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天,景德镇烈日当头,我们找到袁梓桁位于景德镇三宝寺附近的工作室时,他早已在路口等候。T恤、牛仔裤搭配帆布鞋,几句招呼后袁梓桁便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让人备感亲切。“工作室可能有点简陋,你们做好心理准备。”他“警告”我们。
说实话,我的确没想到一个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陶艺设计专业的87年男生,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生活和工作,偌大的空间里,没有任何装修的痕迹,水泥的地板和墙面,周围除了陶瓷作品和工具,再无其他。“我们工作室叫‘初叁’,本来的确有三个人的,但是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现在只剩我一个人了。”这时的袁梓桁眉宇间透露出一种说不出的无奈和惋惜。
景德镇是他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地方,结束了英国的学业,袁梓桁回到老家待了一个月后便匆匆打包,独自一人踏上了去景德镇的火车。 做“景漂”的这些日子,袁梓桁努力把在英国学习的知识付诸实践,希望能探索一条与设计有关的陶瓷之路。
圣马丁的陶艺设计专业教会袁梓桁注重研究的过程,待调研、草图等各方面水到渠成之后才真正开始做设计。他的作品以咖啡杯为主,干净的釉色中透出一股浓浓的现代气息,微妙的细节隐藏在杯体的各个部位。比如,这只咖啡杯(图03),在做之前,袁梓桁对咖啡文化做了详细的调查。由于咖啡豆起源于埃塞俄比亚,于是他将杯子做成了当地土著人居住地的草屋形状;并将埃塞俄比亚大羚羊的角加在了托盘上,能够在使用托盘时拿得更稳;而杯子与托盘必须同时使用的强制性设计则是为了强调托盘作为杯子、勺子、糖等物品的载体所具有的不能舍弃的重要性。他希望咖啡杯能够隐藏着更多关于咖啡的故事或知识。他追求功能的严谨和创意的逻辑,让咖啡杯充满了设计的力量。
采访结束的时候,袁梓桁兴奋地向我们展示他最新开发的泥板成形陶瓷杯的制作过程,原本手舞足蹈的他来到泥巴面前便是另一副严肃认真的模样。他先用机器将泥压成泥片之后,再手工压平确保作品成型后的手作之感,然后他拿来各种肌理的布料在泥片上压制出条纹、波浪等不同的纹路,使陶瓷表面呈现出不同的质感。“这种类型的作品最大的难度在于直角的接口压力在一条直线上,若泥片厚度不均匀便容易张裂,所以对泥片厚薄和重量的要求极为严谨,这也大大增加了制作的难度,烧成以及上釉的失败率都很高。”虽说困难,但丝毫没有削减袁梓桁的热情,曾经有位香港陶艺家的一句话一直影响着他——“质量本身就是设计”,纵使失败,袁梓桁也要做得精益求精。
袁梓桁注重设计的理念和过程,“我坚持设计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同时不断尝试新的工艺,变化自己处理的方式,从而得到进步”。短短的几年时间,袁梓桁已经渐渐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陶瓷语言。也许,设计与陶瓷,本该如此和谐。
说实话,我的确没想到一个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陶艺设计专业的87年男生,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生活和工作,偌大的空间里,没有任何装修的痕迹,水泥的地板和墙面,周围除了陶瓷作品和工具,再无其他。“我们工作室叫‘初叁’,本来的确有三个人的,但是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现在只剩我一个人了。”这时的袁梓桁眉宇间透露出一种说不出的无奈和惋惜。
景德镇是他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地方,结束了英国的学业,袁梓桁回到老家待了一个月后便匆匆打包,独自一人踏上了去景德镇的火车。 做“景漂”的这些日子,袁梓桁努力把在英国学习的知识付诸实践,希望能探索一条与设计有关的陶瓷之路。
圣马丁的陶艺设计专业教会袁梓桁注重研究的过程,待调研、草图等各方面水到渠成之后才真正开始做设计。他的作品以咖啡杯为主,干净的釉色中透出一股浓浓的现代气息,微妙的细节隐藏在杯体的各个部位。比如,这只咖啡杯(图03),在做之前,袁梓桁对咖啡文化做了详细的调查。由于咖啡豆起源于埃塞俄比亚,于是他将杯子做成了当地土著人居住地的草屋形状;并将埃塞俄比亚大羚羊的角加在了托盘上,能够在使用托盘时拿得更稳;而杯子与托盘必须同时使用的强制性设计则是为了强调托盘作为杯子、勺子、糖等物品的载体所具有的不能舍弃的重要性。他希望咖啡杯能够隐藏着更多关于咖啡的故事或知识。他追求功能的严谨和创意的逻辑,让咖啡杯充满了设计的力量。
采访结束的时候,袁梓桁兴奋地向我们展示他最新开发的泥板成形陶瓷杯的制作过程,原本手舞足蹈的他来到泥巴面前便是另一副严肃认真的模样。他先用机器将泥压成泥片之后,再手工压平确保作品成型后的手作之感,然后他拿来各种肌理的布料在泥片上压制出条纹、波浪等不同的纹路,使陶瓷表面呈现出不同的质感。“这种类型的作品最大的难度在于直角的接口压力在一条直线上,若泥片厚度不均匀便容易张裂,所以对泥片厚薄和重量的要求极为严谨,这也大大增加了制作的难度,烧成以及上釉的失败率都很高。”虽说困难,但丝毫没有削减袁梓桁的热情,曾经有位香港陶艺家的一句话一直影响着他——“质量本身就是设计”,纵使失败,袁梓桁也要做得精益求精。
袁梓桁注重设计的理念和过程,“我坚持设计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同时不断尝试新的工艺,变化自己处理的方式,从而得到进步”。短短的几年时间,袁梓桁已经渐渐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陶瓷语言。也许,设计与陶瓷,本该如此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