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好的情境设计如同纽带,承旧启新,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用优美的故事吸引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创设悬念情境,唤起学生的热情与兴趣;创设探索情境,暴露学生思维过程;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贴近生活等途径加强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创设情境;数学教学;吸引
独特的构思,不同凡响的情境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就我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谈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用优美的故事吸引学生
故事情境教学借助新异的数学故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因为“好奇”、“求知”的兴奋情绪使他们注意力非常集中且可以持续,但无需作意志努力.
案例一 新授 “等比数列求和”
在本课的导入,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经典故事创设情境. 传说印度的舍罕王要重赏发明64格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 他问西萨想得到什么样的奖赏,西萨说:“我想要点麦子. 您就在这棋盘的第一格赏我一粒麦子,第二格赏两粒,第三格赏四粒……依次都使后一格的麦子比前一格多一倍,您就把64格内的麦子的总和赏给我吧. ”国王听后连连说:“你的要求太低了.”讲到这里,教师转而问学生:“你们说,这个要求真是太低了吗?”这一问,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思索着,议论着. 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18446744073079551615一串数字. 全班学生都睁大眼睛看着黑板. 老师解释说:“这就是西萨要求得到的麦粒总和. 这些麦粒若以重量计算,约为5270亿吨,竟是全世界两千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 ”听到这里同学们兴趣盎然. 这时,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国王为什么会吃亏?这样大的数字怎样才能迅速算出?这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学了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就清楚了. ”
本案例用生动的故事来启发学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于它可以使人牢记不忘,永远鲜活地保存在大脑中.
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和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 新授“椭圆概念”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知道椭圆是如何画成的,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纸板,一段细绳和两枚图钉,按课本要求画椭圆,再用多媒体演示画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椭圆的画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下问题:
(1)纸板上的作图说明了什么?
(2)在绳长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何变化?当两个图钉合在一起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个图钉固定,能使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
(3)根据以上作图实验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由学生归纳椭圆的定义)
本例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及讨论,学生对椭圆的概念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让他们自己体会2a > 2c,2a = 2c,2a < 2c,各自对应的图形,印象深刻.
三、创设悬念情境,唤起学生的热情与兴趣
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 创设悬念,恰当质疑,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识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案例三 七盆花按不同顺序摆,有多少种摆法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教“排列组合”,他在讲台上放了7盆花,并向学生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一位科学家有7盆鲜花,要按不同顺序摆放在窗台上,每天一个样,不能出现重样,可以摆多少天?”同学们凭生活经验一想,大概会有十几种或几十种摆法吧?老师告诉学生,经过计算,有5040种摆法,一天一个样,可摆13年9个月零19天. 真能摆这么多天吗?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接着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习排列组合的计算公式.
本例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使用该情境可以使用学习目标显山露水.
四、创设探索情境,暴露学生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内容不仅是一些现成的结论,还包括这些结论的形成过程. 探索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思维发展的实际水平探索问题的可能结论,重在暴露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案例四 若a > b,b > c,则a > c. 根据这条性质我们还可以发现哪些性质
在教“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可以选用“探索发现教学法”. 在课堂上先提问复习实数比较大小的定义,然后就引导同学们从具体数字的不等关系中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提出猜想. 在这节课上,同学们自由组合,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一共提出了12条猜想. 这12条猜想是否成立,暂时还不知道,只有经过严密的论证才能作出结论. 同学们很想知道自己的直觉是否正确,于是第二节课引导大家用实数比较大小的定义逐条验证了这些猜想. 通过验证发现,有的猜想可并为一条,有的猜想不能成立,应该予以否定,最后得出不等式的11条性质. 然后让同学们看看书上介绍的4条定理和8条推论. 通过对照,同学们发现,经过论证成立的11条基本性质中,有9条(3条定理,6条推论)就是教科书中介绍的,这9条基本性质不是从书上学到的结论,而是同学们自己探究发现的.
本题提供了一个宽阔的想象的空间,展示学生自身水平的舞台,促使他们展开思维,主动探寻,从而得到创造探索发现的幸福感,这时学生对学数学已经是一种内心的要求了.
五、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贴近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案例五:“不等式”的应用
本节课我们可以这样导入,甲、乙两个旅行社开展团体优惠去某地旅游的活动. 甲旅行社的优惠方法是如果买4张全票,则其余的人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优惠方法是按原价的优惠. 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每人100元. 比较随着团体人数的变化,哪家旅行社的收费更优惠?
为了比较甲、乙旅行社的收费,需要建立不等式模型. 模型建立后,学生可以采取尝试和检验、画图、实际操作、代数推导等多种策略寻求不等式的解,不等式求解后就可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了.
本例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已经融入了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掌握数学知识,能给你带来许多便利乃至实惠;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真正价值.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使复杂难懂的问题变得简单有趣,而且使严肃的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要创设出良好、优秀的数学问题情境,必须抓住情境设计的本质,懂得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不可滥用情境,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参考文献】
[1]张宝臣,张玉森,等. 课堂教学艺术.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146-151.
[2]刘兼,黄翔,等. 数学课程设计.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6-200.
[3]陈心五. 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7-86.
【关键词】 创设情境;数学教学;吸引
独特的构思,不同凡响的情境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新知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下面就我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谈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用优美的故事吸引学生
故事情境教学借助新异的数学故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固有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满足. 因为“好奇”、“求知”的兴奋情绪使他们注意力非常集中且可以持续,但无需作意志努力.
案例一 新授 “等比数列求和”
在本课的导入,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经典故事创设情境. 传说印度的舍罕王要重赏发明64格国际象棋的大臣西萨. 他问西萨想得到什么样的奖赏,西萨说:“我想要点麦子. 您就在这棋盘的第一格赏我一粒麦子,第二格赏两粒,第三格赏四粒……依次都使后一格的麦子比前一格多一倍,您就把64格内的麦子的总和赏给我吧. ”国王听后连连说:“你的要求太低了.”讲到这里,教师转而问学生:“你们说,这个要求真是太低了吗?”这一问,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思索着,议论着. 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了18446744073079551615一串数字. 全班学生都睁大眼睛看着黑板. 老师解释说:“这就是西萨要求得到的麦粒总和. 这些麦粒若以重量计算,约为5270亿吨,竟是全世界两千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 ”听到这里同学们兴趣盎然. 这时,教师趁势导入新课:“国王为什么会吃亏?这样大的数字怎样才能迅速算出?这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问题,学了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就清楚了. ”
本案例用生动的故事来启发学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于它可以使人牢记不忘,永远鲜活地保存在大脑中.
二、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和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 新授“椭圆概念”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知道椭圆是如何画成的,课前让学生准备好纸板,一段细绳和两枚图钉,按课本要求画椭圆,再用多媒体演示画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椭圆的画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下问题:
(1)纸板上的作图说明了什么?
(2)在绳长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何变化?当两个图钉合在一起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个图钉固定,能使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吗?能画出图形吗?
(3)根据以上作图实验回答: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由学生归纳椭圆的定义)
本例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及讨论,学生对椭圆的概念有清晰、明确的认识,让他们自己体会2a > 2c,2a = 2c,2a < 2c,各自对应的图形,印象深刻.
三、创设悬念情境,唤起学生的热情与兴趣
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学过程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 创设悬念,恰当质疑,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识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案例三 七盆花按不同顺序摆,有多少种摆法
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教“排列组合”,他在讲台上放了7盆花,并向学生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一位科学家有7盆鲜花,要按不同顺序摆放在窗台上,每天一个样,不能出现重样,可以摆多少天?”同学们凭生活经验一想,大概会有十几种或几十种摆法吧?老师告诉学生,经过计算,有5040种摆法,一天一个样,可摆13年9个月零19天. 真能摆这么多天吗?这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接着教师引导同学们学习排列组合的计算公式.
本例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使用该情境可以使用学习目标显山露水.
四、创设探索情境,暴露学生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内容不仅是一些现成的结论,还包括这些结论的形成过程. 探索情境,让学生根据各自思维发展的实际水平探索问题的可能结论,重在暴露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案例四 若a > b,b > c,则a > c. 根据这条性质我们还可以发现哪些性质
在教“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我们可以选用“探索发现教学法”. 在课堂上先提问复习实数比较大小的定义,然后就引导同学们从具体数字的不等关系中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提出猜想. 在这节课上,同学们自由组合,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一共提出了12条猜想. 这12条猜想是否成立,暂时还不知道,只有经过严密的论证才能作出结论. 同学们很想知道自己的直觉是否正确,于是第二节课引导大家用实数比较大小的定义逐条验证了这些猜想. 通过验证发现,有的猜想可并为一条,有的猜想不能成立,应该予以否定,最后得出不等式的11条性质. 然后让同学们看看书上介绍的4条定理和8条推论. 通过对照,同学们发现,经过论证成立的11条基本性质中,有9条(3条定理,6条推论)就是教科书中介绍的,这9条基本性质不是从书上学到的结论,而是同学们自己探究发现的.
本题提供了一个宽阔的想象的空间,展示学生自身水平的舞台,促使他们展开思维,主动探寻,从而得到创造探索发现的幸福感,这时学生对学数学已经是一种内心的要求了.
五、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贴近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案例五:“不等式”的应用
本节课我们可以这样导入,甲、乙两个旅行社开展团体优惠去某地旅游的活动. 甲旅行社的优惠方法是如果买4张全票,则其余的人按半价优惠;乙旅行社的优惠方法是按原价的优惠. 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均为每人100元. 比较随着团体人数的变化,哪家旅行社的收费更优惠?
为了比较甲、乙旅行社的收费,需要建立不等式模型. 模型建立后,学生可以采取尝试和检验、画图、实际操作、代数推导等多种策略寻求不等式的解,不等式求解后就可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了.
本例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已经融入了千家万户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掌握数学知识,能给你带来许多便利乃至实惠;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真正价值.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不但可以使复杂难懂的问题变得简单有趣,而且使严肃的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要创设出良好、优秀的数学问题情境,必须抓住情境设计的本质,懂得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不可滥用情境,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参考文献】
[1]张宝臣,张玉森,等. 课堂教学艺术.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146-151.
[2]刘兼,黄翔,等. 数学课程设计.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6-200.
[3]陈心五. 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