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砚瓦岛上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z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了,眼前就是了,游艇停泊在码头,登上岸,喜气盈满了整个岛屿。
  婚礼安排在下午五点左右,婚礼的场地就布置在楼下的平台上,面朝大海。趁下午有空,我约了同行的几位朋友,先去岛上走一走。
  碧蓝的海水环绕着整个岛屿,沿着岛上碎石铺就的小径行走,一路景色旖旎。休闲的亭子,摇光的浅桥,傲立的怪石,另一块小小的石头支撑着,仿佛要倒向大海。幽雅的环境,闻到的是草木的清香,蔷薇花味淡而深幽,眼前总有蜜蜂在晃动。爬至山顶,整个砚瓦岛就在脚下,青翠的山脉,米黄的海滨浴场,百态的奇礁,围猎的牧场,山道行走的客人,赫红的瓦片,山顶耸立着的巨塔,还有风车在慢悠悠地转动,使我想起了荷兰的风车世界。听说这里是一家企业投资开发的,拥有该岛50年的独立自主经营权,是中国最早买断无人海岛经营权的。周边还有卧佛、笔架山、湖音洞等旅游景点,坐上快艇,可以感受世外桃源般的海上仙境,其中乐趣,到过方知。
  下午四点多,我们早已到了婚礼现场。舞台搭在广场的最南面,一只网架上拉起了漂亮的喷绘画面,一对新人向着来宾们微笑,“百年相伴,一路有你”文字直奔主题。两旁高低层次的鲜花,中间一长溜的红地毯,通到北面的婚庆四角喜亭,花瓶形状的花架系着红丝带,三条红彤彤的气球连接了网架,粉红色的纱幔,红地毯左右摆放着酒店里米黄色座椅,椅子背上系着统一的红丝带,红的色彩,美丽的砚瓦风景,等待着喜庆的传奇神话故事发生。
  “现在是四十八分整,婚礼开始!” 未见主持人出来,我們就先听到了声音。首先被主持人邀请到台上的是新郎,新郎英俊帅气,双手捧着一束鲜花,满满的喜悦写在脸上,心底里的幸福向外溢出来。在红地毯的另一端,新娘一袭白色蕾丝拖地的婚礼服,露出香肩,在父亲的陪伴下等候着,一脸严肃的父亲,准备将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女儿交给女婿。这时候,天空飘洒起点滴细雨,伴娘为新娘高举着伞。广场上,亲友们零零散散的伞顶,花花绿绿的,我站在楼上室外观景台上拍照,一顶顶的,仿佛漂浮在欢乐的海洋上。
  新郎一步一步向新娘走去,同时,新娘也在父亲搀领下走过来,坐在两旁的亲朋好友,见证着他们幸福的时刻。在四角喜亭下,他们终于相逢了。新郎给新娘献上鲜花,在岳父的声声叮嘱下接过新娘的手,告别了父亲,幸福地朝婚礼舞台走去。
  跪地求婚、交换婚戒、结婚宣词,新人的证婚人是他们在宁波大学读书时的恩师,在这美丽砚瓦岛上,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两人在碧海青山的见证下,说出“我愿意”的誓词,从此结为夫妻,一生相依相拥,白头到老。
  雨停,天又晴了,云层中透出一股和煦的阳光,照在砚瓦岛上,也照耀着这个婚礼的现场,还有白色的沙滩。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这个题目,也许有人看了会笑。笑什么,吃顿饱饭还是梦?是真的。饱餐一顿行,但顿顿饱餐却只是年少时的梦,更不要说吃好了。尤其在四十年前,我们五十岁左右的人更深有体会,因为我们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着,也幸福着。  1978年,我16岁。在灵石老家段纯镇九年制高中上学。那时,农村还是公社制、集体化。村里有大队、小队,集体生产,集体劳动,集体按人口、劳动工分分配粮食、蔬菜等。我家共7口人,
期刊
已是初冬,阳光略显稀薄,天地之间的色泽变得清冷起来。原先层层叠叠的绿植,如今全隐退去了。开着车,缓缓向前,窗外的树往后退,旷野、村庄、河流也往后退。我开车并不快,少半是因为技术,大半是一路移动的风景。那些从车窗外掠过的景色,时时润着我的眼眸:一湾浅滩,几丛芦花,一棵柿树,三两只白鹭,在疏淡的冬季,苍茫而辽远。想起王维的诗“漠漠水田飞白鹭”,这样的画面放在初冬的旷野上,同样适合,远瞧近观都恰似一幅淡
期刊
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我们准备去坟茔祭祀岳父母。昨天,儿子找到在林场上班的朋友,要来了30棵松树苗,又买了鲜花,给岳父母送上鲜花的同时,还要在坟茔周围栽上树。  岳父母的坟茔在离县城50公里外的乡下,在他们生前居住的村子西南边的山坡下,二老躺在那里已经27年了。头些年因为路途比较远,乘坐客车不能直接到达,去祭祀他们的时候很少,只是通过别样方法对他们表示了怀念。近两年,儿子买了车,方便了,我们去
期刊
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年间,曾为太仆寺少卿的徐泰时,因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回到苏州,回家后不久,便修建了东、西花园,而东园就是留园的前身。到了清代嘉庆年间,曾任广西左江兵备道的吴县东山人刘恕,辞官回家后,買下了渐废的东园,以故园改筑,并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将园名变为“寒碧山庄”。可因主人姓刘,人们还是以“刘园”或“刘家花园”称之。  直至清代同治年间,园主更换,常州人盛康便又购得,重新扩建
期刊
民以食为天,民以居为安,穿衣遮羞是人们有尊严生活的必要需求。在家乡流传甚广的俗话“穿海州吃板浦”,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说明这两个地方有鲜明特色,在老百姓的心中占有一定分量。  我对于海州的初步认知来自家庭的说教。我的曾祖父在清末民初以渡船为生,经常摆渡客来客往穿梭于沭阳沭河与海州大浦等地,感受过昔日海州的繁华,他也曾经沉迷于海州的灯红酒绿,逐渐染上赌博的恶习,致使他日夜操劳所赚的辛苦钱付之东流。
期刊
在梧桐草堂的清晨醒来的时候,我听到了院子外面清脆的鸟叫声。之后有几个遥远的脚步声,大概是去观景台看日出的年轻人回来了。  我们在一起召开改稿会。5天,15个年轻作者,9个辅导老师。上午,辅导老師针对自己辅导的学员就作品进行交流,下午是每个辅导老师作的关于文学的讲座。当然,有时候几个作者会汇聚在一个老师的周围,各自把自己写作中的困惑和疑问讲出来。我门口的几个小圆茶几旁的椅子从它们原有的位置中打乱了秩
期刊
茅草屋的前面有个小天井,小天井靠猪圈那头,有一棵椿芽树,爷爷对我说:“椿芽树是你婆婆栽的。”  猪圈一侧,有个竹笆门,门外有一棵毛疙瘩桃子树,婆婆对我说:“那是白花桃,是你爷爷栽的。”  椿芽树年年都要长椿芽。椿芽树很高,三四月份的时候,婆婆叫爷爷:“老头子,椿芽树发芽芽了,快把你那个竹竿钩钩拿来,把椿芽钩一些下来。”  爷爷早有准备,婆婆刚刚说完,一根竹竿就从茅草屋里伸了出来。  我们这里是蔬菜
期刊
当母亲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才突然想起,我都已经好几年没回家过节了。虽离家只有几十公里,但因为忙于工作,总是忘记回家过节,这说起来有些惭愧。  一路风尘,我又踏上了回家的路。  故乡的变化真大!以前的瓦房全都变成了现在最流行的黔西北民居房,原来的黄土坝子变成了水泥坝子,土路变成了水泥“串户路”。这时,从邻居家门口跑来几个孩子,他们有的叫我“大叔”,有的叫我“伯伯”,但我一个也不認识。  走进屋里,我很
期刊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从课本上知道海峡那边有一个宝岛,名叫“台湾”,总盼望有一天能亲自到那里去看看,赏赏它的秀美风光,品品它的特色文化。近些年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机会终于来了!  那是1995年初夏时节,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大型古装黄梅戏《苏东坡》应邀赴台展演,我有幸走进美丽的宝岛台湾。  随着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大型古装黄梅戏《苏东坡》在宝岛台湾的成功展演,使得夏季本来就是旅游淡季的台湾岛骤然刮起
期刊
女孩子大都住阁楼上,雕花木窗就嵌在东西向的墙上,做工不算精致,但形式感极好,外框方,内框圆,雕花的背面有一块可推拉的挡板。  木窗的框上挂一只小竹筒,是我插花的花器。我自幼爱花爱草,父亲一味宠溺,特意给我做了两个小小的竹筒作花器,床头挂一个,窗上挂一个。暮春,露水清明,蔷薇昨夜里又新开了好些。起个大早,拿把剪子剪下数枝,把大叶子全数摘去,只留下小叶子,使花枝看上去明净疏朗。将小竹筒灌满冷水,把花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