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河北钢铁志在必得,也许中信泰富绝不放手”
“现在的石钢风声鹤唳,已经不起任何冲击。”2010年1月13日,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石家庄钢铁)总经理张银华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时,感慨地说。
此前的2009年10月12日、11月26日、12月8日,环保部华北督察中心“接群众举报”后,三个月内3次检查石家庄钢铁。在第二次检查中,检查组措辞严厉,说石家庄钢铁的出铁方式为“三流、四流”水平。
与此同时,河北方面提出了重组石家庄钢铁的“建设性”意见。河北省发改委的方案是,石家庄钢铁搬迁至黄骅港并成立特钢基地,中信泰富可以继续参股,但要由河北钢铁集团作为主体;河北省国资委的方案则是,由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直接收购石家庄钢铁的股权,然后再转让给河北钢铁集团。
对目前掌握石家庄钢铁65%股权的中信泰富来说,上述举措无异于“逼宫”。
作为中信泰富“空降”到华北地区的战略执行者,张银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信泰富对河北省发改委的方案明确表示拒绝,“因为这意味着中信泰富失去了控制权”。至于河北省国资委的方案,中信泰富驻香港的特钢部门负责人说,没有撤资计划,“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强化特钢战略”。
但这不会是一场拉锯战。中信泰富方面听到的说法是,“省长办公会已经研究过了,干脆就直接收回来。”
从2006年6月中信泰富正式入主石家庄钢铁算起,这场“婚恋”维持不到4年时间。
半场入局
时间退回至2004年。是年3月,河北省政府提出了省内国有资产的改制计划:到2005年将当地国有资产比例从71%降至40%以下,涉及近4000亿元国有资产。
组建于1957年、位居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的石家庄钢铁,被排在此次改制名单的前列。
据一位参与当时改制计划的人士说,石家庄钢铁初步的改制计划是,引资占51%股权,职工持股会占19%,河北省国资委保留剩余的30%股权。
最早接触石家庄钢铁的并非中信泰富,而是另一家香港公司——嘉鑫控股。
按照河北方面的规划,嘉鑫控股将出资1.5亿美元入股石家庄钢铁。河北省冶金协会秘书长王大勇回忆说,双方合作进展顺利,一度到了讨论签约事宜的阶段。直到中信泰富的出现,方令签约进程突遭意外。
2004年底,继江苏兴澄特钢之后,中信泰富在国内钢铁行业再下一城——实现了对湖北大冶特钢的绝对控股。
中信泰富以更大的财力和背景,吸引了河北方面的注意。当时的石家庄钢铁董事长阎胜科多次往返于香港和内地,与中信泰富进行国有股权转让谈判。河北方面也由一位副省长专门负责,协同国资委等部门推动中信泰富注资石家庄钢铁。
2005年11月11日,中信泰富与河北省国资委以及河北众富投资公司(由原石家庄钢铁管理团队实际拥有)签订股权转让及增资协议:中信泰富出资12.81亿元向河北国资委收购石家庄钢铁注册资本的80%,并认购石家庄钢铁的新注册资本1.96亿元。股权转让及增资协议完成后,中信泰富持有石家庄钢铁65%股权,河北国资委仍持有20%股权(人民币4亿元),河北众富持有15%股份(人民币3亿元)。
2006年6月,新石家庄钢铁正式挂牌。与市场流传的“中信泰富强势进入石家庄钢铁”说法不同,参与谈判过程的人士回忆说,河北方面在整个过程中积极主动,相关部门甚至将这次引资作为一年工作中的重要成绩。
而对于中信泰富来说,入主以汽车专用钢见长的石家庄钢铁,加上此前纳入囊中的兴澄特钢和大冶特钢,这个国内特钢领域的“新霸主”就此完成了由南至北的三点布局。
分歧初现
2008年1月,时任中信泰富主席的荣智健到石家庄钢铁考察,希望加大对特钢的扩产投资与产品升级。
1月21日,在河北省会白楼宾馆,荣智健拜会了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据参与者回忆说,张云川希望中信泰富加快推进与河北合作项目的进程,促进产业升级改造。荣智健则表示,此行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当地政府支持,落实中信泰富特钢战略在石家庄钢铁的执行。
由于石家庄已成为中国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在与张云川的会晤中,荣智健第一次获悉了河北省对石家庄钢铁的限迁令,“2010年12月31日前,整企搬迁,不搬走就停产,坚决关掉”。
石家庄钢铁的内部人士回忆说,让荣智健更加不愉快的是,当年签订的入股协议中并未提及搬迁事宜,谈判过程中也始终没有涉及搬迁的问题。
考虑到搬迁耗资巨大,中信泰富停止了原有对石家庄钢铁的投资计划。至今,石家庄钢铁仍在使用老旧的设备,重复着以前的生产工艺。
相比之下,中信泰富与江苏、湖北两省的合作则较为顺畅。在兴澄特钢和大冶特钢产品升级和产能扩展计划中,中信泰富的投资分别是100亿元和70多亿元。
没有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却一样承担着盈利指标,石家庄钢铁的管理团队只能一再压缩成本。在当地的采访过程中,不少石家庄钢铁的员工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很长一段时间都拿不到全额工资,最少的时候只能拿到70%。”
而占有15%股权的原石家庄钢铁的管理层,似乎也并未得到预期中的利益回报。原石家庄钢铁董事长阎胜科后来被调至中信泰富集团任职。
股权之争
对于搬迁,石家庄钢铁也曾提出4套搬迁方案,并上报至中信泰富。中信泰富决策层皆认可了搬迁黄骅港的长期解决方案,并以集团名义上报河北省政府等待审批。但方案迟迟未获批。
为此,中信泰富计划在黄骅港购买6000亩填海造田地,准备建造特钢基地,这与河北方面的选择正好吻合。
河北省发改委提出,黄骅港特钢基地的建设必须以河北钢铁集团为主体。
组建于2008年6月30日的河北钢铁集团由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重组而成,年产量达3300万吨,规模居全国第二位。 按照河北省副省长孙瑞彬公布的计划,至2010年底,河北钢铁集团年产量将达5000万吨。
由于钢铁行业被国家发改委划为“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被严格限制,因此要达到5000万吨的产能目标,河北钢铁集团的唯一选择只能是兼并重组。
目前,首钢已在曹妃甸钢铁基地布局,中信泰富方面的判断是,河北方面只有黄骅港还可以获得主动权。“显而易见,他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搬迁机会,收复石钢。”
在中信泰富方面看来,事态至此,“已不再是搬迁问题,而是股权之争”。
有当地分析人士认为,从2001年就有过搬迁石家庄钢铁计划的河北省政府,原本希望借助中信泰富的力量实施搬迁。但后来发现,中信泰富似乎不能为搬迁做出多大的贡献,资金筹措、员工安置,这些棘手的问题还需要自己来解决。因此,从讨论搬迁问题过渡到讨论重组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反观中信泰富,特钢已经成为其最主要盈利点和最重要的投资领域。
中信泰富管理层在2009年中报中说,“特钢占中国钢铁总量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判断中国对特钢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中信泰富2009年中报显示,公司出售了北方联合电力20%的股权、国泰航空14.5%的股权……除了还在推进的澳大利亚铁矿项目,中信泰富只对特钢领域增加了投资。
面对河北方面的步步紧逼,接连遭受澳元对赌失利、荣智健下课重创的中信泰富选择了沉默。在外界看来,中信泰富目前虽掌控石家庄钢铁的控股权,但在这次股权争夺战中并无太大的胜算。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强势推进钢铁区域重组的决心,另一方面,部分石家庄钢铁职工和近5000名改制中被剥离却仍依赖钢铁厂生存的员工,对改制和中信泰富这几年的经营方式满腹怨言。在刚刚结束的职工代表大会上,石家庄钢铁的职工已向中信泰富指出,“与河北钢铁职工的收入差距正在扩大”。
似乎是意识到了什么,中信泰富在2009年9月宣布收购兴澄特钢管理层20%的权益,使其成为中信泰富的全资子公司。
当被问及石家庄钢铁的未来时,张银华一脸茫然,“也许河北钢铁志在必得,也许中信泰富绝不放手”。
“现在的石钢风声鹤唳,已经不起任何冲击。”2010年1月13日,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石家庄钢铁)总经理张银华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时,感慨地说。
此前的2009年10月12日、11月26日、12月8日,环保部华北督察中心“接群众举报”后,三个月内3次检查石家庄钢铁。在第二次检查中,检查组措辞严厉,说石家庄钢铁的出铁方式为“三流、四流”水平。
与此同时,河北方面提出了重组石家庄钢铁的“建设性”意见。河北省发改委的方案是,石家庄钢铁搬迁至黄骅港并成立特钢基地,中信泰富可以继续参股,但要由河北钢铁集团作为主体;河北省国资委的方案则是,由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直接收购石家庄钢铁的股权,然后再转让给河北钢铁集团。
对目前掌握石家庄钢铁65%股权的中信泰富来说,上述举措无异于“逼宫”。
作为中信泰富“空降”到华北地区的战略执行者,张银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信泰富对河北省发改委的方案明确表示拒绝,“因为这意味着中信泰富失去了控制权”。至于河北省国资委的方案,中信泰富驻香港的特钢部门负责人说,没有撤资计划,“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强化特钢战略”。
但这不会是一场拉锯战。中信泰富方面听到的说法是,“省长办公会已经研究过了,干脆就直接收回来。”
从2006年6月中信泰富正式入主石家庄钢铁算起,这场“婚恋”维持不到4年时间。
半场入局
时间退回至2004年。是年3月,河北省政府提出了省内国有资产的改制计划:到2005年将当地国有资产比例从71%降至40%以下,涉及近4000亿元国有资产。
组建于1957年、位居全国74家重点钢铁企业的石家庄钢铁,被排在此次改制名单的前列。
据一位参与当时改制计划的人士说,石家庄钢铁初步的改制计划是,引资占51%股权,职工持股会占19%,河北省国资委保留剩余的30%股权。
最早接触石家庄钢铁的并非中信泰富,而是另一家香港公司——嘉鑫控股。
按照河北方面的规划,嘉鑫控股将出资1.5亿美元入股石家庄钢铁。河北省冶金协会秘书长王大勇回忆说,双方合作进展顺利,一度到了讨论签约事宜的阶段。直到中信泰富的出现,方令签约进程突遭意外。
2004年底,继江苏兴澄特钢之后,中信泰富在国内钢铁行业再下一城——实现了对湖北大冶特钢的绝对控股。
中信泰富以更大的财力和背景,吸引了河北方面的注意。当时的石家庄钢铁董事长阎胜科多次往返于香港和内地,与中信泰富进行国有股权转让谈判。河北方面也由一位副省长专门负责,协同国资委等部门推动中信泰富注资石家庄钢铁。
2005年11月11日,中信泰富与河北省国资委以及河北众富投资公司(由原石家庄钢铁管理团队实际拥有)签订股权转让及增资协议:中信泰富出资12.81亿元向河北国资委收购石家庄钢铁注册资本的80%,并认购石家庄钢铁的新注册资本1.96亿元。股权转让及增资协议完成后,中信泰富持有石家庄钢铁65%股权,河北国资委仍持有20%股权(人民币4亿元),河北众富持有15%股份(人民币3亿元)。
2006年6月,新石家庄钢铁正式挂牌。与市场流传的“中信泰富强势进入石家庄钢铁”说法不同,参与谈判过程的人士回忆说,河北方面在整个过程中积极主动,相关部门甚至将这次引资作为一年工作中的重要成绩。
而对于中信泰富来说,入主以汽车专用钢见长的石家庄钢铁,加上此前纳入囊中的兴澄特钢和大冶特钢,这个国内特钢领域的“新霸主”就此完成了由南至北的三点布局。
分歧初现
2008年1月,时任中信泰富主席的荣智健到石家庄钢铁考察,希望加大对特钢的扩产投资与产品升级。
1月21日,在河北省会白楼宾馆,荣智健拜会了河北省委书记张云川。据参与者回忆说,张云川希望中信泰富加快推进与河北合作项目的进程,促进产业升级改造。荣智健则表示,此行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当地政府支持,落实中信泰富特钢战略在石家庄钢铁的执行。
由于石家庄已成为中国污染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在与张云川的会晤中,荣智健第一次获悉了河北省对石家庄钢铁的限迁令,“2010年12月31日前,整企搬迁,不搬走就停产,坚决关掉”。
石家庄钢铁的内部人士回忆说,让荣智健更加不愉快的是,当年签订的入股协议中并未提及搬迁事宜,谈判过程中也始终没有涉及搬迁的问题。
考虑到搬迁耗资巨大,中信泰富停止了原有对石家庄钢铁的投资计划。至今,石家庄钢铁仍在使用老旧的设备,重复着以前的生产工艺。
相比之下,中信泰富与江苏、湖北两省的合作则较为顺畅。在兴澄特钢和大冶特钢产品升级和产能扩展计划中,中信泰富的投资分别是100亿元和70多亿元。
没有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却一样承担着盈利指标,石家庄钢铁的管理团队只能一再压缩成本。在当地的采访过程中,不少石家庄钢铁的员工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很长一段时间都拿不到全额工资,最少的时候只能拿到70%。”
而占有15%股权的原石家庄钢铁的管理层,似乎也并未得到预期中的利益回报。原石家庄钢铁董事长阎胜科后来被调至中信泰富集团任职。
股权之争
对于搬迁,石家庄钢铁也曾提出4套搬迁方案,并上报至中信泰富。中信泰富决策层皆认可了搬迁黄骅港的长期解决方案,并以集团名义上报河北省政府等待审批。但方案迟迟未获批。
为此,中信泰富计划在黄骅港购买6000亩填海造田地,准备建造特钢基地,这与河北方面的选择正好吻合。
河北省发改委提出,黄骅港特钢基地的建设必须以河北钢铁集团为主体。
组建于2008年6月30日的河北钢铁集团由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重组而成,年产量达3300万吨,规模居全国第二位。 按照河北省副省长孙瑞彬公布的计划,至2010年底,河北钢铁集团年产量将达5000万吨。
由于钢铁行业被国家发改委划为“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被严格限制,因此要达到5000万吨的产能目标,河北钢铁集团的唯一选择只能是兼并重组。
目前,首钢已在曹妃甸钢铁基地布局,中信泰富方面的判断是,河北方面只有黄骅港还可以获得主动权。“显而易见,他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搬迁机会,收复石钢。”
在中信泰富方面看来,事态至此,“已不再是搬迁问题,而是股权之争”。
有当地分析人士认为,从2001年就有过搬迁石家庄钢铁计划的河北省政府,原本希望借助中信泰富的力量实施搬迁。但后来发现,中信泰富似乎不能为搬迁做出多大的贡献,资金筹措、员工安置,这些棘手的问题还需要自己来解决。因此,从讨论搬迁问题过渡到讨论重组问题,也在情理之中。
反观中信泰富,特钢已经成为其最主要盈利点和最重要的投资领域。
中信泰富管理层在2009年中报中说,“特钢占中国钢铁总量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判断中国对特钢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中信泰富2009年中报显示,公司出售了北方联合电力20%的股权、国泰航空14.5%的股权……除了还在推进的澳大利亚铁矿项目,中信泰富只对特钢领域增加了投资。
面对河北方面的步步紧逼,接连遭受澳元对赌失利、荣智健下课重创的中信泰富选择了沉默。在外界看来,中信泰富目前虽掌控石家庄钢铁的控股权,但在这次股权争夺战中并无太大的胜算。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强势推进钢铁区域重组的决心,另一方面,部分石家庄钢铁职工和近5000名改制中被剥离却仍依赖钢铁厂生存的员工,对改制和中信泰富这几年的经营方式满腹怨言。在刚刚结束的职工代表大会上,石家庄钢铁的职工已向中信泰富指出,“与河北钢铁职工的收入差距正在扩大”。
似乎是意识到了什么,中信泰富在2009年9月宣布收购兴澄特钢管理层20%的权益,使其成为中信泰富的全资子公司。
当被问及石家庄钢铁的未来时,张银华一脸茫然,“也许河北钢铁志在必得,也许中信泰富绝不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