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引导大学生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是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本文首先描述了高校社区管理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发现现今高校社区服务多元环境的影响而受到很大的制约,并且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从大学生自身、和谐校园和社会发展等角度分析了“三自”模式对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最后针对高校社区提出“三自”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社区 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一、实施社区管理“三自”模式的必要性
1.自我管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根本手段。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动力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成长成才。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学生自我管理表现在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管理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提高自身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应当充分意识到在生活中自觉践行“三自”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复合型人才。
2.自我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了高校改革和工作的重点。在高校普遍扩招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生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满堂灌”的高等教育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通过学生自我服务的形式来发挥其管理自主性,加强其个性化管理,学生可根据个人性格和实际需求来制定日常生活和学习规划,而社区管理者应当发挥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减少摩擦和矛盾,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3.自我服务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日益明显,高等教育质量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是高校今后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之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但更为关键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应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现自身存在的长处和短处,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加强管理,积极融入到身边的环境中,通过参与社区文体活动和加入社团组织,使其在各方面均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
二、高校社区“三自”管理模式的构建
为更加清楚地了解后勤社会化中的各种关系,促使高校后勤形成完善的体系和现代化管理,保障社区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管理者积极性,真正發挥社区管理中心的作用,本文通过构建高校社区“三自”模式来解决高校社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旨在为高校宿舍管理社区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具体建议如下:
1.理清“三自”之间的关系和各自扮演的角色。第一,“三自”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以自我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动力,这是推动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基本条件和动力来源,是完善高校管理社区化思想保障,为社区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第二,实施正确和有效的自我管理模式是推动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实践方式,同时也是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动力来源之一。第三,为进一步巩固自我管理的理念,促使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在实践过程中的互补作用得到不断放大,首要前提是实施切实可行的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通过提升自我服务能力来促进其与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总而言之,自我教育能够约束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同时,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也会反过来影响自我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高校社区“三自”模式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三者协同发展的优势。
2.立足自我发展,努力强化“三自”理念。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素质教育也面临着改革,要求素质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其发展应当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紧密相连。虽然高校也属于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与社会大环境相比,仍旧存在着诸多缺陷和制约,大学生的观察力、意志力、理解力和理智感在取得迅速提高的同时在学校环境的制约下仍旧不够成熟,排斥成人和社会的对其控制,追求自由、自我价值感和主体精神,并且因为独立意识的存在和日趋强烈也使得他们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容易造成厌学的消极情绪。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三自”教育并非意味着让大学生根据自我意识的变化去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社区管理者应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和有规范地加强对大学生形成“三自”意识的引导,避免其因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导致陷入歧途和困境。
3.借助社区平台,培养“三自”核心动力。高校社团和学生组织是大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丰富课余生活的重要平台,社区管理人员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是高校变革和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大学生在参加和实践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周边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正确引导,让他们获取更多的关于社会形势,尽早熟悉社会环境,建立社会成员的观念,促使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成长成才。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之外的锻炼过和学习,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确定改进的方向和方法,更切实际地意识到“三自”模式所具有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在“三自”模式下不断地提升自己。如今,高校社团和学生组织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时间的重要平台,其旨在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来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每个参与者可在活动中不断发掘自身能力和发现自身问题,进而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比如,参与社区举办的文艺和体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来认识更多的朋友,拓展人际关系,为毕业之后的就业奠定更好的基础。
4.引入集体机制,构建导向式“三自”模式。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活和学习的主要集体,大学生是这该集体的主要成员,大学生的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能力的提高都与其有关,通过培养集体机制有利于其更好地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以宿舍或班级为单位,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诸如参加“宿舍装饰大赛”、参评“最牛学霸宿舍”、“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等大型创新创业科技竞赛等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加强团结,提升集体荣誉感,加强相互监督,提升责任感和凝聚力。传统的以班长和团支书为管理中心的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日常的班级事务主要是由班长和团支书进行操作和管理,导致其工作负荷加重,相反,其他团支部和班干却无所事事,导致班长和团支书的工作积极性严重下降,影响班级事务的有效进行。因此,通过班级进行的“三自”模式,应当以班长和团支书作为宏观调控的中心,其他班干和团支部成员作为主干力量,负责微观细节工作的处理,鼓励班级每个成员参与到团支部和班级的建设中。
5.加强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构建“三自”模式。首先,提倡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符合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其关键在于对学生实施民主的管理,调动大学生相互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体现其主人翁地位,把学生需要作为日常管理和服务的重点,并作为决策和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因此,为充分了解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社区管理者应当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上,通过深入宿舍聆听学生的意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社区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确保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简介:汪晟(1981—)男,安徽绩溪人,讲师,硕士,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本文系桂林理工大学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三自”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UT13FB13)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大学生 高校社区 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
一、实施社区管理“三自”模式的必要性
1.自我管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根本手段。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动力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成长成才。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学生自我管理表现在其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管理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提高自身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大学生应当充分意识到在生活中自觉践行“三自”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并且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与社会发展相符合的复合型人才。
2.自我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了高校改革和工作的重点。在高校普遍扩招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生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的“满堂灌”的高等教育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通过学生自我服务的形式来发挥其管理自主性,加强其个性化管理,学生可根据个人性格和实际需求来制定日常生活和学习规划,而社区管理者应当发挥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减少摩擦和矛盾,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3.自我服务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的同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日益明显,高等教育质量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是高校今后发展和改革的目标之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但更为关键的因素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应该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现自身存在的长处和短处,并以此为出发点来加强管理,积极融入到身边的环境中,通过参与社区文体活动和加入社团组织,使其在各方面均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
二、高校社区“三自”管理模式的构建
为更加清楚地了解后勤社会化中的各种关系,促使高校后勤形成完善的体系和现代化管理,保障社区管理中的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管理者积极性,真正發挥社区管理中心的作用,本文通过构建高校社区“三自”模式来解决高校社区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旨在为高校宿舍管理社区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具体建议如下:
1.理清“三自”之间的关系和各自扮演的角色。第一,“三自”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以自我教育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动力,这是推动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基本条件和动力来源,是完善高校管理社区化思想保障,为社区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第二,实施正确和有效的自我管理模式是推动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实践方式,同时也是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动力来源之一。第三,为进一步巩固自我管理的理念,促使自我服务与自我管理在实践过程中的互补作用得到不断放大,首要前提是实施切实可行的自我服务的管理模式,通过提升自我服务能力来促进其与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总而言之,自我教育能够约束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同时,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也会反过来影响自我教育的发展。因此,建立高校社区“三自”模式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发挥三者协同发展的优势。
2.立足自我发展,努力强化“三自”理念。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素质教育也面临着改革,要求素质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其发展应当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紧密相连。虽然高校也属于一个社会环境,但是与社会大环境相比,仍旧存在着诸多缺陷和制约,大学生的观察力、意志力、理解力和理智感在取得迅速提高的同时在学校环境的制约下仍旧不够成熟,排斥成人和社会的对其控制,追求自由、自我价值感和主体精神,并且因为独立意识的存在和日趋强烈也使得他们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容易造成厌学的消极情绪。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三自”教育并非意味着让大学生根据自我意识的变化去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社区管理者应该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和有规范地加强对大学生形成“三自”意识的引导,避免其因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导致陷入歧途和困境。
3.借助社区平台,培养“三自”核心动力。高校社团和学生组织是大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丰富课余生活的重要平台,社区管理人员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是高校变革和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大学生在参加和实践各种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周边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正确引导,让他们获取更多的关于社会形势,尽早熟悉社会环境,建立社会成员的观念,促使学生朝正确的方向成长成才。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之外的锻炼过和学习,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确定改进的方向和方法,更切实际地意识到“三自”模式所具有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在“三自”模式下不断地提升自己。如今,高校社团和学生组织是大学生丰富课余时间的重要平台,其旨在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来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每个参与者可在活动中不断发掘自身能力和发现自身问题,进而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比如,参与社区举办的文艺和体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来认识更多的朋友,拓展人际关系,为毕业之后的就业奠定更好的基础。
4.引入集体机制,构建导向式“三自”模式。班级和宿舍是大学生活和学习的主要集体,大学生是这该集体的主要成员,大学生的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能力的提高都与其有关,通过培养集体机制有利于其更好地融入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以宿舍或班级为单位,参与学校和学院组织的各种诸如参加“宿舍装饰大赛”、参评“最牛学霸宿舍”、“挑战杯”、“创青春”和“互联网+”等大型创新创业科技竞赛等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加强团结,提升集体荣誉感,加强相互监督,提升责任感和凝聚力。传统的以班长和团支书为管理中心的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弊端,日常的班级事务主要是由班长和团支书进行操作和管理,导致其工作负荷加重,相反,其他团支部和班干却无所事事,导致班长和团支书的工作积极性严重下降,影响班级事务的有效进行。因此,通过班级进行的“三自”模式,应当以班长和团支书作为宏观调控的中心,其他班干和团支部成员作为主干力量,负责微观细节工作的处理,鼓励班级每个成员参与到团支部和班级的建设中。
5.加强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构建“三自”模式。首先,提倡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当符合大学生的教育和发展,其关键在于对学生实施民主的管理,调动大学生相互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体现其主人翁地位,把学生需要作为日常管理和服务的重点,并作为决策和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因此,为充分了解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社区管理者应当将更多的时间集中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上,通过深入宿舍聆听学生的意见,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利于社区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利用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确保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简介:汪晟(1981—)男,安徽绩溪人,讲师,硕士,桂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本文系桂林理工大学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区管理“三自”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UT13FB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