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千城一面以及传统民居建筑的逐渐消失,试图通过民居建筑画,展现对传统民居建筑保护的呼吁。进而通过民居建筑画表达个人对时代,对艺术,对美的追求。
关键词:城市化;意境;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民居建筑画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情景结合,才能提炼出更高的艺术趣味。民居建筑画的表现也离不开意境的表达。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各地城市建设活动如火如荼,日新月异。一方面,提高群众的居住条件及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随之也带来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从祖国南方到北方,从一线城市到五线小城,远望去,都是林立而形态相似的高楼。但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带来的文化、情感上的差异却被掩盖住了。
我们的祖先,依据不同的地理地质,气候等因素,建造了许多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诸如闽西南地区的永定、南靖等地的客家围楼、黄土高原上的山西、陕西等省的窑洞,贵州安顺、花溪等地布依族的石板房建筑,湘西地区苗族的吊脚楼、还有依势而筑、南北兼容的四川民居等。
民居建筑,离不开环境,注重生态环境,保持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地域文化,千百年来形成的聚居形态,尊重自然、亲近自然。
民居建筑多样化的形态从视觉、情感上吸引着我们。建筑环境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视觉、感官上的刺激,诸如色彩、建筑外观等,通过对民居建筑的描绘,表达出对象的感受,这种自然美与艺术审美的结合,创造出民居建筑之境。宋代,与欧阳修并称“欧梅”的梅尧巨曾说:“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阵以音也。”意会而难以言传。民居建筑描绘者,还有作品的赏阅者之间,通过某种不可言传的纽带达到共鸣。
民居建筑画,首先关注的是构图问题,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一说,讲的是绘画中的布局格式,景物的集中是做加法,将民居建筑中的精髓部分作出重点描绘,精雕细琢,在细节上多下功夫,画面上多耐人寻味;而对非重点部分,仅需用线条、笔触表达出粗略的轮廓,借此形成一种趋势上的对比,从而,合乎于审美的要求,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协调。
中国南宋时期,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的马远、夏圭在艺术上进行高度提炼,把写景之物进行提炼、突出,也突破了全景山水画的固有程式而寻求一种边角之景,是否隐寓南宋偏安一隅,或又反映了作者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呢?这样的构图方法,拿到民居建筑画中,往往会出奇出新,可以丰富我们民居建筑画的表现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高层次的审美,往往都是看似“素”,少人造痕迹。但大自然却离不开人类的改造,作为民居建筑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居住,自然产生了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清水砖墙,外檐则仅在原木上刷桐油防腐防潮。民居室内屋顶一般不雕天花,底层也多暴露栅板结构。民居建筑外观的朴素也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恬淡意味。面对这样一些有灵有肉,充满地气的民居建筑,我们需要把握住个人的审美情趣,自然地表达对象,尽可能地选用常见的工具,选择典型性的民居建筑,用朴素的笔法融以个人的感受,直观地表现民居建筑。
一幅民居建筑画,有了好的构图,有了朴素的笔法,更好的追求就是民居建筑表现的意境。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其一就是“气韵生动”,传统民居建筑是时间的艺术,是空间的艺术,远望是无数的线条,形式丰富,变化多能。近看,多种体块的黑白变化,装饰局部的强弱对比,充满了韵味、跌宕起伏,错落雅致,让人不禁用手去触摸一下,形神俱佳才是建筑民居画的真谛所在。
在电子化、网络化盛行的今天,用手中的画笔去关注城市化的今天,传统民居建筑画必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为它承载的是一方水土,一方民众的情感根源。传统民居建筑,让我们远离了都市的喧闹嘈杂,仿佛呼吸到了更多清新自然的空气,那远处弯弯的小河,轻烟缭绕,曉雾中逐渐露出身影的民居建筑……。这一幅渗透情感与乡愁的画卷,正是我们的期待。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关键词:城市化;意境;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民居建筑画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其《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情景结合,才能提炼出更高的艺术趣味。民居建筑画的表现也离不开意境的表达。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各地城市建设活动如火如荼,日新月异。一方面,提高群众的居住条件及生活质量;另一方面,随之也带来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从祖国南方到北方,从一线城市到五线小城,远望去,都是林立而形态相似的高楼。但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地域文化特征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带来的文化、情感上的差异却被掩盖住了。
我们的祖先,依据不同的地理地质,气候等因素,建造了许多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诸如闽西南地区的永定、南靖等地的客家围楼、黄土高原上的山西、陕西等省的窑洞,贵州安顺、花溪等地布依族的石板房建筑,湘西地区苗族的吊脚楼、还有依势而筑、南北兼容的四川民居等。
民居建筑,离不开环境,注重生态环境,保持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地域文化,千百年来形成的聚居形态,尊重自然、亲近自然。
民居建筑多样化的形态从视觉、情感上吸引着我们。建筑环境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视觉、感官上的刺激,诸如色彩、建筑外观等,通过对民居建筑的描绘,表达出对象的感受,这种自然美与艺术审美的结合,创造出民居建筑之境。宋代,与欧阳修并称“欧梅”的梅尧巨曾说:“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阵以音也。”意会而难以言传。民居建筑描绘者,还有作品的赏阅者之间,通过某种不可言传的纽带达到共鸣。
民居建筑画,首先关注的是构图问题,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密不透风,疏可跑马”一说,讲的是绘画中的布局格式,景物的集中是做加法,将民居建筑中的精髓部分作出重点描绘,精雕细琢,在细节上多下功夫,画面上多耐人寻味;而对非重点部分,仅需用线条、笔触表达出粗略的轮廓,借此形成一种趋势上的对比,从而,合乎于审美的要求,达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协调。
中国南宋时期,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的马远、夏圭在艺术上进行高度提炼,把写景之物进行提炼、突出,也突破了全景山水画的固有程式而寻求一种边角之景,是否隐寓南宋偏安一隅,或又反映了作者更高层次的审美要求呢?这样的构图方法,拿到民居建筑画中,往往会出奇出新,可以丰富我们民居建筑画的表现力。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高层次的审美,往往都是看似“素”,少人造痕迹。但大自然却离不开人类的改造,作为民居建筑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居住,自然产生了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清水砖墙,外檐则仅在原木上刷桐油防腐防潮。民居室内屋顶一般不雕天花,底层也多暴露栅板结构。民居建筑外观的朴素也让我们体会到更多的恬淡意味。面对这样一些有灵有肉,充满地气的民居建筑,我们需要把握住个人的审美情趣,自然地表达对象,尽可能地选用常见的工具,选择典型性的民居建筑,用朴素的笔法融以个人的感受,直观地表现民居建筑。
一幅民居建筑画,有了好的构图,有了朴素的笔法,更好的追求就是民居建筑表现的意境。南朝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其一就是“气韵生动”,传统民居建筑是时间的艺术,是空间的艺术,远望是无数的线条,形式丰富,变化多能。近看,多种体块的黑白变化,装饰局部的强弱对比,充满了韵味、跌宕起伏,错落雅致,让人不禁用手去触摸一下,形神俱佳才是建筑民居画的真谛所在。
在电子化、网络化盛行的今天,用手中的画笔去关注城市化的今天,传统民居建筑画必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因为它承载的是一方水土,一方民众的情感根源。传统民居建筑,让我们远离了都市的喧闹嘈杂,仿佛呼吸到了更多清新自然的空气,那远处弯弯的小河,轻烟缭绕,曉雾中逐渐露出身影的民居建筑……。这一幅渗透情感与乡愁的画卷,正是我们的期待。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