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及感情上与其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纵观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娇气金贵,过强的自尊心和脆弱的自信心使他们防卫意识强,逆反心理重;加上考试、升学等压力,造成现代中学生心理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学校教育中,一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许多教师就把责任推给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其实,每个教师都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活动。在这一特定环境中,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平时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现我就课堂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赏识、理解和关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尊重学生,形成爱的约束。于丹教授曾说“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也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求,对于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看待,特别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因为它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教师不说伤学生尊严的话,态度和善,给学生平等的对话机会,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同时一定要是非分明、坚持原则。这样教师得到学生信任和尊敬的机会更大,学生也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对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尊重。
2.赏识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经常受打击的人总是尽量少做事情。如果用训斥、惩罚的方式对待那些缺乏信心的学生,就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教师一个肯定的动作、一句肯定的语言就能使学生心平气和地对错误行为进行自我批评,减少对抗,增加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欣赏、期待中自觉学习、自觉改进、自我完善。
3.实施多元评价,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来自结果的反馈,反馈是成功的前奏。日常教学中,我不仅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还巧妙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情感评价,让学生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面带微笑,眼光里流露出热情和期待。认真倾听,运用鼓励性语言进行评价、引导,使学生最终回答出问题,在成功中体验欢乐,获得满足,提高自信心,进而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自主合作学习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新课改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激励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近几年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最终目标,不但课堂气氛活跃,还调动学生积极性,人人参与、人人展示,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善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往的好办法。合作学习能减轻学生的焦虑,增强自尊心,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好的课堂应该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的气氛,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广度和趣味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质疑问难,能把知识学得更广、更活。主要形式有:
1.角色互换。每个成员代表小组传授自己学到的知识,由其他组学生逐步把知识补充完整。还可以让学生评价同学的作业,包括正误、解题格式、解题方法等。互相鼓励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2.联系生活。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如学习中和反应时,以人们在生活中缓解蚊子叮咬后的痛痒感理解:蚊虫分泌的蚁酸使人痛痒,涂抹碱性的牙膏或肥皂中和蚁酸从而止痒。再如羊毛衫、真假黄金的鉴别等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是由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他们更容易信服和接受,更能自觉按照科学要求做。
3.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利用化学史中居里夫人、侯德榜等中外名人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激励学生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意志。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自身修养、价值取向,阳光感恩的心态,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贯穿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和生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课堂中的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及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真正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在学校教育中,一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许多教师就把责任推给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其实,每个教师都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活动。在这一特定环境中,师生关系、课堂氛围、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平时教学实践的反思与总结,现我就课堂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赏识、理解和关爱。良好的师生关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尊重学生,形成爱的约束。于丹教授曾说“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也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需求,对于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看待,特别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因为它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和精神支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教师不说伤学生尊严的话,态度和善,给学生平等的对话机会,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同时一定要是非分明、坚持原则。这样教师得到学生信任和尊敬的机会更大,学生也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对每一个平凡生命的尊重。
2.赏识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经常受打击的人总是尽量少做事情。如果用训斥、惩罚的方式对待那些缺乏信心的学生,就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而教师一个肯定的动作、一句肯定的语言就能使学生心平气和地对错误行为进行自我批评,减少对抗,增加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欣赏、期待中自觉学习、自觉改进、自我完善。
3.实施多元评价,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来自结果的反馈,反馈是成功的前奏。日常教学中,我不仅采用教师点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还巧妙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情感评价,让学生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面带微笑,眼光里流露出热情和期待。认真倾听,运用鼓励性语言进行评价、引导,使学生最终回答出问题,在成功中体验欢乐,获得满足,提高自信心,进而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自主合作学习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新课改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激励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通过近几年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最终目标,不但课堂气氛活跃,还调动学生积极性,人人参与、人人展示,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完善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交往的好办法。合作学习能减轻学生的焦虑,增强自尊心,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好的课堂应该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的气氛,和谐的课堂氛围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广度和趣味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解决问题,质疑问难,能把知识学得更广、更活。主要形式有:
1.角色互换。每个成员代表小组传授自己学到的知识,由其他组学生逐步把知识补充完整。还可以让学生评价同学的作业,包括正误、解题格式、解题方法等。互相鼓励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2.联系生活。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如学习中和反应时,以人们在生活中缓解蚊子叮咬后的痛痒感理解:蚊虫分泌的蚁酸使人痛痒,涂抹碱性的牙膏或肥皂中和蚁酸从而止痒。再如羊毛衫、真假黄金的鉴别等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正是由于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此他们更容易信服和接受,更能自觉按照科学要求做。
3.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利用化学史中居里夫人、侯德榜等中外名人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激励学生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意志。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榜样,“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师的自身修养、价值取向,阳光感恩的心态,积极向上的课堂文化,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贯穿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和生机,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课堂中的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及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真正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