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对上一轮改革的反思与批判,我们发现,在上一轮改革的课程实施中,虽然课程主题(课程内容)由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选择,但由于它是一个全班参与的项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无法真正追随不同个体儿童的“兴趣”,反而是大多数儿童在迎合幼儿园规定的主题范畴,教师其实无法以现实的儿童个体化的、具体的兴趣或需要为起点去规划本班的课程。在由园规定的课程内容中教学,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执行。即虽然我们建构了一个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但是落实在儿童身上,我们发现园课程目标中所倡导的自主性品质并未得到充分彰显。出于对课程困境的解决考虑,我们正式开启新一轮课程改革。
在这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受多元智能理论、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美国呼应课程以及新西兰学习故事的启发,我们把儿童视为主动的、有能力的、顽强的探索和发现者,在该项目研究中,我们越来越坚信儿童的能力,信任儿童,并帮助儿童挖掘他们的潜力;我们相信游戏是多个领域学习的自然承载体,如有目的性学习语言和阅读、数学与科学等,我们将游戏看作课程切实可行的资源,我们相信,游戏既是儿童学习的基本工具,同时也受到其教学环境质量的影响。在该项目研究中,我们尽力帮助老师进一步学习,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鼓励、支持他们把课程建立在儿童游戏之上;我们反对将儿童游戏的整段时间打碎,我们深信舒缓的节奏才能够提供给师生安全感与多种可能性;将速度放慢以后,才会看到更多东西,有更多时间与他人相处,有更多时间进行深层次思考。我们相信,想要出现有意义的学习结果,儿童需要有时间真正沉浸在活动中。在该项目研究中,我们将时间作为最大的资源,将其在一日生活安排中进行重新看待和运用,保证儿童在室内与户外活动中都有不少于一小时的自主游戏时间;我们深信,在学校和家庭中,可以给予儿童最重要的礼物是时间,因为有时间便可以傾听与被倾听。我们深信,沟通和对话所必须的相互倾听和相互期待的能力,是思想的特质,是儿童明显具备的智能。儿童从出生那刻开始,就开始发展这种与他人沟通的态度。 在项目研究中,我们实践倾听教学法,学习倾听儿童、呼应儿童,帮助儿童在他们的所见、所闻、所做和所体验到的事物中去发现意义。
在整个项目研究中,美籍华人教育专家李薇博士作为该项目的专家顾问,针对每一阶段团队的现状与问题,面向科研团队与全体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专题培训、教研对话或线上的对话与案例分析。四年来,园科研团队在专家的引领下,对原有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反思批判,从倾听老师对上一轮课改的困惑开始,第一年(2014学年)以三个实验班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针对园“自由身心,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探讨儿童的形象,以游戏与时间的解放寻找改革突破口;第二年(2015学年)恰逢我园承办“萝岗区中心幼儿园”之际,园科研团队与管理团队面临新开一个大体量园区的艰巨任务,但课程改革的步子没有丝毫放缓,在实验班第一年的实践成效的鼓励下,将课程改革覆盖至两园区20个班,在此期间,园内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派员参加省内外组织的相同教育理念的学术研讨会,在教研对话中,进一步探讨鼓励多种学习可能性的空间创设;第三年(2016学年)园所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6个班级,教师队伍不断加入新鲜血液,科研团队继续面临新入职老师对园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学习培训的新问题,园科研团队采取以老带新的策略,通过班级两位老师的对话,以及园内教研对话促进新教师适应新的课程理念与改革实践,在此期间,老师们大量练习对儿童的观察以及撰写观察记录;第四年(2017学年),尽管园所规模继续扩大到31个班级,教职工队伍进一步壮大到近150人,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日益呈现勃勃生机。以“自由身心,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儿童为本、以游戏为体的呼应式探究学习课程”在全园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幼儿自主性创造性得以彰显,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增强,而这一项目研究更带来了预期目标之外校园文化的巨变,共同的愿景与教育理念深入团队成员心中,组织更加平等开放,鼓励倾听、支持、学习。我园近三年间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与经验,带到国内外幼教研讨会上进行经验分享交流,得到国内外同行一致认同与赞赏。
一、课程研究提出的历史背景、科学意义与社会价值
(一)历史背景
幼儿自主性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开始时,是参与华南师范大学高岚老师主持的“九五”规划课题,以相对独立的子课题作为发端。然后,成功立项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幼儿自主性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园本课程——幼儿自主性活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与“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自主性活动整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前两项课题,结题时先后被鉴定为“先进”与“优秀”。
2001年至2005年,即十五课题研究期间,我园课程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我园正式拉开了意大利瑞吉欧项目活动课程在中国幼儿园本土化研究的课程改革的序幕;另一方面,我园将这一项目活动课程模式,作为我国分科课程模式的一种补充,尝试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将非结构性教学的活动课程与结构性教学的分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即在这一阶段的课程改革历程中,我园实行的是项目活动与分科并存的“双轨课程”模式,这一现状一直延续到2010年。
“十一五”期间,该项目进入整合课程研究,把传统的结构性教学分科课程与非结构性教学活动课程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实施课程的科学化、综合化体系建构。前后十三年,坚持一个方向,自浅入深,从引进到自为,由局部到整合,园本课程从开发、实验逐步走向深入。
2012年12月,我园科研团队出版著作《幼儿自主性活动整合课程》(理论篇、实践篇),这一科研阶段成果,标志着开一幼在园本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彻底摒弃了“双轨课程并行”的拼盘式课程,改变了园内同时存在项目活动课程、领域学科课程与分区活动课程等多种课程并存的园本课程现状。在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中,确立了一个园应有统一的课程理念和统一的课程模式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我园于2013年再申报立项该项目,最大的希冀是进一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引领,对我园已经出版的幼儿自主性活动整合课程的理论体系进行反思,对课程实践进行检验,以实现该园本课程提出的终极目标: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具有初步的自主性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也正如冯晓霞老师在《构建21世纪的中国幼儿园课程》中所指,以科学化、信息化、革命化和文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社会,要求它的成员是高扬“主体性”的人,是自觉能动的、独立自主的、友好合作的、富有创造性的人。21世纪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追求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主体性品质的人。
(二)社会价值与科学意义
冯晓霞将幼儿园课程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中进行的促进其身心发展的全部活动的总和。 邵小佩指出,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学习经验的途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总和。作为在基层幼儿园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与幼儿园园长,笔者也一直认为,课程是实现一所幼儿园培养目标,培养幼儿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广州开发区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开发区第一幼儿园建立于1987年,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是广东省一级幼儿园。我园从90年代末开始的这一园本课程改革,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具有初步的自主性人格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一直没有改变,可以说这也是开一幼人锲而不舍追求的教育理想。
为了达成这一培养目标与教育理想,以科研课题推动园本课程改革,是多年来我园实现园所教育理想的主要途径。本项目继承和发展了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十一五”规划课题的阶段成果,但并不满足于已然取得的成绩。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科研团队直面之前每一阶段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尖锐问题,科学求真、勇于实践,通过反思批判,在实践中检验理想达成的真假,不断破旧立新,带领园本课程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
在新一轮课改中建立起来的新课程理念,以及寻求将多元智能、瑞吉欧教育、呼应课程等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幼儿园的实践意义是一个理解、运用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国家的政策、幼教的传统与目标、园史与园情、教师的培训、园管理作为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及家庭的角色等等。
同时,我们认为,这个项目所经历的一切,包括这一课改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科研团队运用的策略与成效,甚至大家曾经走过的困惑与沮丧,否定自我的勇气与重拾信心,对一些传统做法加以反思后带来的冲击与改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或团队体验到的专业成就感,在工作中形成找寻意义的习惯……已经成为开一幼这个科研团队每一位成员以及先后参与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每一个新旧开一幼人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内化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内化在这个团队正在逐步建立的新的团队文化中,对于教师个体的教育理念的建立与形成,或是作为幼教专业团队的开一幼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开一幼这个园所中所进行的这一个课改项目,能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这个园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共同促进与推动了这些变革?相信我园在这一研究项目推动下的课改个案以及课改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对于广东省乃至全国有志于以课程改革推动实现学校理想,或者对于有志于探索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在中国本土的创新性运用的任何一个学校,都有其丰富而生动的理论与实践的借鉴价值。
二、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该研究于2014学年正式启动,我们从大、中、小年级中各选一个班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班,组建了由园长(项目带头人)、科研团队成员与实验班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改革突破小分队”,支持实验班在课程改革中作出“突破”,解开目前课程实施中对教师的束缚。2015学年,“突破小分队”成员面向全体教师交流分享课程改革后班级的变化、孩子的变化、以及教师的变化;教师如何为孩子们建构丰富的富于刺激的班级环境,如何给孩子提供选择,并根据孩子的兴趣支持深入的探究与学习。我们惊喜地发现,实验班教师参与课改一年来,专业成长的热情被点燃,勇敢迎接挑战,并享受到反思研讨、同伴互助带来的愉悦。2015年下半年,伴随着中心园区的开园,2015学年开始新课程改革全园铺开。
以下从课程实践方面、课程理念的建构与践行方面以及校园文化的变革等方面,具体谈谈该项目研究初步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一)课程实践的创新性成果
四年来,在课程实践方面,我们从时间、游戏、空间等三个方面积极寻求课改突破,取得初步的创新性成果。
1.时间
在对上一轮课程改革进行的反思中,老师们对于时间在课程中的运用的困惑十分突出。有老师提出:每天的自主性活动都是在赶,要么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最开始时的探究过程已经几乎没有了(马丽华,2014);也有老师提出:一天下来,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让老师们思考:我下一步要怎样做?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要怎样做?做出怎样的课程调整?在这样一个状态下的班级,孩子和老师能自主,快乐,成长吗?(李玉芳,2014)
经过反思与学习,我们意识到时间在课程中是一个最大的资源,Phillips
在这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受多元智能理论、意大利瑞吉欧教育、美国呼应课程以及新西兰学习故事的启发,我们把儿童视为主动的、有能力的、顽强的探索和发现者,在该项目研究中,我们越来越坚信儿童的能力,信任儿童,并帮助儿童挖掘他们的潜力;我们相信游戏是多个领域学习的自然承载体,如有目的性学习语言和阅读、数学与科学等,我们将游戏看作课程切实可行的资源,我们相信,游戏既是儿童学习的基本工具,同时也受到其教学环境质量的影响。在该项目研究中,我们尽力帮助老师进一步学习,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鼓励、支持他们把课程建立在儿童游戏之上;我们反对将儿童游戏的整段时间打碎,我们深信舒缓的节奏才能够提供给师生安全感与多种可能性;将速度放慢以后,才会看到更多东西,有更多时间与他人相处,有更多时间进行深层次思考。我们相信,想要出现有意义的学习结果,儿童需要有时间真正沉浸在活动中。在该项目研究中,我们将时间作为最大的资源,将其在一日生活安排中进行重新看待和运用,保证儿童在室内与户外活动中都有不少于一小时的自主游戏时间;我们深信,在学校和家庭中,可以给予儿童最重要的礼物是时间,因为有时间便可以傾听与被倾听。我们深信,沟通和对话所必须的相互倾听和相互期待的能力,是思想的特质,是儿童明显具备的智能。儿童从出生那刻开始,就开始发展这种与他人沟通的态度。 在项目研究中,我们实践倾听教学法,学习倾听儿童、呼应儿童,帮助儿童在他们的所见、所闻、所做和所体验到的事物中去发现意义。
在整个项目研究中,美籍华人教育专家李薇博士作为该项目的专家顾问,针对每一阶段团队的现状与问题,面向科研团队与全体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专题培训、教研对话或线上的对话与案例分析。四年来,园科研团队在专家的引领下,对原有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反思批判,从倾听老师对上一轮课改的困惑开始,第一年(2014学年)以三个实验班启动新一轮课程改革,针对园“自由身心,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探讨儿童的形象,以游戏与时间的解放寻找改革突破口;第二年(2015学年)恰逢我园承办“萝岗区中心幼儿园”之际,园科研团队与管理团队面临新开一个大体量园区的艰巨任务,但课程改革的步子没有丝毫放缓,在实验班第一年的实践成效的鼓励下,将课程改革覆盖至两园区20个班,在此期间,园内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派员参加省内外组织的相同教育理念的学术研讨会,在教研对话中,进一步探讨鼓励多种学习可能性的空间创设;第三年(2016学年)园所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6个班级,教师队伍不断加入新鲜血液,科研团队继续面临新入职老师对园课程理念与实践的学习培训的新问题,园科研团队采取以老带新的策略,通过班级两位老师的对话,以及园内教研对话促进新教师适应新的课程理念与改革实践,在此期间,老师们大量练习对儿童的观察以及撰写观察记录;第四年(2017学年),尽管园所规模继续扩大到31个班级,教职工队伍进一步壮大到近150人,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日益呈现勃勃生机。以“自由身心,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为引领,“以儿童为本、以游戏为体的呼应式探究学习课程”在全园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幼儿自主性创造性得以彰显,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增强,而这一项目研究更带来了预期目标之外校园文化的巨变,共同的愿景与教育理念深入团队成员心中,组织更加平等开放,鼓励倾听、支持、学习。我园近三年间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践案例与经验,带到国内外幼教研讨会上进行经验分享交流,得到国内外同行一致认同与赞赏。
一、课程研究提出的历史背景、科学意义与社会价值
(一)历史背景
幼儿自主性活动整合课程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开始时,是参与华南师范大学高岚老师主持的“九五”规划课题,以相对独立的子课题作为发端。然后,成功立项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幼儿自主性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园本课程——幼儿自主性活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与“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自主性活动整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前两项课题,结题时先后被鉴定为“先进”与“优秀”。
2001年至2005年,即十五课题研究期间,我园课程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我园正式拉开了意大利瑞吉欧项目活动课程在中国幼儿园本土化研究的课程改革的序幕;另一方面,我园将这一项目活动课程模式,作为我国分科课程模式的一种补充,尝试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将非结构性教学的活动课程与结构性教学的分科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即在这一阶段的课程改革历程中,我园实行的是项目活动与分科并存的“双轨课程”模式,这一现状一直延续到2010年。
“十一五”期间,该项目进入整合课程研究,把传统的结构性教学分科课程与非结构性教学活动课程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实施课程的科学化、综合化体系建构。前后十三年,坚持一个方向,自浅入深,从引进到自为,由局部到整合,园本课程从开发、实验逐步走向深入。
2012年12月,我园科研团队出版著作《幼儿自主性活动整合课程》(理论篇、实践篇),这一科研阶段成果,标志着开一幼在园本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彻底摒弃了“双轨课程并行”的拼盘式课程,改变了园内同时存在项目活动课程、领域学科课程与分区活动课程等多种课程并存的园本课程现状。在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中,确立了一个园应有统一的课程理念和统一的课程模式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我园于2013年再申报立项该项目,最大的希冀是进一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引领,对我园已经出版的幼儿自主性活动整合课程的理论体系进行反思,对课程实践进行检验,以实现该园本课程提出的终极目标: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具有初步的自主性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也正如冯晓霞老师在《构建21世纪的中国幼儿园课程》中所指,以科学化、信息化、革命化和文化多元化为特征的社会,要求它的成员是高扬“主体性”的人,是自觉能动的、独立自主的、友好合作的、富有创造性的人。21世纪课程(包括幼儿园课程)追求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主体性品质的人。
(二)社会价值与科学意义
冯晓霞将幼儿园课程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中进行的促进其身心发展的全部活动的总和。 邵小佩指出,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学习经验的途径,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总和。作为在基层幼儿园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与幼儿园园长,笔者也一直认为,课程是实现一所幼儿园培养目标,培养幼儿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广州开发区是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开发区第一幼儿园建立于1987年,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是广东省一级幼儿园。我园从90年代末开始的这一园本课程改革,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具有初步的自主性人格的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一直没有改变,可以说这也是开一幼人锲而不舍追求的教育理想。
为了达成这一培养目标与教育理想,以科研课题推动园本课程改革,是多年来我园实现园所教育理想的主要途径。本项目继承和发展了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十一五”规划课题的阶段成果,但并不满足于已然取得的成绩。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科研团队直面之前每一阶段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尖锐问题,科学求真、勇于实践,通过反思批判,在实践中检验理想达成的真假,不断破旧立新,带领园本课程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
在新一轮课改中建立起来的新课程理念,以及寻求将多元智能、瑞吉欧教育、呼应课程等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幼儿园的实践意义是一个理解、运用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国家的政策、幼教的传统与目标、园史与园情、教师的培训、园管理作为支持系统的建设以及家庭的角色等等。
同时,我们认为,这个项目所经历的一切,包括这一课改历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科研团队运用的策略与成效,甚至大家曾经走过的困惑与沮丧,否定自我的勇气与重拾信心,对一些传统做法加以反思后带来的冲击与改变,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或团队体验到的专业成就感,在工作中形成找寻意义的习惯……已经成为开一幼这个科研团队每一位成员以及先后参与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每一个新旧开一幼人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内化在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内化在这个团队正在逐步建立的新的团队文化中,对于教师个体的教育理念的建立与形成,或是作为幼教专业团队的开一幼对优质教育的追求与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在开一幼这个园所中所进行的这一个课改项目,能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这个园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共同促进与推动了这些变革?相信我园在这一研究项目推动下的课改个案以及课改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对于广东省乃至全国有志于以课程改革推动实现学校理想,或者对于有志于探索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在中国本土的创新性运用的任何一个学校,都有其丰富而生动的理论与实践的借鉴价值。
二、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该研究于2014学年正式启动,我们从大、中、小年级中各选一个班作为课程改革实验班,组建了由园长(项目带头人)、科研团队成员与实验班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改革突破小分队”,支持实验班在课程改革中作出“突破”,解开目前课程实施中对教师的束缚。2015学年,“突破小分队”成员面向全体教师交流分享课程改革后班级的变化、孩子的变化、以及教师的变化;教师如何为孩子们建构丰富的富于刺激的班级环境,如何给孩子提供选择,并根据孩子的兴趣支持深入的探究与学习。我们惊喜地发现,实验班教师参与课改一年来,专业成长的热情被点燃,勇敢迎接挑战,并享受到反思研讨、同伴互助带来的愉悦。2015年下半年,伴随着中心园区的开园,2015学年开始新课程改革全园铺开。
以下从课程实践方面、课程理念的建构与践行方面以及校园文化的变革等方面,具体谈谈该项目研究初步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一)课程实践的创新性成果
四年来,在课程实践方面,我们从时间、游戏、空间等三个方面积极寻求课改突破,取得初步的创新性成果。
1.时间
在对上一轮课程改革进行的反思中,老师们对于时间在课程中的运用的困惑十分突出。有老师提出:每天的自主性活动都是在赶,要么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最开始时的探究过程已经几乎没有了(马丽华,2014);也有老师提出:一天下来,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让老师们思考:我下一步要怎样做?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我要怎样做?做出怎样的课程调整?在这样一个状态下的班级,孩子和老师能自主,快乐,成长吗?(李玉芳,2014)
经过反思与学习,我们意识到时间在课程中是一个最大的资源,Phill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