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之道提出的三纲八目,实质上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目标和阶梯。它影响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人生成长和发展。高职师范院校应当积极引导高职师范生,自觉地与时俱进地坚持和践行“大学之道”,以促进高职师范生的人生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 大学之道 儒家三纲八目 高职师范生 人生成长发展
儒家经典《大学》,一开篇就向人们提出并展示了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通览四书五经,不难看出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纵观中国历史,同样不难看出,三纲八目实质上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我院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185页指出:“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墨、法等学派,虽然各自的价值观念不同,但都推崇并努力追求道德境界的升华。特别是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始终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并以圣人为人格追求的最高标准,同时把完善人的道德视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与对他人、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联系起来。”我们应当引导当代高职师范生继承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自觉地坚持儒学三纲八目的要求,以促进他们成长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儒学三纲八目的内容皆起于大学之道,现谈谈对大学之道与高职师范生人生成长发展的思考。
一、大学之道
《大学》自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遂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并被列为四书之首。古人8岁入小学,学习洒扫、清除、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礼节;15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段开篇之言,开宗明义,标明了古代大学教育的崇高目标在于使人明确并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所谓的“三纲”。大学之道所谓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明德,就是关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诸方面的人伦道德。新民,就是不断学习,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改造和自我升华完善。止于至善,就是立志高远,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达到自己人生成长发展的最佳境界。古今“大学”的涵义确有诸多不同。当今社会的大学教育已经十分发达,包括了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等层次和类型。各个层次和类型的大学都有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但是,无论哪一层次和类型的大学,都应该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首要目标,都应该坚持当今社会的“大学之道”。我认为,古代“大学之道”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不过,时代变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内容应与时俱进:为父母的对子女要慈爱,负抚养教育之责任;做子女的对父母要孝敬,尽养老送终之义务,是为父子有亲。全体国家公务员都要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有的从业人员都要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国家的富民政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践行公民义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为君臣有义。凡是涉婚男女都要严肃对待爱情婚姻,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干扰、破坏他人夫妻关系和家庭生活,是为夫妇有别。兄弟姐妹都应相互关心,和睦相处,兄姐爱护弟妹,弟妹尊重兄姐,是为长幼有序。同学同事同志相处相交,应该做到诚实守信,坚决杜绝坑蒙拐骗行为,是为朋友有信。不难看出,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是家庭美德;君臣有义是职业道德;朋友有信是社会公德。这人伦五德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全貌。高职师范学校的全体师范生应该遵循大学之道的规范,首先注重努力构建自身符合时代要求的人伦道德体系,力争成为新时期人格道德的完人,以相称于为人师表的职业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自觉地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社会型学习的时代要求,坚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达到人民教师在人格、道德、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应该具备的完善境界。
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出于《大学》首篇里的这段话,意在标明践行大学之道必须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这八个步骤,就是所谓的“八目”。格物就是了解事物,致知就是在了解研究事物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诚意就是不要自欺,正心就是端正心态;诚意正心就是了解和研究事物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和主观偏见,具有正确的意念、健康的心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修身就是在人格道德方面全面地修养自己。齐家就是把家治好。治国就是治理好国家。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太平。那么,什么叫国,什么叫天下呢?在周代来讲,像齐国、燕国、郑国等国是国,天下则指整个周代的中国。现在像中国、美国叫国,天下则指整个世界。就这八个步骤而言,实际上包括了“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联在一起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联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努力践行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的人生信条,以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审时度势而又最大限度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当代所有知识分子在人生成长发展上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今天在校的高职师范生参与的学校组织的一切学习和实践活动,都可看作是在进行格物、致知;学校引导和教育他们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都可看作是在帮助他们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帮助他们修身,为了把他们由一个普通的师范生修炼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齐家就是主动地承担家庭责任,以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态度影响、帮助家庭全体成员扮演好各自特定的角色,使家庭中的老人慈祥善良,小孩活泼可爱,学生积极上进,从业者努力工作,全体家人各司其职且皆能较好地融入与自己对应的社会群体或社交圈内,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治国、平天下是千百年来凡有良知仁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共同责任担当。今天的高职师范生更应该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忧心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情愫付诸具体的实际行动。每一个高职师范生都应该做到:当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或者手中拥有较大权力或者自身具有较大社会能量的时候,就竭尽全力奉献社会,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当自己身处社会底层,人微言轻,从社会能量和自身能力方面都不足以造成较大社会影响或效应的时候,就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培养合格人才的途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当代高职师范生践行“大学之道”提出的“三纲”“八目”的要求,是一个系统的人生成长发展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高职师范院校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对之进行引导和教育,高职师范学校的学生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参与学习和实践,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既不能希冀于一蹴而就,又不能企望于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高职师范生要有付出终身关注和努力的思想准备。但是,当下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修身。高职师范生必须按照时代的要求,修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知识渊博,技能全面,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竞争合作,从容淡定,乐观豁达的合格教师之身,从而为将来担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果能如此,一批批德才兼备而又具有自觉的责任担当的人民教师必能在新时期全党齐心谋发展,全民合力搞建设,全面实现在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历史大舞台上奏出科教兴国的时代最强音。
参考文献:
[1]颜炳罡.四书五经现代版.青海出版社,1999.
[2]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中国书店,2007.
[3]卢黎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2008第二版,2009第三次印刷).
关键词: 大学之道 儒家三纲八目 高职师范生 人生成长发展
儒家经典《大学》,一开篇就向人们提出并展示了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通览四书五经,不难看出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纵观中国历史,同样不难看出,三纲八目实质上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我院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第185页指出:“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作为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墨、法等学派,虽然各自的价值观念不同,但都推崇并努力追求道德境界的升华。特别是孔子和以他为代表的儒家始终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并以圣人为人格追求的最高标准,同时把完善人的道德视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修养与对他人、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联系起来。”我们应当引导当代高职师范生继承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自觉地坚持儒学三纲八目的要求,以促进他们成长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儒学三纲八目的内容皆起于大学之道,现谈谈对大学之道与高职师范生人生成长发展的思考。
一、大学之道
《大学》自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遂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并被列为四书之首。古人8岁入小学,学习洒扫、清除、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知识和礼节;15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这段开篇之言,开宗明义,标明了古代大学教育的崇高目标在于使人明确并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所谓的“三纲”。大学之道所谓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明德,就是关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诸方面的人伦道德。新民,就是不断学习,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改造和自我升华完善。止于至善,就是立志高远,寻找最适合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达到自己人生成长发展的最佳境界。古今“大学”的涵义确有诸多不同。当今社会的大学教育已经十分发达,包括了一本、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等层次和类型。各个层次和类型的大学都有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但是,无论哪一层次和类型的大学,都应该把教会学生做人作为首要目标,都应该坚持当今社会的“大学之道”。我认为,古代“大学之道”的基本精神,在今天仍然是适用的。不过,时代变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内容应与时俱进:为父母的对子女要慈爱,负抚养教育之责任;做子女的对父母要孝敬,尽养老送终之义务,是为父子有亲。全体国家公务员都要坚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有的从业人员都要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国家的富民政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觉践行公民义务,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为君臣有义。凡是涉婚男女都要严肃对待爱情婚姻,不得以任何方式影响、干扰、破坏他人夫妻关系和家庭生活,是为夫妇有别。兄弟姐妹都应相互关心,和睦相处,兄姐爱护弟妹,弟妹尊重兄姐,是为长幼有序。同学同事同志相处相交,应该做到诚实守信,坚决杜绝坑蒙拐骗行为,是为朋友有信。不难看出,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是家庭美德;君臣有义是职业道德;朋友有信是社会公德。这人伦五德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全貌。高职师范学校的全体师范生应该遵循大学之道的规范,首先注重努力构建自身符合时代要求的人伦道德体系,力争成为新时期人格道德的完人,以相称于为人师表的职业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应该自觉地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社会型学习的时代要求,坚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达到人民教师在人格、道德、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应该具备的完善境界。
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出于《大学》首篇里的这段话,意在标明践行大学之道必须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这八个步骤,就是所谓的“八目”。格物就是了解事物,致知就是在了解研究事物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诚意就是不要自欺,正心就是端正心态;诚意正心就是了解和研究事物不带任何私心杂念和主观偏见,具有正确的意念、健康的心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修身就是在人格道德方面全面地修养自己。齐家就是把家治好。治国就是治理好国家。平天下就是使天下太平。那么,什么叫国,什么叫天下呢?在周代来讲,像齐国、燕国、郑国等国是国,天下则指整个周代的中国。现在像中国、美国叫国,天下则指整个世界。就这八个步骤而言,实际上包括了“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联在一起是“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联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努力践行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的人生信条,以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审时度势而又最大限度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当代所有知识分子在人生成长发展上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今天在校的高职师范生参与的学校组织的一切学习和实践活动,都可看作是在进行格物、致知;学校引导和教育他们端正学习目的和态度,都可看作是在帮助他们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帮助他们修身,为了把他们由一个普通的师范生修炼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齐家就是主动地承担家庭责任,以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态度影响、帮助家庭全体成员扮演好各自特定的角色,使家庭中的老人慈祥善良,小孩活泼可爱,学生积极上进,从业者努力工作,全体家人各司其职且皆能较好地融入与自己对应的社会群体或社交圈内,成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治国、平天下是千百年来凡有良知仁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共同责任担当。今天的高职师范生更应该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忧心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情愫付诸具体的实际行动。每一个高职师范生都应该做到:当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或者手中拥有较大权力或者自身具有较大社会能量的时候,就竭尽全力奉献社会,报效国家,造福人民;当自己身处社会底层,人微言轻,从社会能量和自身能力方面都不足以造成较大社会影响或效应的时候,就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培养合格人才的途径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当代高职师范生践行“大学之道”提出的“三纲”“八目”的要求,是一个系统的人生成长发展工程。实施这一工程,高职师范院校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对之进行引导和教育,高职师范学校的学生需要不断地反复地参与学习和实践,方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既不能希冀于一蹴而就,又不能企望于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高职师范生要有付出终身关注和努力的思想准备。但是,当下的主要任务仍然是修身。高职师范生必须按照时代的要求,修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知识渊博,技能全面,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竞争合作,从容淡定,乐观豁达的合格教师之身,从而为将来担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打下坚实的基础。果能如此,一批批德才兼备而又具有自觉的责任担当的人民教师必能在新时期全党齐心谋发展,全民合力搞建设,全面实现在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历史大舞台上奏出科教兴国的时代最强音。
参考文献:
[1]颜炳罡.四书五经现代版.青海出版社,1999.
[2]季羡林.季羡林说国学.中国书店,2007.
[3]卢黎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2008第二版,2009第三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