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课型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善于设计不同的课型,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这里,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把几个不同的课型教法写出来与同仁分享。
1 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1 联系实际提问题。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了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1.2 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1.3 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4 联系各科提问题。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2 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第四,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
3 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3.1 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3.2 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3.3 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4 探索课
4.1 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放几幅有关的图片(自制的课件)——如果你遇到一个孩子在一个危险的山崖上进退两难时,你如何让他下来?学习课文后再组织学生围绕“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会怎么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怎样处理?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进行专题探索。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既谈出了自己的做法,又写出了受到的启发,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使学生对困难的处理有了正确的方法,同时也懂得了生活的哲理。
4.2 自拟复习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4.3 单元小结及写小论文。指导学生书面表达每单元的知识序列纵横结构,写出学习每一个单元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初步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学习《斑羚飞渡》一文后,有的学生把体会小结融为一体,写出《生命的永恒》读后感,有的则写出《我看镰刀头羊》,而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后,他们又写出了我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看法等,这些,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体会,在知识上反映出的小论文。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热情。
1 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1 联系实际提问题。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了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1.2 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1.3 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4 联系各科提问题。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2 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第四,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
3 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3.1 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3.2 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3.3 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4 探索课
4.1 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放几幅有关的图片(自制的课件)——如果你遇到一个孩子在一个危险的山崖上进退两难时,你如何让他下来?学习课文后再组织学生围绕“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会怎么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困难?你怎样处理?从中受到哪些启发?”进行专题探索。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既谈出了自己的做法,又写出了受到的启发,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使学生对困难的处理有了正确的方法,同时也懂得了生活的哲理。
4.2 自拟复习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拟定本单元的复习提纲和自测题目。不搞束缚学生思想的所谓答案格式,而是引导学生逐渐学会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总结出分析各种问题的思路。
4.3 单元小结及写小论文。指导学生书面表达每单元的知识序列纵横结构,写出学习每一个单元的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初步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思想问题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学习《斑羚飞渡》一文后,有的学生把体会小结融为一体,写出《生命的永恒》读后感,有的则写出《我看镰刀头羊》,而学习《紫藤萝瀑布》一文后,他们又写出了我对“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的理解、看法等,这些,都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体会,在知识上反映出的小论文。它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