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是一种伟大的人文精神,在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然而,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利己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逐渐抬头,人们的感恩思想受到冲击,出现感恩精神缺失的现象。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推进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是学校当前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感恩及其文化内涵
“感恩”一词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感恩: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恩,惠也。从心因声。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这种情感和行为包含着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精忠报国、回报自然、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传统的伦理价值。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感恩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仁爱”思想,其核心就包含有感恩的内涵。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把“仁爱”置于社会关系中,表达了孟子寻求社会感恩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张。此外,诸如“投我以桃,报之以李”[4]、“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还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羔羊跪乳、义鸦反哺”等名言,都是关于感恩的论述。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6]。
二、推进感恩教育是学校必须直面的问题
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7]。它包含知、情、行三个层次。在今天,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推进感恩教育是学校必须直面的问题。
1.青少年感恩现状促使学校必须直面感恩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现在的青少年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只知索取,不讲奉献;只要权利,不讲义务。这样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了。一些学生出现了乖戾、偏执、自私、冷漠等为特征的“情感荒漠化”倾向。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要穿名牌、比漂亮;有些学生不知父母的生日,自己却要过好每一个生日;有些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见到老师如同陌路人,不打招呼擦肩而过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生对社会给予的帮助没有一点感激之情。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推进学校的感恩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中央文件精神是学校推进感恩教育的依据
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这就是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最好的依据。
三、学校推进感恩教育的策略
中国传统的感恩文化内涵很丰富。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现代社会的感恩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了新的变化,其内涵包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对社会的热爱与奉献、对集体的信赖与维护、对父母的理解与孝顺、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激、对他人的坦诚与关爱、对自然的亲近与保护、对生命的敬重与珍爱。
1.以身作则,创设环境
在感恩教育中,首先,家长、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家长、教师高尚的品格是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因此,家长、教师要用人格的魅力去影响子女、学生,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家长和教师要认真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用自己良好的形象言传身教。要求子女、学生要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此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还要建立一种平等的、融洽的、朋友式的关系。过去,有的在教育中凭家长的地位、老师的权威进行“硬性”的教育,那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学生的心灵是压抑的、封闭的、委屈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学生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
其次,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良好的人文环境,学生生活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感恩教育的素材,所以,家庭、学校应该营造与积淀一种可视的、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而且,营造感恩教育的人文环境还应该是多维的,比如,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标语、宣传栏等这些可视的平台,或者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或者是活动的渲染、制度的激励、精神的感召等,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体系中,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的典型,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中,从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2.整合资源,系统设计
目前的感恩教育内容包含了方方面面,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教育活动的系统性不足。表现为:第一,学校各部门的感恩教育活动统筹规划、系统指导不足。第二,学校的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不足。第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不足。第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不足。学校推进感恩教育必须整合资源,系统设计,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首先,推进感恩教育应加强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的结合。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有意识地、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学校各部门、各学科之间共同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使各学科和德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这样才更加有效。
其次,推进感恩教育应加强学校的感恩教育与家庭、社会的感恩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要与家长达成共识,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学生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教师应该经常和家长联系、沟通,把学生对家长、老师、他人的不满告诉家长,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引起注意,逐渐缩小代沟,增进亲情。家长要给孩子爱心、榜样和机会,还要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感恩的行为表现。同时,感恩教育还要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回馈社会,开展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学校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带领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才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诸方面的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出成效。同时,感恩教育又是一个艰巨的工程,绝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学校推进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让生活美丽;感恩,使人生精彩。学会感恩、善于感恩,将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洗礼,心态得到调整,境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余时珍.浅谈感恩及感恩心理的培养.科技信息,2009(10).
[2] 孔丘.论语.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3] 孟子.孟子.长沙:岳麓书社,2000.
[4] 孔丘.诗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5] 张文修.礼记.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6] 林杰.感恩教育之我见.时代教育,2007(26).
[7] 陈琦.从感恩的本质谈感恩教育与实践.青年文学家,2009(5).
(责任编辑付一静)
一、感恩及其文化内涵
“感恩”一词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感恩: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恩,惠也。从心因声。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这种情感和行为包含着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精忠报国、回报自然、珍爱生命、追求和谐等传统的伦理价值。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感恩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仁爱”思想,其核心就包含有感恩的内涵。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把“仁爱”置于社会关系中,表达了孟子寻求社会感恩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的主张。此外,诸如“投我以桃,报之以李”[4]、“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还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羔羊跪乳、义鸦反哺”等名言,都是关于感恩的论述。
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会更加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便会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6]。
二、推进感恩教育是学校必须直面的问题
感恩教育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7]。它包含知、情、行三个层次。在今天,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行为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推进感恩教育是学校必须直面的问题。
1.青少年感恩现状促使学校必须直面感恩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受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现在的青少年普遍缺乏感恩之心,只知索取,不讲奉献;只要权利,不讲义务。这样的现象已经十分严重了。一些学生出现了乖戾、偏执、自私、冷漠等为特征的“情感荒漠化”倾向。有些学生不顾家庭生活困难,盲目攀比,要穿名牌、比漂亮;有些学生不知父母的生日,自己却要过好每一个生日;有些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见到老师如同陌路人,不打招呼擦肩而过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学生对社会给予的帮助没有一点感激之情。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推进学校的感恩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中央文件精神是学校推进感恩教育的依据
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这就是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最好的依据。
三、学校推进感恩教育的策略
中国传统的感恩文化内涵很丰富。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现代社会的感恩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了新的变化,其内涵包括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热爱、对社会的热爱与奉献、对集体的信赖与维护、对父母的理解与孝顺、对师长的尊敬与感激、对他人的坦诚与关爱、对自然的亲近与保护、对生命的敬重与珍爱。
1.以身作则,创设环境
在感恩教育中,首先,家长、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家长、教师高尚的品格是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因此,家长、教师要用人格的魅力去影响子女、学生,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家长和教师要认真做人做事、爱岗敬业、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用自己良好的形象言传身教。要求子女、学生要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此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还要建立一种平等的、融洽的、朋友式的关系。过去,有的在教育中凭家长的地位、老师的权威进行“硬性”的教育,那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学生的心灵是压抑的、封闭的、委屈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学生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
其次,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良好的人文环境,学生生活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感恩教育的素材,所以,家庭、学校应该营造与积淀一种可视的、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而且,营造感恩教育的人文环境还应该是多维的,比如,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标语、宣传栏等这些可视的平台,或者是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或者是活动的渲染、制度的激励、精神的感召等,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体系中,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的典型,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中,从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
2.整合资源,系统设计
目前的感恩教育内容包含了方方面面,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教育活动的系统性不足。表现为:第一,学校各部门的感恩教育活动统筹规划、系统指导不足。第二,学校的第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不足。第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不足。第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不足。学校推进感恩教育必须整合资源,系统设计,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首先,推进感恩教育应加强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的结合。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战场,教师应充分挖掘各学科感恩教育的因素,有意识地、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学校各部门、各学科之间共同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使各学科和德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这样才更加有效。
其次,推进感恩教育应加强学校的感恩教育与家庭、社会的感恩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要与家长达成共识,努力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争取学生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教师应该经常和家长联系、沟通,把学生对家长、老师、他人的不满告诉家长,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引起注意,逐渐缩小代沟,增进亲情。家长要给孩子爱心、榜样和机会,还要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感恩的行为表现。同时,感恩教育还要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回馈社会,开展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学校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带领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中,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才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诸方面的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出成效。同时,感恩教育又是一个艰巨的工程,绝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学校推进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让生活美丽;感恩,使人生精彩。学会感恩、善于感恩,将使人们的灵魂得到洗礼,心态得到调整,境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 余时珍.浅谈感恩及感恩心理的培养.科技信息,2009(10).
[2] 孔丘.论语.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3] 孟子.孟子.长沙:岳麓书社,2000.
[4] 孔丘.诗经.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5] 张文修.礼记.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6] 林杰.感恩教育之我见.时代教育,2007(26).
[7] 陈琦.从感恩的本质谈感恩教育与实践.青年文学家,2009(5).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