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从词典结构视角,對《汉、英学习词典對比研究》进行评介。首先對论著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指出该书的特色:本土意识与世界眼光的结合、理论驱动型的研究方法、层次性的比较分析以及對词典编纂实践的启发性。
关键词 词典结构 学习词典 對比词典学
学习词典,也称为积极型词典、编码型词典、功能型词典,是为满足用词需要,也是“为满足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的实际教学需要而特别编纂的参考书”(Hartmann 2000)。学习词典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世界范围内第二语言教学不断升温,学习词典成为语言教学,尤其是外(二)语教学过程中的有力工具。目前,除英语之外,面向非母语使用者的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汉语等学习词典也相继出现。多语种学习词典的涌现,为比较词典学的兴起提供了基本条件。于屏方与杜家利博士的新著《汉、英学习词典對比研究》(2010,以下简称《词典對比》),以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外向型单语教学词典为研究對象,首次从词典结构分析的视角出发,系统而深入地對汉、英主流学习词典进行结构性對比分析。
一、内容介绍
全书除绪论外共八章,按照论述主题进行划分,可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包括绪论和第一章,是對全书的框架式说明。本部分评述了汉、英学习词典對比研究的基本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全书的研究理据,明确了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介绍了课题研究的具体章节分工。
第二板块是全书论述的重点,包括第二章到第六章,着重對学习词典语篇的四大主干结构进行比照式剖析。该部分综合了目前理论词典学家對词典结构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词典结构的维度對汉、英学习词典进行词典本体對比研究。具体分工如下:
第二章對汉、英学习词典的宏观结构进行對比,涉及收词立目、收词量、立目单位的分级标识、义项切分粒度等问题,全方位、多层次地分析汉、英学习词典在宏观结构各个层面的差异,對汉、英外向型学习词典宏观结构的整体编纂范式进行平行比照。
第三章和第四章深入到词条内部,對汉、英学习词典的微观结构进行對比。词典微观结构是“词典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词典的主体”(黄建华2001)。作者采用了德国著名词典学家威甘德(1990)的观点,按照布拉格学派對主位和述位的区分,把词典的微观结构切分为两个部分:左项的形式述题和右项的语义述题。第三章中,作者對汉、英学习词典的形式述题方面进行對比分析,主要包括词目词的读音标注對比、词类标注信息對比以及句法信息對比。第四章则對词目词的语义述题部分展开论述,包括汉、英学习词典的释义精度、可理解度与释义区分度對比、例证配置對比、语义韵律對比以及用法信息對比等等。第三、四两章相互补充、前后呼应,描写了汉、英学习词典中词条结构的整体信息密度,并比较、分析了二者所蕴涵的信息密度的不同及其成因。
第五章對汉、英学习词典的中观结构进行對比分析。中观结构的研究,近来吸引了国内词典学界一些学者的注意。《词典對比》从理论上廓清了中观结构与传统意义上“参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指出,“中观结构是将词典中的信息片断连接成一个相對完整的信息网络的显性或隐性的参见系统”(于屏方2010)。作者从词典内参见、词典外参见以及参见的层次性等整体观方面,對汉、英学习词典在语言单位体系性的词典重构和体现方面进行比照。
第六章分析了汉、英学习词典的检索结构。工具书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实现其可检索性。在现代词典编纂中,检索路径的设置普遍从单检索结构发展到多检索结构。作者對检索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對汉、英学习词典的模糊型及精确型外部索引及内部意义索引进行比照分析,探讨了汉、英学习词典检索结构中的冗余及缺位现象。
全书的第三板块即第七章,关注的是信息时代的词典在类型上的变化以及由信息手段引起的辞书载体的改变。作者對汉、英学习词典家族的体系性进行對比,关注两种语言中的学习词典自身所呈现出的系列性和层次性特点。除常规的纸质词典外,作者着力對汉、英无纸化学习词典的编纂情况进行對比分析,主要涉及电子词典、光盘词典以及网络词典。在本章的最后,讨论了在现代词典编纂技术条件下词典编纂中的信息综合化和集成化问题,即词典类型间的渗透乃至融合。
全书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了汉、英学习词典编纂的四个主要差异,即:信息性程度不同、现代化程度不同、继承与创新比重不同以及用户意识在词典编纂中的权重不同。
二、研究特点
1、本土意识与世界眼光的结合
在教育部语信司?鲁东大学共建汉语辞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的讲话中,李宇明司长高屋建瓴地指出:汉语辞书研究建设需要同时具有本土意识和世界眼光。“本土意识,就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国家利益是基本出发点……另一方面,中国正走人世界,因此干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国际眼光,要了解世界上是怎样做的,有没有比我们做得好的,我们能不能拿来用一用。中国要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虚心向世界学习。”(李宇明2008:3)《词典對比》正是这样一部力图将本土意识与世界眼光相结合的著作。它着眼于汉、英学习词典的编纂现状,考察二者在各个结构层面上的异同,分析其“所以然”的原因。作者认为:汉、英学习词典對同一类型问题处理上表现出的差异,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语言系统不同所导致的语言自身特性在词典中相应的镜像反映。比如英语词典對立目单位的句法信息简洁而实用的显性标注,与英语作为屈折语的特点有关。而作为孤立语的汉语很难在词典中予以全盘复制。二是词典编纂理念、策略、方法或技术手段等方面的不同引起词典中的不同语言信息表述方式。《词典對比》将论述重点放在第二个方面,通过探析汉、英学习词典编纂中的通用性、可效仿性的词典编纂范式,讨论如何對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优化提供對比分析实例及相应的词典学理论支持。可以说,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实现“文化本土化”是《词典對比》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2、理论驱动型的研究方法
词典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到目前为止,词典研究在国内还不能算是一门显学,表现之一是:关于词典编纂活动究竟是一项经验型的“技巧”,还是理论驱动型的“学科”的讨论从没停止过。在辞书對比方面,“有关辞书的比较仅偶尔有些零星的研究,但较少从较高的理论层次上對辞书的比较研究作系统阐述”(李景成1991:1)。
作为国内第一部對汉、英学习词典进行系统對比研究的专著,《词典對比》表现出明显的理论驱动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词典类型学的观点
“苏联著名的词典学家谢尔巴在《词典学一般理论初探》中,通过對‘理论上的對立面’的分析,做出了词典类型学的重要区分”(于屏方2010:23),奠定了词典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词典對比》的作者充分注意到,在现代编纂环境下,出现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情 况:一方面,随着词典学学科的深入发展,词典类型精细化是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各类型词典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非常清楚,有时会产生交叉乃至重合。《词典對比》通过大量例证,论述了浸濡在古老的语文词典编纂传统中的学习词典,一方面需要秉承通用型语文词典编纂范式中的一些经典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更需要明确自身的类型学地位,在探索中形成符合目标用户查询特点的区别特征,强调外向型学习词典在类型学上应具备的独立地位。
第二,词典结构多元化的观点
词典的结构划分一直是理论词典学界关心的问题。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发展以及對词典结构研究的深入,在宏观和微观二分结构观的基础之上,Hartmann(2000)提出了词典结构的六分观,即词典的语篇结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中观结构、检索结构和分布结构。《词典對比》采用词典结构多元化的观点,對汉、英学习词典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检索结构分别进行對比分析,對词典语篇的分析更为系统、全面,不仅涵盖词典的内在成分,也将影响词典效度的外在因素纳入研究视野之内,研究的整体性得到进一步夯实。
3、系统的、分层次的比较分析
“比较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张会森2004:1)同理,通过比较法,不同语言中同类型词典的共性和特性也更容易显现。因此,全面、系统的比较法是贯穿《词典對比》的基本方法。《词典對比》中比较法的使用有如下特点:
第一,比较對象的涵盖面广
随着学习词典编纂实践的日益繁荣,学习词典對比研究也逐步展开。但是由于英语学习词典在全球范围内所具有的“谁与争锋”的领军地位,国内外关于学习词典的對比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的“四大名典”(The Big Four)——《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辞典》《柯林斯合作英语词典》以及《剑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方面。在多尔扎尔、麦克里里(1999)编写的学习词典注释文献中,有179篇(部)是关于英语四大名典之间的比较研究的。国内的词典對比研究同样主要集中在對主流英语单语学习词典的對比分析上,涉及其他语种的学习词典的研究较为少见。《词典對比》大大拓宽了研究领域,从语内和语际對比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关注英语学习词典的语内差异,另一方面對汉语学习词典的语内差异也给予同等重视,最后在语内横向對比的基础上进行语际间词典對比。
第二,比较的层次性特点
《词典對比》中比较的层次性同样表现在對词典语篇诸结构的分析上。作者在词典结构分类的基础上,對各结构内部进行细化。以微观结构为例。首先从词典语篇的视角,将其分为形式述题和语义述题两个部分,然后将形式述题与语义述题进行再分类——形式述题分为语音信息、词类信息和句法信息;语义述题部分分为释义、例证和语法信息说明。以语义述题部分的释义为例。释义部分的對比分析又包括四个方面:释义用词、释义的系统性、释义的层次性以及释义的精细度。而释义的层次性方面,还可再切分出语素义、词义和构式义。类似的层级分析方法贯穿了《词典對比》,使整个研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4、對词典编纂实践的启发性
词典学包括两个重要分支:实践性的词典编纂和理论性的词典研究,二者之间呈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词典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對词典编纂方法和范式的研究来提高词典的编纂质量。《词典對比》通过大量例子對汉、英学习词典的各个结构及其次结构进行對比,分析其中的得与失,在此基础上论证“他山之石”的哪一部分可以“攻玉”,對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可操作性。
三、余论
词典的语际對比研究可以为我国的词典编纂实践及元词典学研究提供国际化视野,是一个需要大力拓宽的领域。由于“在词典编纂领域,尤其是外向型学习词典编纂领域,英国词典学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Landau 2001),因此《词典對比》以英语学习词典为基本参照系,为国内读者提供了关于汉、英学习词典的综合對比描写。同时,其他一些国家在词典编纂实践和(或)元词典学研究方面同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豪斯曼(1985)指出,在词典编纂文化方面,在欧洲大陆处于领先地位的,除了英国之外,还有法国和德国。除此之外,把理论问题研究与词典编纂相结合是俄国语言学的一个根本传统(郑述谱2010),俄国的词汇学与词典研究曾取得了令欧美学者惊叹不已的成就(张志毅200t)。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世界辞书出版大国,在内容开发、技术制作等方面同样取得了很多成绩(潘钧2008)。《词典對比》的出版为国内比较词典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期待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一个涵盖更多语种学习词典的、关于世界学习词典编纂场景的全景式描写,从而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背景下审视、考察、优化我国学习词典的编纂实践与理论发展。
(责任编辑 王慧敏)
关键词 词典结构 学习词典 對比词典学
学习词典,也称为积极型词典、编码型词典、功能型词典,是为满足用词需要,也是“为满足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的实际教学需要而特别编纂的参考书”(Hartmann 2000)。学习词典发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入,世界范围内第二语言教学不断升温,学习词典成为语言教学,尤其是外(二)语教学过程中的有力工具。目前,除英语之外,面向非母语使用者的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汉语等学习词典也相继出现。多语种学习词典的涌现,为比较词典学的兴起提供了基本条件。于屏方与杜家利博士的新著《汉、英学习词典對比研究》(2010,以下简称《词典對比》),以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外向型单语教学词典为研究對象,首次从词典结构分析的视角出发,系统而深入地對汉、英主流学习词典进行结构性對比分析。
一、内容介绍
全书除绪论外共八章,按照论述主题进行划分,可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板块包括绪论和第一章,是對全书的框架式说明。本部分评述了汉、英学习词典對比研究的基本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全书的研究理据,明确了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介绍了课题研究的具体章节分工。
第二板块是全书论述的重点,包括第二章到第六章,着重對学习词典语篇的四大主干结构进行比照式剖析。该部分综合了目前理论词典学家對词典结构研究的最新成果,从词典结构的维度對汉、英学习词典进行词典本体對比研究。具体分工如下:
第二章對汉、英学习词典的宏观结构进行對比,涉及收词立目、收词量、立目单位的分级标识、义项切分粒度等问题,全方位、多层次地分析汉、英学习词典在宏观结构各个层面的差异,對汉、英外向型学习词典宏观结构的整体编纂范式进行平行比照。
第三章和第四章深入到词条内部,對汉、英学习词典的微观结构进行對比。词典微观结构是“词典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是词典的主体”(黄建华2001)。作者采用了德国著名词典学家威甘德(1990)的观点,按照布拉格学派對主位和述位的区分,把词典的微观结构切分为两个部分:左项的形式述题和右项的语义述题。第三章中,作者對汉、英学习词典的形式述题方面进行對比分析,主要包括词目词的读音标注對比、词类标注信息對比以及句法信息對比。第四章则對词目词的语义述题部分展开论述,包括汉、英学习词典的释义精度、可理解度与释义区分度對比、例证配置對比、语义韵律對比以及用法信息對比等等。第三、四两章相互补充、前后呼应,描写了汉、英学习词典中词条结构的整体信息密度,并比较、分析了二者所蕴涵的信息密度的不同及其成因。
第五章對汉、英学习词典的中观结构进行對比分析。中观结构的研究,近来吸引了国内词典学界一些学者的注意。《词典對比》从理论上廓清了中观结构与传统意义上“参见”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此基础上指出,“中观结构是将词典中的信息片断连接成一个相對完整的信息网络的显性或隐性的参见系统”(于屏方2010)。作者从词典内参见、词典外参见以及参见的层次性等整体观方面,對汉、英学习词典在语言单位体系性的词典重构和体现方面进行比照。
第六章分析了汉、英学习词典的检索结构。工具书的一个基本要素是实现其可检索性。在现代词典编纂中,检索路径的设置普遍从单检索结构发展到多检索结构。作者對检索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對汉、英学习词典的模糊型及精确型外部索引及内部意义索引进行比照分析,探讨了汉、英学习词典检索结构中的冗余及缺位现象。
全书的第三板块即第七章,关注的是信息时代的词典在类型上的变化以及由信息手段引起的辞书载体的改变。作者對汉、英学习词典家族的体系性进行對比,关注两种语言中的学习词典自身所呈现出的系列性和层次性特点。除常规的纸质词典外,作者着力對汉、英无纸化学习词典的编纂情况进行對比分析,主要涉及电子词典、光盘词典以及网络词典。在本章的最后,讨论了在现代词典编纂技术条件下词典编纂中的信息综合化和集成化问题,即词典类型间的渗透乃至融合。
全书最后的结语部分,总结了汉、英学习词典编纂的四个主要差异,即:信息性程度不同、现代化程度不同、继承与创新比重不同以及用户意识在词典编纂中的权重不同。
二、研究特点
1、本土意识与世界眼光的结合
在教育部语信司?鲁东大学共建汉语辞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的讲话中,李宇明司长高屋建瓴地指出:汉语辞书研究建设需要同时具有本土意识和世界眼光。“本土意识,就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国家利益是基本出发点……另一方面,中国正走人世界,因此干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国际眼光,要了解世界上是怎样做的,有没有比我们做得好的,我们能不能拿来用一用。中国要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虚心向世界学习。”(李宇明2008:3)《词典對比》正是这样一部力图将本土意识与世界眼光相结合的著作。它着眼于汉、英学习词典的编纂现状,考察二者在各个结构层面上的异同,分析其“所以然”的原因。作者认为:汉、英学习词典對同一类型问题处理上表现出的差异,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语言系统不同所导致的语言自身特性在词典中相应的镜像反映。比如英语词典對立目单位的句法信息简洁而实用的显性标注,与英语作为屈折语的特点有关。而作为孤立语的汉语很难在词典中予以全盘复制。二是词典编纂理念、策略、方法或技术手段等方面的不同引起词典中的不同语言信息表述方式。《词典對比》将论述重点放在第二个方面,通过探析汉、英学习词典编纂中的通用性、可效仿性的词典编纂范式,讨论如何對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优化提供對比分析实例及相应的词典学理论支持。可以说,在“文化全球化”视野下实现“文化本土化”是《词典對比》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2、理论驱动型的研究方法
词典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到目前为止,词典研究在国内还不能算是一门显学,表现之一是:关于词典编纂活动究竟是一项经验型的“技巧”,还是理论驱动型的“学科”的讨论从没停止过。在辞书對比方面,“有关辞书的比较仅偶尔有些零星的研究,但较少从较高的理论层次上對辞书的比较研究作系统阐述”(李景成1991:1)。
作为国内第一部對汉、英学习词典进行系统對比研究的专著,《词典對比》表现出明显的理论驱动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词典类型学的观点
“苏联著名的词典学家谢尔巴在《词典学一般理论初探》中,通过對‘理论上的對立面’的分析,做出了词典类型学的重要区分”(于屏方2010:23),奠定了词典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词典對比》的作者充分注意到,在现代编纂环境下,出现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情 况:一方面,随着词典学学科的深入发展,词典类型精细化是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各类型词典之间的界限并不总是非常清楚,有时会产生交叉乃至重合。《词典對比》通过大量例证,论述了浸濡在古老的语文词典编纂传统中的学习词典,一方面需要秉承通用型语文词典编纂范式中的一些经典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更需要明确自身的类型学地位,在探索中形成符合目标用户查询特点的区别特征,强调外向型学习词典在类型学上应具备的独立地位。
第二,词典结构多元化的观点
词典的结构划分一直是理论词典学界关心的问题。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发展以及對词典结构研究的深入,在宏观和微观二分结构观的基础之上,Hartmann(2000)提出了词典结构的六分观,即词典的语篇结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中观结构、检索结构和分布结构。《词典對比》采用词典结构多元化的观点,對汉、英学习词典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中观结构和检索结构分别进行對比分析,對词典语篇的分析更为系统、全面,不仅涵盖词典的内在成分,也将影响词典效度的外在因素纳入研究视野之内,研究的整体性得到进一步夯实。
3、系统的、分层次的比较分析
“比较的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张会森2004:1)同理,通过比较法,不同语言中同类型词典的共性和特性也更容易显现。因此,全面、系统的比较法是贯穿《词典對比》的基本方法。《词典對比》中比较法的使用有如下特点:
第一,比较對象的涵盖面广
随着学习词典编纂实践的日益繁荣,学习词典對比研究也逐步展开。但是由于英语学习词典在全球范围内所具有的“谁与争锋”的领军地位,国内外关于学习词典的對比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的“四大名典”(The Big Four)——《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朗文当代英语辞典》《柯林斯合作英语词典》以及《剑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方面。在多尔扎尔、麦克里里(1999)编写的学习词典注释文献中,有179篇(部)是关于英语四大名典之间的比较研究的。国内的词典對比研究同样主要集中在對主流英语单语学习词典的對比分析上,涉及其他语种的学习词典的研究较为少见。《词典對比》大大拓宽了研究领域,从语内和语际對比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关注英语学习词典的语内差异,另一方面對汉语学习词典的语内差异也给予同等重视,最后在语内横向對比的基础上进行语际间词典對比。
第二,比较的层次性特点
《词典對比》中比较的层次性同样表现在對词典语篇诸结构的分析上。作者在词典结构分类的基础上,對各结构内部进行细化。以微观结构为例。首先从词典语篇的视角,将其分为形式述题和语义述题两个部分,然后将形式述题与语义述题进行再分类——形式述题分为语音信息、词类信息和句法信息;语义述题部分分为释义、例证和语法信息说明。以语义述题部分的释义为例。释义部分的對比分析又包括四个方面:释义用词、释义的系统性、释义的层次性以及释义的精细度。而释义的层次性方面,还可再切分出语素义、词义和构式义。类似的层级分析方法贯穿了《词典對比》,使整个研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4、對词典编纂实践的启发性
词典学包括两个重要分支:实践性的词典编纂和理论性的词典研究,二者之间呈一种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词典学理论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對词典编纂方法和范式的研究来提高词典的编纂质量。《词典對比》通过大量例子對汉、英学习词典的各个结构及其次结构进行對比,分析其中的得与失,在此基础上论证“他山之石”的哪一部分可以“攻玉”,對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可操作性。
三、余论
词典的语际對比研究可以为我国的词典编纂实践及元词典学研究提供国际化视野,是一个需要大力拓宽的领域。由于“在词典编纂领域,尤其是外向型学习词典编纂领域,英国词典学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Landau 2001),因此《词典對比》以英语学习词典为基本参照系,为国内读者提供了关于汉、英学习词典的综合對比描写。同时,其他一些国家在词典编纂实践和(或)元词典学研究方面同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豪斯曼(1985)指出,在词典编纂文化方面,在欧洲大陆处于领先地位的,除了英国之外,还有法国和德国。除此之外,把理论问题研究与词典编纂相结合是俄国语言学的一个根本传统(郑述谱2010),俄国的词汇学与词典研究曾取得了令欧美学者惊叹不已的成就(张志毅200t)。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世界辞书出版大国,在内容开发、技术制作等方面同样取得了很多成绩(潘钧2008)。《词典對比》的出版为国内比较词典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期待在此基础上能够形成一个涵盖更多语种学习词典的、关于世界学习词典编纂场景的全景式描写,从而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背景下审视、考察、优化我国学习词典的编纂实践与理论发展。
(责任编辑 王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