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陶瓷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84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天,景德镇烈日当头,我们找到袁梓桁位于景德镇三宝寺附近的工作室时,他早已在路口等候。T恤、牛仔裤搭配帆布鞋,几句招呼后袁梓桁便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让人备感亲切。“工作室可能有点简陋,你们做好心理准备。”他“警告”我们。


  说实话,我的确没想到一个毕业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陶艺设计专业的87年男生,会选择这样一个地方生活和工作,偌大的空间里,没有任何装修的痕迹,水泥的地板和墙面,周围除了陶瓷作品和工具,再无其他。“我们工作室叫‘初叁’,本来的确有三个人的,但是由于种种现实的原因,现在只剩我一个人了。”这时的袁梓桁眉宇间透露出一种说不出的无奈和惋惜。
  景德镇是他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的地方,结束了英国的学业,袁梓桁回到老家待了一个月后便匆匆打包,独自一人踏上了去景德镇的火车。 做“景漂”的这些日子,袁梓桁努力把在英国学习的知识付诸实践,希望能探索一条与设计有关的陶瓷之路。


  圣马丁的陶艺设计专业教会袁梓桁注重研究的过程,待调研、草图等各方面水到渠成之后才真正开始做设计。他的作品以咖啡杯为主,干净的釉色中透出一股浓浓的现代气息,微妙的细节隐藏在杯体的各个部位。比如,这只咖啡杯(图03),在做之前,袁梓桁对咖啡文化做了详细的调查。由于咖啡豆起源于埃塞俄比亚,于是他将杯子做成了当地土著人居住地的草屋形状;并将埃塞俄比亚大羚羊的角加在了托盘上,能够在使用托盘时拿得更稳;而杯子与托盘必须同时使用的强制性设计则是为了强调托盘作为杯子、勺子、糖等物品的载体所具有的不能舍弃的重要性。他希望咖啡杯能够隐藏着更多关于咖啡的故事或知识。他追求功能的严谨和创意的逻辑,让咖啡杯充满了设计的力量。


  采访结束的时候,袁梓桁兴奋地向我们展示他最新开发的泥板成形陶瓷杯的制作过程,原本手舞足蹈的他来到泥巴面前便是另一副严肃认真的模样。他先用机器将泥压成泥片之后,再手工压平确保作品成型后的手作之感,然后他拿来各种肌理的布料在泥片上压制出条纹、波浪等不同的纹路,使陶瓷表面呈现出不同的质感。“这种类型的作品最大的难度在于直角的接口压力在一条直线上,若泥片厚度不均匀便容易张裂,所以对泥片厚薄和重量的要求极为严谨,这也大大增加了制作的难度,烧成以及上釉的失败率都很高。”虽说困难,但丝毫没有削减袁梓桁的热情,曾经有位香港陶艺家的一句话一直影响着他——“质量本身就是设计”,纵使失败,袁梓桁也要做得精益求精。


  袁梓桁注重设计的理念和过程,“我坚持设计在作品中的重要性,同时不断尝试新的工艺,变化自己处理的方式,从而得到进步”。短短的几年时间,袁梓桁已经渐渐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陶瓷语言。也许,设计与陶瓷,本该如此和谐。
其他文献
当清廷的端庄与英式的优雅相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毕业于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纺织品专业的洪雪芬,在她的“East Meets West”系列作品中,以中国清宫服饰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服装风格相结合,一方面希望借此回顾彼时朝代曾经辉煌的服饰文化,也希望能用这股兼具中式含蓄内敛及欧式浪漫华丽的柔美风格,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艺术没有国界,但艺术家有其独特的民族印记,洪雪芬说:“设计
期刊
“不惑”是设计师汪浩与合伙人裘航共同创立的陶瓷品牌。在没见到汪浩之前,我以为这一定是一个四十多岁的洗尽铅华的沧桑男人,可是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汪浩一身休闲装扮,风度翩翩,身上带有一种明朗皓洁的儒雅气质,他说四十不惑多令人伤悲,三十也可以不惑。  对于“不惑”,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汪浩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的总结。他信奉智者不惑,无意强调自己的人生正处在怎样的阶段,相信只有学习钻研,才不会迷惑。大学时期,汪浩
期刊
“铁打出”的工作室隐藏在杭州转塘镇的山腰上,两层楼高的仓库里有些昏暗。房间四处分布着打铁的工具,发出冷冷的光。而这些许寒气又迅速被锻炉里涌出的股股热浪驱散, 李共标正在为一套茶托进行煅烧氧化的处理。  李共标与我想象的铁匠大相径庭。说到打铁,我直觉地想到电影中挥锤锻剑的英勇侠客。与之相比,李共标瘦小很多,穿着一件普通的针织外衣,系着围裙,反戴棒球帽,几句招呼寒暄已显木讷内敛的性格。  在李共标关于
期刊
采访的当天,恰巧是蓝天的生日,他用他亲手制作的盘子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生日蛋糕。你很难想象像蓝天这样一个看起来洒脱随性的“80后”小伙做出来的陶瓷竟然会如此传统又精致。他感慨地说:“真的是一眨眼的工夫,我做陶瓷都有将近十年了啊!”  在蓝天的眼中,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环节都有相应的陶瓷器物相配,吃饭用碗、喝茶用杯,如果离开了“用”,手工的行为便脱离了造物的本质。在他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出他对实用性的思考,生
期刊
这是一个夫妻作坊,张志权与苑小蕾共同创办了“蝉一手工陶坊”,他们要为忙碌于都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一种古雅的文化氛围。  走进小两口位于陶瓷街的小店中,琳琅满目,大大小小的陶瓷产品摆放整齐,他们的陶艺器皿主要以青瓷和白瓷为主,种类包括花瓶、茶具、食器等生活化的产品,结合景德镇特有的影青釉及哑光白釉,釉面温润如玉,光滑细腻。运用彩绘手法,图案大多以山水花鸟为主,或简单的块面,充满童趣。我想,这些图案也许就
期刊
结识罗骁,是因为一只茶叶罐。  冬天的时候,开陶瓷店的朋友从仓库中理出了一个我从未见过的茶仓。罐子腹圆缩口,器型丰满而不显笨拙。盖子如一片莲叶,稳妥而又轻盈,让饱满的器型顿生动态。但让我一见钟情的,还是表面丰富的釉色与质感。亚光的黑底上洒落着无数大大小小炸裂的气泡,透出表层之下蓝绿变幻的水色,而积釉较厚的部分则如同海底岩礁,质如石砾。我急切地问朋友这只新罐子怎么卖,她得意地笑着说:“这是我的海底两
期刊
刘其弈和陈知音的工作室位于景德镇的城市边缘,这也是他们生活的家。两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与柴窑为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顺着一条乡村的土路走到尽头,我们找到了他们的家,门口有一座其弈自己搭建的柴窑,旁边堆满了柴烧所用的木料。在这个宁静的乡间,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纯粹。屋子直通户外,客厅面朝一片稻田,满目的翠色和草木香扑面而来,让人不自觉地安静下来。屋子里到处充满着朴拙的柴烧陶器,而我看到更多的是自
期刊
2014例外夏装发布会  “原点·2014例外”夏装发布会在三亚举行,以向、淡、栖、返四个篇章返回山水之本、自然之脉,将自然的肌理、生活的形态融入服装设计,将对自然与生活的思考注入创作。于山石水色、于自然与生活之间,返璞归真,这是对艺术的感受,是对生活与创作本质的体悟。舒展自由的衣裙,与欲曙的天色、旋转的风车,构成了一幅意蕴悠远的画面。  雅诗兰黛上海首家专门店摩登绽放  2014年新年伊始,雅诗
期刊
总有些人漂洋过海,来到景德镇这个古老的小城追寻自己对陶瓷的艺术梦想。金秀泫来自韩国首尔,2011年,她来到梦寐以求的景德镇,学习陶瓷;仲恒,一个东北男孩,之前从未接触过陶瓷,2007年远离家乡,开始在景德镇接受系统的陶瓷学习,脚踏实地地走过每一步。两个“景漂”在学习中相爱了。于是他们决定将生活的感悟融入到创作中去,专注地沉浸在属于自己的陶瓷世界里。  他们的创作源于金秀泫爱喝咖啡的习惯。金秀泫和仲
期刊
我第一次到访Brick&Wood之前就曾经和这间房子有过一次邂逅,在它还在装修的时候,我曾为这幢房子里有棵大树的神奇所在,还和同行的闺密调侃。这不就是一个“困”字吗?树木被束缚在房子里,不见日光,看起来那么没有精神。当我再次来到这间房子的时候,却看见这棵大树已经挣脱了束缚伸展向蓝天,枝叶繁茂郁郁葱葱。  升哥是这家餐厅的主人,他解放了这棵树,也因为这家餐厅解放自己。升哥18岁的时候就去了大洋彼岸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