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1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867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20所,高职(专科)院校1147所,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公共关系原理,相当于特殊企业的高职院校,其推进改革发展的唯一目标就是树立良好的高职院校形象。而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确实不易,因为高职院校形象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命运、前途和发展,影响到社会、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塑造尽可能完美的高职院校形象,对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1 高职院校塑造形象的追求目标
高校形象是高校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是体现大学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塑造与传播良好的高校形象,对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塑造良好形象以后,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1.1 促进和平共处——高职院校通过良好形象的塑造,可以促进校内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和平共处,为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1.2 促进和衷共济——高职院校通过良好形象的塑造,可以收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领导满意的效果,为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创造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机结合的有利条件。
1.3 促进和谐发展——高职院校通过良好形象的塑造,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实现快速、健康、全面和持续的良性发展。
2 高职院校塑造形象的有效途径
2.1 在理念上“以育人为根本”中塑造高职院校形象。把“以育人为根本”理念放到高职院校办学的首位,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力培养输送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对塑造高职院校良好形象和推动高职院校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2.1.1 全面推行贯彻“以生为本”思想的全新高职办学理念。努力做到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实现把学生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向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的转变;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生为本,尊重为先”;努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定要善待学生,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一定要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学生”;努力做到对待学生要“多鼓励、多勉励、多激励、多奖励”,培养人才要“用心培育、真心陶冶、精心打造、潜心包装”,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个性化服务,满腔热情地帮助其成为高技能人才。
2.1.2 注重研究应用育人规律和机制。要系统总结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规格、走向、目标、标准、要求、重点、方案、助困措施、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处理机制、教育内涵、培养保障等规律和机制,并通过全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程”、“细胞工程”、“爱心工程”、“暖心工程”、“用心工程”、“创新工程”等来应用推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活动的深入开展。
2.2 在经营上“以服务为宗旨”中塑造高职院校形象,通过为社会服好务来使高职院校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应当把学校当企业来经营。通过经营学校,使学校更好地为社会服好务,通过经营教师,使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服好务,通过经营学生,使学生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服好务。注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重点项目重点投入,学生项目优先投入,安全项目及时投入,一般项目排队投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学校通过“订单培养”等形式,为企业和用人单位培养输送急需的各种人才。学校通过“双定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订单培养”多种形式,为企业或用人单位培养输送急需的人才。
2.2.2 学校要通过成立“学校技术产业总公司”和若干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与企业进行联合技术攻关,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并承担多项企业横向技术攻关课题。
2.2.3 推行灵活的弹性学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刚性”的学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需要实行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弹性学制,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实现弹性学制须增强动态的连续开发人力资源的观念,允许就学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学习计划进行不同的设计,通过分阶段学习,最后完成学业。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可以在保留学籍的基础上去创业、打工和实践。
2.3 在创新上“以就业为导向”中塑造高职院校形象
把高职院校创新的重点放到推进就业上将是高职院校争取考生就读、得到上级认可、提高社会声誉、塑造院校形象、加速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塑造高职院校形象,必须重点抓好就业工作。咬住就业不放松、抓好“出口”促“进口”。
2.3.1 通过全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尽快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校要注意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链”的协调推进,即:夯实一个基础——优化环境,贯穿一条主线——产学结合,突出一个重点——强化师资,围绕一个中心——规范教学,注重一个根本——内涵教育,落实一个导向——促进就业,实现一个目标——特色办学,实践一个宗旨——服务社会;通过系统推行情系学生的全新办学理念,重构推动学生更好就业的学生服务管理体系;通过系统重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底气;通过系统建立贫困学生助困体系,不断提高贫困学生的就业信心;通过独创推行“双定生”高技能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校企学生“三赢互惠”;通过有效推行“双证书”制度,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本领。
2.3.2 贯穿产学结合,通过厂校合作、银校合作、院校合作、校校合作、市校合作、局校合作、县校合作等形式,推行“预就业制”,一边实习、边顶岗作业、边“双向”考察、边“双向”选择。尝试“弹性学制”,学习就业两不误。构建“绿色通道”,通过“四个优先”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优先安排制、寻找就业机会优先帮助制、就业手续优先办理制和就业变化优先处理制等制度来帮助毕业生尽快就业。毕业生就业作到考核奖惩制度化,全员参与网络化,就业指导全程化,人才培养科学化,推进就业市场化和基础管理系统化。
3 推进高职院校塑造形象的重点工作
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塑造形象,推动发展,就应当在继续采取“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和“以就业为导向”等塑造高职院校形象的主要方式和继续追求和平共处、和衷共济及和谐发展等塑造高职院校形象的主要目标的前提下,特别注意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并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
3.1 着重提炼校长的思维力。作为院校灵魂的校长,其个人的自觉学习力、创造执行力、科学发展力、资源整合力、和谐建设力、领导能力、思维能力和个人魅力,对于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强化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对塑造院校良好形象,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着手提升班子的决策力。势在必行——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要适应当前异常激烈的“快吃慢”时代,要求院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观念必须与院校长的思想观念基本合拍,并在院校长敏锐思路的影响下,院校领导班子迅速做出决策,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发展。这样的文化氛围迫切要求着手提升班子的决策力。
3.3 着力提高中层的执行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好的蓝图和方案,如果离开具有执行能力的中层领导的有效组织执行,是难以变为现实的。因此,着力提高中层的执行力已经时不我待,必须重点推进。
3.4 着实培育学校的协调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培育综合协调力,协调好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协调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关系、协调好职业教育整体与内部层次结构的关系、协调好高等职业教育与城市化、产业化的关系、协调好职业教育投资办学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与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的关系、协调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这些关系中既有宏观的,又有中观和微观的,既有理论和制度设计方面的,又有技术和操作方面的。
总之,塑造高职院校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树立高职院校独特的社会形象、有利于高职院校取得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利于构成高职院校独特的人才市场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因此,要推进高职院校良好形象的塑造,理在育人,营在服务,创在就业,关键还在于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的领导能力。上述各个方面有机结合之时,就是高职院校得到快速健康发展之日。
参考文献
[1] 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06-07.教育部
[2] 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张立今.试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长的能力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7(06)
收稿日期:2007-11-02
1 高职院校塑造形象的追求目标
高校形象是高校极其珍贵的无形资产,是体现大学竞争实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塑造与传播良好的高校形象,对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塑造良好形象以后,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1.1 促进和平共处——高职院校通过良好形象的塑造,可以促进校内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和平共处,为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1.2 促进和衷共济——高职院校通过良好形象的塑造,可以收到学生、家长、用人单位、领导满意的效果,为高职院校的和谐发展创造了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机结合的有利条件。
1.3 促进和谐发展——高职院校通过良好形象的塑造,可以推动高职院校实现快速、健康、全面和持续的良性发展。
2 高职院校塑造形象的有效途径
2.1 在理念上“以育人为根本”中塑造高职院校形象。把“以育人为根本”理念放到高职院校办学的首位,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力培养输送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对塑造高职院校良好形象和推动高职院校和谐发展尤为重要。
2.1.1 全面推行贯彻“以生为本”思想的全新高职办学理念。努力做到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实现把学生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向作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的转变;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生为本,尊重为先”;努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定要善待学生,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一定要像教育自己的子女一样教育学生”;努力做到对待学生要“多鼓励、多勉励、多激励、多奖励”,培养人才要“用心培育、真心陶冶、精心打造、潜心包装”,最大限度地提供学生个性化服务,满腔热情地帮助其成为高技能人才。
2.1.2 注重研究应用育人规律和机制。要系统总结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规格、走向、目标、标准、要求、重点、方案、助困措施、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处理机制、教育内涵、培养保障等规律和机制,并通过全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程”、“细胞工程”、“爱心工程”、“暖心工程”、“用心工程”、“创新工程”等来应用推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活动的深入开展。
2.2 在经营上“以服务为宗旨”中塑造高职院校形象,通过为社会服好务来使高职院校得到社会的认可。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应当把学校当企业来经营。通过经营学校,使学校更好地为社会服好务,通过经营教师,使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服好务,通过经营学生,使学生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服好务。注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重点项目重点投入,学生项目优先投入,安全项目及时投入,一般项目排队投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学校通过“订单培养”等形式,为企业和用人单位培养输送急需的各种人才。学校通过“双定生”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订单培养”多种形式,为企业或用人单位培养输送急需的人才。
2.2.2 学校要通过成立“学校技术产业总公司”和若干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与企业进行联合技术攻关,主动为行业企业提供应用技术开发等科技服务,并承担多项企业横向技术攻关课题。
2.2.3 推行灵活的弹性学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刚性”的学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需要实行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弹性学制,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实现弹性学制须增强动态的连续开发人力资源的观念,允许就学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学习计划进行不同的设计,通过分阶段学习,最后完成学业。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可以在保留学籍的基础上去创业、打工和实践。
2.3 在创新上“以就业为导向”中塑造高职院校形象
把高职院校创新的重点放到推进就业上将是高职院校争取考生就读、得到上级认可、提高社会声誉、塑造院校形象、加速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塑造高职院校形象,必须重点抓好就业工作。咬住就业不放松、抓好“出口”促“进口”。
2.3.1 通过全面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工程”,尽快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学校要注意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链”的协调推进,即:夯实一个基础——优化环境,贯穿一条主线——产学结合,突出一个重点——强化师资,围绕一个中心——规范教学,注重一个根本——内涵教育,落实一个导向——促进就业,实现一个目标——特色办学,实践一个宗旨——服务社会;通过系统推行情系学生的全新办学理念,重构推动学生更好就业的学生服务管理体系;通过系统重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底气;通过系统建立贫困学生助困体系,不断提高贫困学生的就业信心;通过独创推行“双定生”高技能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校企学生“三赢互惠”;通过有效推行“双证书”制度,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本领。
2.3.2 贯穿产学结合,通过厂校合作、银校合作、院校合作、校校合作、市校合作、局校合作、县校合作等形式,推行“预就业制”,一边实习、边顶岗作业、边“双向”考察、边“双向”选择。尝试“弹性学制”,学习就业两不误。构建“绿色通道”,通过“四个优先”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优先安排制、寻找就业机会优先帮助制、就业手续优先办理制和就业变化优先处理制等制度来帮助毕业生尽快就业。毕业生就业作到考核奖惩制度化,全员参与网络化,就业指导全程化,人才培养科学化,推进就业市场化和基础管理系统化。
3 推进高职院校塑造形象的重点工作
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塑造形象,推动发展,就应当在继续采取“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和“以就业为导向”等塑造高职院校形象的主要方式和继续追求和平共处、和衷共济及和谐发展等塑造高职院校形象的主要目标的前提下,特别注意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并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
3.1 着重提炼校长的思维力。作为院校灵魂的校长,其个人的自觉学习力、创造执行力、科学发展力、资源整合力、和谐建设力、领导能力、思维能力和个人魅力,对于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强化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与水平,对塑造院校良好形象,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着手提升班子的决策力。势在必行——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体制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下,要适应当前异常激烈的“快吃慢”时代,要求院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观念必须与院校长的思想观念基本合拍,并在院校长敏锐思路的影响下,院校领导班子迅速做出决策,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发展。这样的文化氛围迫切要求着手提升班子的决策力。
3.3 着力提高中层的执行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再好的蓝图和方案,如果离开具有执行能力的中层领导的有效组织执行,是难以变为现实的。因此,着力提高中层的执行力已经时不我待,必须重点推进。
3.4 着实培育学校的协调力。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培育综合协调力,协调好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协调好规模和质量的关系、协调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关系、协调好职业教育整体与内部层次结构的关系、协调好高等职业教育与城市化、产业化的关系、协调好职业教育投资办学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与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的关系、协调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这些关系中既有宏观的,又有中观和微观的,既有理论和制度设计方面的,又有技术和操作方面的。
总之,塑造高职院校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树立高职院校独特的社会形象、有利于高职院校取得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利于构成高职院校独特的人才市场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因此,要推进高职院校良好形象的塑造,理在育人,营在服务,创在就业,关键还在于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的领导能力。上述各个方面有机结合之时,就是高职院校得到快速健康发展之日。
参考文献
[1] 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7-06-07.教育部
[2] 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张立今.试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长的能力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7(06)
收稿日期:200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