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帮助学生“学会”固然重要,“会学”则是学习的更高一个层次。教学的实质是教会学生学习,是要让学生具备高效学习的方法,并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在批注细读课中,我教给了学生一些科学有效的批注方法,导引学生的阅读实践,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更有效。
1课前预习,自主批注
高年级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率。为有效提高预习效率,教师就要在导学案设计上下功夫,在批注方法上做指导。
1.1细读课文,作感想式批注。批注式阅读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教师要确定中心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脱离了一定的中心问题,学生就可能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造成阅读目标的偏颇,学习效率将降低。因此,确立批注式阅读的中心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人间真情”单元,可设计中心问题:你从哪些段落、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用“——”画出重点句,用“·”标出关键字词,反复朗读,批注自己的感想、体会。
1.2拓展文本,作联想式批注。如:《滴水穿石的启示》导学案的设计,引领学生收集、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并进行联想,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行联想批注。如,学习解读李时珍的事例,从“翻山越岭”,我读出了李时珍的,我似乎看到李时珍白天艰难跋涉在崇山峻岭当会,还会,晚上…… 但他。这样教给了方法,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批注深入,理解透彻。
1.3了解写作顺序、写作方法,作写法批注。预习阶段的阅读以符号批注和感想式批注为主,改变了以往“走马观花”式的预习方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预习中就能够走进文本,品读感悟。这种方向性较强的自主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2课中交流,提升批注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堂上按“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品读点拨——朗读升华”的方式进行阅读,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最终实现提高阅读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1)合作交流,补充批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重点倾听大家的意见,把自己漏掉的,或别人精彩的批注用不同颜色的笔作补充,完善批注。
(2)展示汇报,提升批注。
1)集体交流,把其他小组精彩的批注、独特的批注,补充在自己的书上。
2)使用课件,辅助批注。
如在教学《黄山奇松》《莫高窟》时,抓住“……”引导学生做作联想批注时,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生活积累,特别是飞天远离学生生活,让学生直接想象,只有个别同学可以,但想象都很平淡,这时,我适时地播放黄山奇松、飞天的图片,在直观形象的图片引领下,学生的想象补充精彩纷呈。
3)补充资料,有效批注。 如在学习《钱学森》一课,理解“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几句话后,我播放了《我的中国心》音像资料,学生深切感受到了钱学森“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游子情怀,学生引用歌词批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美国高级将领的话语“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时,首先让学生大胆联想,美国会怎样“留”他,然后课件补充介绍了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国的资料,学生被钱学森浓浓的爱国情所感染,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批注,钱学森的名人风采逐渐显露。
在学习本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爱国成语、爱国名言背下来,在批注阅读时灵活运用,这样学生的批注就更精彩了。如: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
以上是对一篇课文批注细读的方法指导。根据课文特点,有时还要进行“1+1”或“1+X”批注细读课中的主题拓展的批注阅读。
3主题拓展,迁移批注
在学习一篇课文后,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主题阅读》,引领学生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1+1”批注细读课:引领学生批注阅读一篇课文,拓展阅读与本课写法相同的另一篇,重在运用学法;“1+ X”批注细读课:引领学生批注阅读一篇课文,拓展阅读与本课写法各异但主题相同的几篇,重在丰满主题。不管拓展阅读几篇,我们同样要用主题问题引领学生阅读。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1+X”批注细读课,课上前30分钟批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后10分钟让学生略读《主题阅读》书中《当代神农氏》《提灯女神》《一只巴掌拍向人生》几篇课文,围绕:文中哪些人物也有小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哪些片段感动了你?朗读触动你的语段进行批注。学生通过感受袁隆平实验受挫后的执着坚守,南丁格尔在家人反对、他人嘲讽声中的坚持不懈,威尔玛在一腿残疾后依然站起的坚强不屈,感受到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样,围绕一个主题, 学生阅读多篇文章,在与作者真诚对话,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百折不挠”的主题阅读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局面。
1课前预习,自主批注
高年级要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效率。为有效提高预习效率,教师就要在导学案设计上下功夫,在批注方法上做指导。
1.1细读课文,作感想式批注。批注式阅读必须在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以单元主题为核心,教师要确定中心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果脱离了一定的中心问题,学生就可能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造成阅读目标的偏颇,学习效率将降低。因此,确立批注式阅读的中心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如“人间真情”单元,可设计中心问题:你从哪些段落、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用“——”画出重点句,用“·”标出关键字词,反复朗读,批注自己的感想、体会。
1.2拓展文本,作联想式批注。如:《滴水穿石的启示》导学案的设计,引领学生收集、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资料,并进行联想,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行联想批注。如,学习解读李时珍的事例,从“翻山越岭”,我读出了李时珍的,我似乎看到李时珍白天艰难跋涉在崇山峻岭当会,还会,晚上…… 但他。这样教给了方法,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批注深入,理解透彻。
1.3了解写作顺序、写作方法,作写法批注。预习阶段的阅读以符号批注和感想式批注为主,改变了以往“走马观花”式的预习方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预习中就能够走进文本,品读感悟。这种方向性较强的自主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2课中交流,提升批注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高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堂上按“合作交流——展示汇报——品读点拨——朗读升华”的方式进行阅读,由浅入深、从易到难,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最终实现提高阅读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1)合作交流,补充批注。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重点倾听大家的意见,把自己漏掉的,或别人精彩的批注用不同颜色的笔作补充,完善批注。
(2)展示汇报,提升批注。
1)集体交流,把其他小组精彩的批注、独特的批注,补充在自己的书上。
2)使用课件,辅助批注。
如在教学《黄山奇松》《莫高窟》时,抓住“……”引导学生做作联想批注时,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生活积累,特别是飞天远离学生生活,让学生直接想象,只有个别同学可以,但想象都很平淡,这时,我适时地播放黄山奇松、飞天的图片,在直观形象的图片引领下,学生的想象补充精彩纷呈。
3)补充资料,有效批注。 如在学习《钱学森》一课,理解“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几句话后,我播放了《我的中国心》音像资料,学生深切感受到了钱学森“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的游子情怀,学生引用歌词批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理解美国高级将领的话语“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时,首先让学生大胆联想,美国会怎样“留”他,然后课件补充介绍了美国阻挠钱学森回国的资料,学生被钱学森浓浓的爱国情所感染,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批注,钱学森的名人风采逐渐显露。
在学习本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爱国成语、爱国名言背下来,在批注阅读时灵活运用,这样学生的批注就更精彩了。如: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
以上是对一篇课文批注细读的方法指导。根据课文特点,有时还要进行“1+1”或“1+X”批注细读课中的主题拓展的批注阅读。
3主题拓展,迁移批注
在学习一篇课文后,我们充分利用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主题阅读》,引领学生拓展阅读,深化主题。
“1+1”批注细读课:引领学生批注阅读一篇课文,拓展阅读与本课写法相同的另一篇,重在运用学法;“1+ X”批注细读课:引领学生批注阅读一篇课文,拓展阅读与本课写法各异但主题相同的几篇,重在丰满主题。不管拓展阅读几篇,我们同样要用主题问题引领学生阅读。
如,《滴水穿石的启示》“1+X”批注细读课,课上前30分钟批注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后10分钟让学生略读《主题阅读》书中《当代神农氏》《提灯女神》《一只巴掌拍向人生》几篇课文,围绕:文中哪些人物也有小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哪些片段感动了你?朗读触动你的语段进行批注。学生通过感受袁隆平实验受挫后的执着坚守,南丁格尔在家人反对、他人嘲讽声中的坚持不懈,威尔玛在一腿残疾后依然站起的坚强不屈,感受到他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样,围绕一个主题, 学生阅读多篇文章,在与作者真诚对话,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百折不挠”的主题阅读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