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背后的个性和难得的抒情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m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中所载大抵为道德和政治性质的对话,从美学理论上说,属于实用理性,和文学以情感为核心的审美分属不同价值范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主题是论政治理想,却是《论语》中最富文学审美感染力的。要充分理解这一点,只能从文本内在的矛盾出发来探究。
  提出问题的是孔子。这里的孔子,很明显与《季氏将伐颛臾》在风格上判若两人。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对学生冉有的态度是那么严厉,三点其名,直接加以批驳。在逻辑上层层紧逼,揭露其口是心非,指责其自相矛盾,揭露其制造动乱,预言其自取灭亡。用语十分凌厉,语态异常严峻。而在这里,虽然讨论的仍然是政治问题,但是孔子却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其话语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风范。第一,主动放低姿态。明明有为师之尊不说,却说只是年长,而且是“一日”,也就是暂时的,此外没有什么优越之处。第二,不要怕人(包括自己)不理解,假定(我)理解你们,你们有什么说法。这样不仅仅是谦虚,而且是缓解他们的情绪,缩短相互之间的心理距离。第三,在说话时,在书面语词为主的语句中,用了一些口语的语气虚词(也、哉)结尾,语气显得比较亲切。这些语气虚词的运用,对于传达现场感情,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唐刘知己在《史通,浮词第二十一》中说到人发言时,往往在开头和结尾,需要一些“余音足句”,“为其始末”:
  是以伊、惟、夫,发语之始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而史之叙事亦有时类此。在这里,孔夫子的话中有了两个“也”,一个“哉”,就构成了随意漫谈的氛围。正是因为这样,才引出了子路的“率尔而对”,这个“率尔”中隐含着,子路与后来孔子点名才发言的冉有、公西华、曾皙不同,他是主动自己先发言的: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追随孔子周游列国,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还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孔子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子路好勇,闻过则喜。”还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敢于不待孔子点名就说话,固然因为他的坦率,同时也因为他和孔子的关系比较亲密。故他敢于坦言他的宏大志向。能够治理“干乘”之国。子路强调邦国的实力,以战车的多寡为准,四马为一乘,四千匹马的国家应该有中等以上的规模。有了这样的军事实力,就不怕外邦的大军压境,哪怕是国内遭逢饥荒,都无所谓。只要给他三年的时间,就能治理好,而且使老百姓强悍、懂道理、守规矩(知方)。照理说,孔子周游列国就是要实现他经国治世的大志,但是,很不得志,“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史记·孔子世家》),可他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篇》)。他把自己的学生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子路和冉有属于“政事”类(《论语·先进篇》),也就是说,孔子肯定子路在政治上是有才干的。子路坦言其大志,应该是得到首肯的,孔子自己也说过“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至少是无可厚非。但是,孔子却是否定的。《论语》用一个字表现了孔子的态度:
  夫子哂之。这个“哂”字很精彩。其词汇意义是微笑,是一种表情,是没有声音的,从表层语言上看,隐含着讥讽的微笑,是对子路的口出大言不以为然,对他锋芒毕露的不满。但是不少论者仅仅这样理解,失之肤浅。主要原因是对《论语》乃至我国古代经典文体的特殊规律缺乏钻研。《论语》虽然不是孔子自己亲自执笔,但他的再传弟子在记录他言行的时候,显然是受了他执笔的《春秋》的熏陶。孔子在《春秋》中开创了中国特有的“春秋笔法”,那就是“实录”,客观地直书言行,不加评论,把倾向留在叙述的空白中,这叫“寓褒贬”。这种史笔,不仅仅贯彻在《春秋》等的史书中,而且渗透到其他经典中,这就有了“六经皆史”的说法。
  这就提醒我们,看经典不但要看字面上已经写出来的,而且更要看其没有写出来,留在空白中的。
  空白不在字面上,只能从深层意脉去探索。
  后来曾皙问他为什么要“哂之”,他的回答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仅仅从字面上去解释,就是子路不讲“礼”“让”,只是作风问题。但是直接讲出来的,并不是全部,而是局部。更深刻的原因是在子路的治国观念与孔夫子大相径庭。首先,孔子政治理想是仁政,以道德理性统一思想,以礼乐体制规范行为,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而子路着眼的是,邦国的军事暴力,千乘的战车,对抗外敌,其次是,把老百姓训练得“知勇”,好勇斗狠。显然这个得意门生与孔子的理想政治有很大的差异。孔子哂笑的内涵只有和冉有的回答比较才能比较明确。
  冉有被孔子点名,他的回答是: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候君子。从表面看,冉有这时说得相当谦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比之子路“千乘之国”,是相当小的了。没有大国在外的压力,又没有饥荒,还要三年之久,才能让老百姓吃饱饭。至于孔夫子重视的礼乐,也就是政治道德规范,人心安定,自己不能胜任,要等待在品德上更高的君子。
  从表面上看,子路和冉有是各说各的。实际上,二者在逻辑上是有联系的。
  冉有也是被孔子列入有政治才能的一类的,此人不但有政治才干,而且有军事智慧。公元前487年,他率鲁师抵抗齐军,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周游14年的孔子。但是,他帮助季氏假借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孔子斥责其“贫冒无厌”,而且还说过“小子可鸣鼓而攻之”的狠话。
  两个人的说法好像互不相干,但是,从深层的意脉来说,是有联系的,冉有所说,恰恰是子路所忽略了的。因为子路太迷信于武力遭到孔子的哂笑,冉有就把姿态放得这样低,根本不提自己会打仗的长处,而是强调自己的礼乐方面,希望得到孔子的肯定。   对话潜在的意脉是:第一,冉有看到孔子不认可子路的大言不惭,就把自己的理想放低一点;第二,冉有看出孔子不喜欢子路强调军事暴力,就回避了自己的军事能耐;第三,冉有知道孔子重视礼乐,就拣他喜欢的说,还特地说自己在这方面不在行。总体而言,是非常含蓄地迎合孔子的胃口。但是,孔子既没有哂之,也没有许之。孔子接着点名公西华说话,可见孔子对冉有的话,并不太满意。公西华发言: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的话,好像与冉有并无直接的逻辑联系,但是,从深层分析有相当紧密的逻辑。他在几个学生之中,年纪最小,比孔子小四十二岁(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适卫时五十六岁,公西华才十四岁(《史记·孔子世家》)。小小年纪,资历最浅,没有子路、冉有那样追随孔子多年的本钱,但是,他看出了子路和冉有的弱点,恰恰是孔子非常重视的宗庙会同,说自己可以主持。他有过出使齐国的履历,这一点,孔子也是肯定的,曾经评价他:“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但是,孔子对于他的话,也没有认可的表示。这可能是孔子对他还不太有把握。就在肯定他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的同时,又作了保留:“不知其仁也”。
  所有这一切,从文章的整体意脉来说,都还只是铺垫,是为了引出孔子大力褒扬的曾皙的理想。曾皙回答: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这是文章的意脉的高潮,因而写法也就大大不同。首先,在写孔子与前面三位对话时,只有对话,没有描写。最多也就是对子路的发言加了一个“率尔”。与其算是描写不如说是叙述,因为它没有细节。这也是中国古代经史的内在规范——以记言记事为主,一般是没有抒情和描写的。西方一位汉学家对《左传》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客观大加赞赏,他举出周天子送给齐桓公一块肉的场景。《左传》只写了齐桓公四个动作——“下、拜、登、受”,他说《左传》把“无关要紧”的语言排除掉的能耐是令人惊叹的。在整部《左传》中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而副词就更少了。话说得有点绝对,但是,从一个侧面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论语》这一篇的特点。的确,在此以前的对话,除了“率尔”这个副词以外,可以说没有形容词和副词,但是,到了这里,却突然出现了两个:“鼓瑟希”的“希”,“铿尔,舍瑟而作”的“铿尔”。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前面的对话中,都只有对话,而没有动作描写。这里却突然有了三个动作细节:“鼓瑟”“舍瑟”“而作”第一,这说明这个人物比之前面的三个都更重要。第二,虽然如此重要,可是他对前者的发言,并不完全专注。不管他们如何宣示自己,他都不太在意,一味只是专注于自己的音乐。如果把这只是当作曾皙的音乐爱好,那就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乐”在孔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中的重要性,是和“礼”并列的,曾皙专注于鼓瑟,实际上是提示他沉浸于礼乐的意境之中。但他又不是对三位的发言充耳不闻,他的发言,很是慎重,文章强调他是站了起来,显示出作者认为前三位讲话究竟是站着还是坐着没有交代的必要。前面冉有和公西华,都没有对在他们前面发言加以评论,而这里却先让他声明和前面三位不同,然后在孔子的鼓励下(“各言其志”)才说了出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个回答使情景出现了转折,本来孔子已经提示了“各言其志”,讲的是志向,经世济民的理想,而曾皙说的却是逍遥自在春游。与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说的那些重大的邦国之事相比,似乎是微不足道,甚至是文不对题。然而,孔子却对之加以全盘肯定: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显然是重点中的重点,从文字上看,又出现了一个副词“喟然”和一个情绪上肯定性很强的虚词尾“也”,使得此句成为文章意味深长的结论。这可以理解为孔子仁政、礼乐、教化的理想的实现,达到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境界。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孔子晚年的一种心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述孔子晚年曾经叹息“吾道穷矣”。二者皆可,各备一说。不管怎么说,都是孔子的精神风貌的一个侧面。但是,这不该是钻研这篇经典的终点。深邃的理解,不能忘记,这样的语言,不但提供了一幅逍遥的图画,而且构成了一首乐曲,特别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把虚词“乎”字放在动词“沐”和“风”之后,而不是像前文中把语气词放在句子的结尾,更强化了一种逍遥的风貌:三五成群,老老少少,沐浴着暮春的水温,迎着扑面的春风,歌唱着,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体验着人际的和谐。这样的情境,带着很强的抒情性,构成一种诗化的情调,这样的诗意,和《季氏将伐颛臾》中锋芒毕露的雄辩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先秦散文叙述理性以回避抒情为务,连倾向性都要隐蔽的传统中,可以说是空前的审美艺术瑰宝。
其他文献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常常外出听公开课,然而一些名家或者名师空降而至,滔滔不绝,听课者往往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不免有人唏嘘:名师不过尔尔。笔者纳闷:作为名师,解读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自然不会欠缺,怎么换个班级上课就这般不堪呢?个中原因很难详说。但有一点感受特别强烈——公开课和家常课最大的不同其实在学生。老师在自己班上课,熟悉每一位学生,而在公开课这种场合,他却要在几分钟之内迅速地跟原本陌生的学生磨合
从1906年到2019年,语文教材的内部组元名称大致经历了“单元—专题—任务群”的变化。随着统编高中教材今年秋季在六省市的启用,“学习任务群”在成为语文学科流行语的同时,也给课程实施者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似乎这是一个与历史无关的全新架构,是对“单元”“专题”的舍弃。实际上,名称的变化只是反映了教材结构的更新与发展,一个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教材组元方式的形态从线性到块状再到茎状,从单
近年来,学校教科室确定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进行小课题研究的决定。于是,同课异构便应运而生。同课异构的组织形式分四步走——选定课题,进行三次备课以及初步反思阶段(包括教师初案准备、备课组集体备课、执教者完成实际的教学设计),正式登台执教,进行教学后反思。    案例描述  语文学科组针对教师反映的新课程中语文课怎么上的问题,安排了五年级《圆明园的毁灭》的研课活动。为了搞好这一专题活动,教研组里
在这个时代,诚信已成为一种资源、一种工具、一种生产力,具有真金白银般的价值,赵有康正是用诚信,不断积累着财富,不断回报着家鄉,回报着乡亲们;他也用诚信,熏陶着他的家庭和孩子,让这个平凡的家庭不断释放出暖人的光芒。  赵有康出生在会宁县郭城驿镇扎子塬村,那里山大沟深、干旱少雨,从小生活在十分困苦的环境中,他深知乡邻们生活的艰辛。  1993年,由于家境贫寒,从学校毕业后赵有康就独自到白银市打工以补贴
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评价,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太单调了,有点烦”    ——学生对文本的评价,具有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  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说话写话词汇简单,语言贫乏。要改变这一现象,平时就得处处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体验语言美。  例如,教学《清澈的湖水
有人说,“课如其人”,我觉得真是这样。贾老师的课,无论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都能体现出他的风格:简明、真实、严谨。  先说简明。估计大家都有同感,现在的语文教学,不是缺少加法,而是缺少减法。语文教学层层加码,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教。许多专家一再呼吁:要简简单单教语文,要明明白白教语文。我也感觉,这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不二选择。语文教学应该减负,应该简单。过于复杂的教学设计,过于强势的教师主导,过于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成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晏子使楚”的经过这一主要内容,紧扣晏子巧妙回击的语
传统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具有绝对权威,掌握着教学的整体节奏和活动安排;学生作为客体,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学习倦怠心理。为消除原有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有研究者强调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工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为在填鸭式教学模式下,一旦脱离教师和学校的监督管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就无法自主完成学习和探究活动。而
最近两年,我们先后走进许多学校进行视导调研,深深地感到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悄然地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又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总的感受是:走过了困惑,走出了误区,走向成熟。正因为是“走向”,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修正、改进和提高。    病症一:三维目标——裂、硬  病例:《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雷锋的画像。问:同学们,你们认
【摘 要】情绪劳动是幼儿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幼儿教师群体的特殊性及其职业的特定性,其负性情绪问题十分普遍。这些负性情绪会从教师的教育行为、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笔者基于对河北省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教师情绪劳动的调查研究,对其成因及危害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情绪劳动 负性情绪 浅层行为 深层行为  幼儿教师作为高情绪劳动者,在工作中必须经常做到用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