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教材的三个方向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保障,是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所有教学都要从研读教材开始。从“纵”“横”“深”三个方向研读教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性,发现其本质,从而构建知识网络,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材;研读;螺旋式上升;知识网络;知识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60-01
  数学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要使教材的价值最大化,首先要弄懂教材里“有什么”,应该“教什么”,再思考“如何教”。
  一、纵向研读,感受数学知识的螺旋上升性
  数学教材在呈现内容与思想方法时,通常遵循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纵向研读教材,可以了解各阶段的内容,理清前后联系,做到既不超前,也不重复。
  例如,“观察物体”在小学阶段出现了三次:二年级上册、四年级下册和五年级下册。教学五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三)”时,笔者纵向研究了这一内容。
  第一阶段,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到观察单个立体图形,最后观察简单的几何组合图形,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表象,并运用表象对几何图形进行想象。第二阶段,从同一位置观察3个组合图形。从“不同形状”到“相同形状”,从观察1个组合图形到观察3个,是对学生空间观念的拓展,同时也体现了数学中“同”与“不同”这一对辩证关系。第三阶段的学习是应用与延伸。通过逆向推理,由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将抽象的空间想象具体化,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个阶段都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索,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将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结合。但侧重点却不同:第一阶段侧重观察,第二阶段侧重比较,第三阶段侧重推理和猜想,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横向研读,编织数学知识的网络
  横向研读教材,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可以把握知识的逻辑线索,将看似零散的数学知识“编织”成网络。
  例如,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中,教材安排了四个层次的内容:提出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拓展应用。先来看看这节课要探索的规律: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永远都是8块,因为它们处在顶点的位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棱上,要求它的数量就要乘上大正方体棱的数量(12);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的面上,要求它的數量就要乘上大正方体面的数量(6);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块数等于“剥去外层”后的正方体的块数。
  几种涂色情况的小正方体的位置刚好对应大正方体的顶点、棱、面与体的位置,而求“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的方法,正好与求正方体的棱长之和、表面积以及体积的方法相对应,可以加深学生对正方体的认识。
  在学生理解以上规律之后,将其推广到长方体,正好对应了长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及体积的求法,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几何基本元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联,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力。
  横向研读教材,有利于学生体会知识的结构性,有利于学生解决综合性强的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三、“深”向研读,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
  只有深度研读教材,将教材中的例子等进行剖析,才能挖掘出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五年级下册中“分数的意义”中有两句话是这节课的精华,同时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是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教材设计了五幅图,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在这五个例子中,对于不同形式的整体,同样的分法,取相同的份数,都可以用1/4来表示,突显了分数表示“率”这一抽象意义。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想一想:这五幅图中的1/4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同”与“不同”是怎样产生的?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一个整体”这一概念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个例子。”笔者认为要将这个例子“吃透”并不容易。教师要从“纵”“横”“深”三个方向对教材进行挖掘与延伸,让教材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助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责编 吴美玲)
其他文献
【课前思考】  “3的倍数的特征”的学习安排在“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2、5的倍数特征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而3的倍数特征,需从各位上数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的角度去判断。由于受前者的影响,更因为缺少“将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的学习经验,所以,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思维的关注点总是停留在观察一个数的个位上,很难通过举例、观察、猜想、验证等过程,自主探究出3的倍数的特征。另一方面,学生超前学习的现
“平移与旋转”这一章节内容主要有两个教学重点,一是让学生能够分清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平移或者旋转;二是让学生学会研究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来研究数学问题,这样数学课堂才会显得和谐与活跃。那么,怎样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来呢?现以“平移与旋转”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法在教学中是非常
教学之余与同事交流,常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个内容极其简单,学生怎么就是记不住呢?”“就是就是,现在的小孩心都不在学习上,怎么教都教不会!”“哎,我现在都不会教了,任我说的口干舌燥,学生就是听不进去。”……对此,我也是充满了疑惑,并找学生交流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造成这样的局面与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是息息相关的。正是我们教师“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行为,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兴趣,被动接受的知
[摘 要]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理念,认真钻研教材,学会捕捉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有效数学信息,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和教育教学服务。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一新课标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倍数和因数”时,引用两位教师的不同教学模式,利用“学号”这个学生最简单易懂的数学信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号;倍数和因数;简单;趣味;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
[摘 要]通过“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丰富、拓展教学资源,让学习素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加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感悟百分数的意义,使数学课堂既开放又充满活力。  [关键词]教学实践 拓展 开放 活力 教学资源 学习空间 学习素材 生活气息 学习趣味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27  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
[摘 要]“认识面积”是学生在认识周长含义的基础上接触的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是小学阶段研究各种平面图形的“必备知识基础”。在“认识面积”这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建构、在建构中理解,打造了真正的生本课堂。  [关键词]面积;多元;感悟;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23-02  最近我校开展了一次“同
在省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两位教师意外“撞衫”了,他们同时选择了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十单元“平均数”这一课。课始,两位教师都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课堂写真A】  师:三(2)班第一小组九名学生参加投篮比赛(统计图略),4名男生分别投中10 、2、 8、 8个,5名女生分别投中9 、7 、4 、6、
[摘 要]“问题串”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练习线”则是学习必须借助的媒介。以“有多少个字”的教学为例,阐述课堂教学离不开问题,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的动力所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氛围中,让学生通过解决相关问题获取灵感、思考问题。  [关键词]教学模式;导引目标;练习引领;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对于“带余除法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求出近似结果,但是往往因为不能准确理解“至多”“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含义,而无法熟练做到用列式的方法进行“进一”和“去尾”。教师应尽量在教学中借助直观手段帮学生分析题意、捋顺数量关系,抓住解题关键词,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顺利从“老办法”中提炼出“新办法”。  [关键词]至多;至少;余数;进一;去尾;带余除法  [中图分类号] G623.
[摘 要]教师应摒弃以往“就题论题”的复习方法,引导学生把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归入知识系统后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学生体会到“合并求和”“去空求差”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一题多解 多题一解 合并求和 去空求差 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9-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