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学案课堂 教师的主导阵地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qxq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我县的中山中学作为试点,首次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案课堂。我们在一天的时间里感受了中山中学的一节自主学习课和两节展示课,并进行了交流、探讨,感触颇深。最大的感触是学生的主动、生动、灵动,没有睡觉的学生,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其自主学习意识与主体意识强。这样的高效课堂从长远看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课堂是舞台,课堂的主角换成了学生,那么作为教师应当如何来“导”课呢?在学案课堂中,教师既是编剧,要编写出合适的学案;也是导演,要随时关注课堂发展状况,进行点拨指导和规律总结。具体来说,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前:精心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展示和复习反馈的线路图,导学案制作水平的高低是学生展示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能否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所在。它既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程智慧,也是用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导学案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问题逻辑、学习反思、随堂演练等环节。中山中学盛爱琴老师编制的《1787年宪法》的导学案包括了以下内容。
  1.课标要求;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2.重点难点。重点: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联邦制的权力结构。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3.基本概念:邦联制、联邦制和民主共和制。
  4.知识结构(略)。
  5.课堂探究(以《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为重点,层层设计问题,展开探究,并根据内容展开评价,略)。
  6.活学活用(结合现实热点问题,以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为例子设计问题:奥巴马以332票的结果赢得连任,其对手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赢得206票。根据今天所学知识,请你分析美国这538张选票是根据什么规则进行合理分配的,并结合同时期中共十八大中国将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热点问题比较中美政治制度的差异。这就是把历史与现实进行有机地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历史感悟(请你谈谈从《1787年宪法》中感受到的政治智慧。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你认为我们能否借鉴美国经验?这就使学生对历史分析的能力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8.演练(略)。
  从这份导学案的编写质量可以看出盛老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大的工夫:一是吃透教材,注意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系统把握教材内容,精心处理重难点;二是吃透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由易到难的问题,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我们要发挥学科备课组的集体优势,下达任务,独自编写、集体讨论修改、共同分享。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时候一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明确一节课的主题和核心目标,注重知识的源头、过程、联系、结合,做好辐射与延伸,引发学生浮想联翩,上接下连,构建网络体系。二要围绕目标紧扣重点层层设计,形成问题链,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问题链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创设问题情境,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一连串问题,把疑问和学习目标像锁链一样紧紧联系在一起。比如可以《1787年宪法》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依据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权力”为例设计了如下问题:美国为什么会实行三权分立?三权分立的理论源头是什么?美国联邦政府是如何分权的?三权之间又是如何相互制衡的?三权分立与制衡有什么好处?有没有局限性?
  二、课中:组织交流,精要点拨
  在展示课上,主要由学生分组交流汇报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便是一个组织者,首先要引发学生探讨的兴趣和注意力。像盛老师这节课就以知识竞猜的形式导入:美国的国旗是什么?有什么含义?美国的全称是什么?美国独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美国的第一任总统是谁?美国的总统选举来自哪部宪法?这部宪法为什么能从200多年前一直沿用至今?然后进入新课学习的环节“充满政治智慧的《1787年宪法》”。其次,教师要在自主学习课的最后10分钟把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分给各个小组细化讨论、展示学习成果,并注意组织指导学生所要交流展示的内容和形式。展示形式可以是阅读、板书、表演小品等。展示内容不一定是预习提纲中的所有问题,可以是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学习小组在共同探讨中产成的有争议的问题,以及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问题。再次,教师关注学生参与教学的人数、次数,鼓励人人参与。教师的语言以启发、诱导、激励为主,多使用类似“把你的观点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语言。对全员参与的小组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加分。最后,要随时关注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和灵感的生成,进行精要点拨和评价。学生能够合作讨论解决的就自行解决,学生自己不能解答的通过教师引导来解决,教师在课堂上难以解释清楚的师生课后查阅资料合作解决。比如在《1787年宪法》这节展示课上,有学生提问:为什么最高法官是终身官职?学生经过认真讨论后还是得不出结论。于是,教师就把问题进行分解:最高法官是谁任命的?需要经过谁审议通过?(学生答: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如果不是终身制,最高法官能否保持司法的独立和公正?由此学生得出结论:这样做是为了减少行政、立法干预,保持司法独立,这也体现了三权之间的制衡。教师进一步设问:终身官职是不是铁饭碗?(学生根据书本知识回答:不是。最高法官如果违法就有可能丢掉这份工作。)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进一步领略了美国人的政治智慧: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又如,第四大组在展示的时候向其他组和教师抛出了一个个问题:美国为制定《1787年宪法》整整进行了116天的争论,是哪些派别在争论?如何平衡他们的利益?或用什么方式解决矛盾?如何看待妥协?(经过讨论,学生达成了共识:妥协是一种智慧,恰当运用它可以化解矛盾。国家是如此,个人也是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争强好胜往往会激化矛盾,学生从学习中形成理性认识和升华了情感。)
  三、课后:总结反馈、形成教学反思
  1.组员和小组长反馈所展示的内容和组员参与的情况。
  2.教师的反馈总结。对偏科学生和参与较少学生的统计了解,及时交流、鼓励;对于上节课做得不是很理想的方面和重难点题目,可选取与其相类似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总之,一个让学生积极思维、积极参与的课堂是一个高效的课堂。各个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情况引入学案课堂模式,并进行创新与发展。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音乐是美的产物,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音乐又是情感的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认为“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努力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美,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那么,如何让学生体验音乐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创设舞台,让学生在律动、舞蹈中体验音乐美  在音乐的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
哲学的大多数知识点可以归属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某个部分。但有些属于交叉知识点,不仅仅属于某一部分。还有些渗透着不同部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需要我们辨析体会。从不同角度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全面、准确、系统地掌握哲学知识,提高学习实效,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下面从人教版生活与哲学中选取三个知识
安徽省乃至全国每年都在开展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同样,省内各市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每年也在开展这项工作。本人先后多次辅导学生参加省、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感觉到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没能充分运用和挖掘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的作用。下面,就谈一谈笔者的感受和想法。  一、我省开展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宣传推介力度小、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不
在高考政治第二轮复习的过程中,教师需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即在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实现综合能力的突破。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点到线,深化主干知识  高考试题往往考查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运用基本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福建2012年高考政治试题涉及经济生活中的市场经济、企业发展、诚实守信、社会责任、共同富裕;政治生活中的党的性质和宗旨、执政理念、
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政治教材,书面直接呈现的知识相对有所减少,而通过材料展示,需要总结的知识相对增加。所以很多教师都抱怨政治课太活了,不好上,想让学生在课本基础知识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和收获,真的很难。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认为要想上好既符合课改精神,又有真正教学效益的政治课,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造温馨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  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以前那种教师讲,学生
诗词以其语言精练、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而流传于世,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先哲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意识到诗歌的力量。《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引用的诗词有许多处,其中有意境优美的《天净沙·秋思》,有展现民俗习惯的《元日》,有蕴含深刻哲理的《题西林壁》,有彰显豪迈奔放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的诗词和适当引入一些精炼优美的诗词进行教学,就能创造良
笔者2012年11月初在衢州市高中历史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中开设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人民版必修Ⅱ《历史》专题一第1课),整堂课推进也算顺利,但有一个历史知识点的教学引发了笔者的反思。  当时课堂进程是这样的:当笔者讲授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涉及耕作技术演进到铁犁牛耕之曲辕犁阶段时,首先在课件上展示了《曲辕犁构造图》,然后提出问题:“曲辕犁的使用被认为是铁犁牛耕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一、有关“课前策动”的词义解释  课前策动是指在上课之前通过一种有目的的谋划,发动学生围绕特定学习内容开展资料收集、问卷调查、社会访谈等活动来完成有关的课前“作品”,做好充分的课堂资源准备,并通过课内的展示、整合与运用,更全面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从而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理想的效果形态,正如我市教研员陈老师所描述的“四动”教学模型:课前策动——学生心动——课堂互动——课后行
复习区域地理最基本的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掌握区域位置;二是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三是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它们正好反映了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三个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下面以“南亚”课堂教学为例,笔者就如何提高区域地理复习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一、巧用经纬线,掌握区域位置,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在复习某一具体区域部分时,一定要讲位置,这就涉及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绝对位置即数理位置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处理教材上,必须明确自己的任务在于“用”教材,而非 “教”教材。只有灵活运用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就湘教版必修Ⅲ《区域发展差异》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联系学生生活,激发“学”的热情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