。“时代骄子”的优势不言而喻,可当我们连“泉眼”都找不到时,却注意到那“汩汩”而出转瞬而逝的漂亮水泡,这未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应该为提高教学效率服务,并不是“多多益善”。“现代教学手段”不等于“现代教学”。衡量教学的先进与落后,不是看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多少,而是要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发展实际。运用多媒体教学,既可能提高教学效率,也可能降低教学效率;既可以体现先进的教学思想,也可以体现落后的教学观念。仅就语文教学而论,有的教师把课文连注释全部搬上课件,把在想象中非常优美的语言形象,拙劣地用图片等视觉形象加以展现;把本来应是多元的、个性化的答案,在课件中单一化、唯一化、标准化,然后诱导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子里,使之“就范”,等等。
  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痊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美变得无关紧要……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而要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创设美的语文课堂势在必行。
  语文教材大都是经过精心选编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甘泉,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净化心灵的雨露,而集聚古今中外之精华的范文,好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引导学生到教材的深山当中去探得美的瑰宝,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引领学生品尝教材中精妙的语言美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因素,文学作品的美,最根本的是语言艺术美。
  譬如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炼含蓄而富有音乐性的特性;散文的语言优美畅达,质朴自然;小说的语言生动形象;戏剧的语言个性鲜明。
  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永远忘不了百草园中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长江三峡》中“激流澎湃,气象万千”的三峡美景;《安塞腰鼓》中激越的一组组排比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读起来朗朗上口,赋予文章优美的音乐感和形象性。
  语文的语言是美的,但是要达到知其美,又知其所以美的境界,就必须仔细去品味、咀嚼、揣摩、领会作者练字的贴切,用语的精妙,一旦师生的脉搏能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那么我们也就得到了一份美的享受。
  总之,只要紧抓教材中语言,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相信对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提高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挖掘教材中丰厚的感情美
  
  感情是文学作品的生命线,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也就没了灵魂。
  《背影》中那肥胖的身子,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地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是一个充满一腔爱心的慈父形象的背影,浸透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藤野先生》中,鲁迅对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的怀念表达了真挚的师生之情。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紧扣这些内容,向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思想上受到美的启迪,在情感上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心灵上受到美的净化。
  
  三、率性而为,莫要乔装打扮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惯常于这样要求: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攻破;导语要精彩,过程要严密;要点不能遗漏,知识点不能放过;教法要多样,手段要高明。
  新课标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告诉我们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我们提倡回归学生主体,但不能摒弃教师的“引导”作用。
  我认为,教师的主体地位的确立,需要我们老师用自己的感悟来教!我们的语文课不要太理性,太功利!我们需要“率性而为”。千篇一律的教法,学生不欢迎,老师自己也厌倦了。而我认为“率性而为”就是做个“性情中人”,这个“性情”可能包含下面这些因素:
  一是要有比较丰富的内心世界,感情比较充沛,比较容易被激怒或感染。要让学生该哭时哭,该笑时笑,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流泪;
  二是要有专业上的才华,对文学比较敏感。切务产生审美疲劳,小则误人子弟,大则误了国家,误了民族;
  三是要稚拙于人情世故而执着于事业,永远保守一颗童心。我想,有了这些特点,就有了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的潜质了。
  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并具有“率性而为”的语文教学功力,我想即使在课堂中突然停电而没有现代多媒体设备的支持,语文教师仍然能上好一堂有价值的语文课。■
其他文献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作文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觉地经历作文的全过程,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并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作文的整体水平。在“作文批改”的课题研究中,笔者进行了“学生自改作文”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提高认识    教学中我常以小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一些中外文学家修改文章的例子。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曾易七稿;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对“春风
支玉恒老师曾说:“在所有的学科里,除语文外其他的学科,都是要学习语言的内容,只有语文课是学习语言形式——语言本身的。因此,语文教材不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篇篇的选文。每一篇选文只是一个学习语言的例子。学生就是要凭借这一个个例子,来学习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并使自己的语言得到积累。”  从这段话中,我们起码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语文课本是非常好的语文资源,一定要用好这一资源;二、语言的学习
艺术是美的感性传达的工具,是人类最高的追求美的活动。马克思认为,艺术是通过物质的形式来表现人的主观审美感受,是具备美的魅力的内容,是能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存在物。失去了美,艺术将黯然失色,甚至衰败凋零。  课堂教学也是一种艺术,因此,现代教学艺术须自觉地去建立美的原则之间的广泛而普遍的联系,换而言之,真正的现代教学艺术应是那种在教学领域的一切方面都表现丰富的、具有创造的审美性的教学。只有这样的实
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说话兴趣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当学生在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时,心情舒畅,学习状态最佳。给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上课时态度要和蔼可亲,话语热情而富有童趣。例如,我给一年级学生上第一节语文课时,为了启发和培养孩子们的口语交际意识,我先向学生作自我介绍,孩子们听了老师的介绍后,初
一、教学要抓住根本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无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近几年,由于理解的不同,语文教学的这个根本被不同程度地扭曲,阅读教学重人文轻工具,重感悟轻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削弱,语文整体水平有所下降。如写字教学、写字质量和写字习惯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虽经努力,但效果不尽人意,许久未见到学生书写工整而优美的字了。我们也常思考,老师未让学生养成良好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提问的把握上。好的提问,犹如一条导火线,点燃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又如一把金钥匙,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让学生积极思索之后有所感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下面就课堂提问中问题的设计及合理安排提问等待时间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精心设计问题    1.设计问题要新颖。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遇见这样一些让老师头疼的学生:作业潦草或很难完成;不善言谈,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差……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些学生不仅写字潦草、而且写字姿势也不正确;课文朗读、记忆能力差,课堂表现不积极;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恰当、准确、自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看法等等,好像他们具备了后进生身上的一切缺点。在帮助这些学生时,老师心思没少用,时间没少花,可就是作用不大。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我们常
通过《美狄亚》中美狄亚的形象和《氓》等作品中塑造的女主人公进行对比,观察中西方女性在面对爱情和被抛弃命运时的不同表现,进而反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对女性造成
作文的写作一直困扰着中小学生,尤其是在农村的中小学,由于地域、经济、教学等各方面的局限,使其教学效果与城市中小学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虽然存在许多的不足与局限,教师仍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作者情况、写作时代背景的合理介绍,忽略对课文写作特点的详尽剖析。笔者认为,讲授好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深层把握课文中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现就三方面作用简析如下:    一、作者情况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但由于中学课本中选用郁达夫的作品不多,当代中学生对其了解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