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脑性瘫痪的护理。
方法:对患有脑性瘫痪的新生儿进行护理。
结论:脑性瘫痪要注意饮食和运动,对于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性瘫痪护理方法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23-0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ralysis)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期间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严重病例还伴有智力低下,抽搐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
1病因
脑性瘫痪的病因有很多,既可发生于出生前,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胚胎期脑发育异常等;也可发生在出生时,如早产、急产、新生儿窒息、产伤等。还可发生于出生后,如某些心肺功能异常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症等)引起的脑损伤。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目前归纳起来有:
1.1低体重儿。包括早产未成熟儿,足月小样儿。这些婴儿均不同程度宫内发育迟缓。同时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且常并发室管膜下出血和脑室内出血,后者易引起痉挛性两侧偏瘫。
1.2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如神经管闭合不全致先天性脑积水。
1.3脑缺氧缺血。造成大脑损伤而遗留脑性瘫痪。这些因素包括母亲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胎盘异常,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或胎盘功能不良等,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颈等。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等。
1.4核黄疸。也是脑性瘫痪的重要病因,但现在由于围产医学进步,核黄疸引起脑性瘫痪比例下降。
此病严重性不一,不会恶化,亦不能治愈,为小孩最常见的永久性身体残疾。
1.5临床症状、体征与分型。主要症状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自主运动困难,运动僵硬、不协调,不对称。患儿姿势异常、别扭,稳定性差,左右两侧不对称,头部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患儿多为足尖着地行走,或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脑瘫患儿智力不足的约占2/3。约半数伴有语言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生长发育障碍、口面部功能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等。
不少脑性瘫痪儿童特别是手足徐动型孩子性格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变化大,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
2根据运动障碍特征分类
2.1痉挛型:为最常见的类型,约占2/3,主要因锥体系受累,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手紧握拳状,下肢内收交叉呈剪刀腿和尖足。其表现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双侧瘫,四肢瘫、偏瘫、截瘫、单瘫等。
2.2手足徐动型:患儿在静止时常出现缓慢的、无规律、无目的、不协调、不能自控的动作,面部表情怪异,入睡后消失。
2.3肌张力低下型:肌张力显著降低而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很少。仰卧时,四肢外展如同仰翻的青蛙。此型见于婴幼儿时期,2~3岁后转为其他类型。此行患儿可能因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同时受累,导致瘫痪肢体松软但是腱反射存在。
2.4强直型:少见。表现为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僵硬。使其四肢被动运动时,可感觉到肢体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常有严重的智力低下。
3护理评估、诊断和措施
3.1基本资料。
3.1.1健康史。评估患儿出生时是否低体重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是否正常,如神经管闭合不全致先天性脑积水;有无并发室管膜下出血和脑室内出血;胎儿期是否发生过缺氧缺血;胎盘有否异常,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或胎盘功能不良等,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颈等。出生后是否患有核黄疸、严重感染、外伤等。评估母亲是否曾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
3.1.2评估患儿生活自理能力、营养状况、肢体受累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听力状况。评估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对患儿健康的要求。躯体移动障碍中,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自主运动困难,运动僵硬、不协调,不对称。患儿姿势异常、别扭,稳定性差,左右两侧不对称,头部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患儿多为足尖着地行走,或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
3.1.3护理措施。鼓励父母参与患儿的照顾指导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对患儿进行正确的日常生活护理及训练,如进食、更衣、洗漱、如厕等。根据患儿瘫痪情况,耐心地协助患儿进行动作,不要使患儿有自卑心理或孤独性格。
功能锻炼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帮助患儿进行主动与被动的肢体运动。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患儿因缺少适当的运动和功能锻炼,会导致挛缩。脑性瘫痪的治疗以康复医疗为主。婴幼儿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若康复治疗措施恰当,可获得最佳效果。对瘫痪的肢体应保持功能位,并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促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善肌张力。配合推拿、按摩、针灸和理疗。对伴有语言障碍的患儿,应按正常小儿语言发育的规律进行训练,尤其0~6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平时要给患儿丰富的语言刺激,鼓励患儿发声、矫正发声异常,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以增强患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3.2营养与代谢。营养失调患儿因进食和喂养困难,摄入少导致不能满足生长发育所需。
3.2.1相关因素:与脑性瘫痪造成的进食困难有关。
3.2.2护理诊断: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imbalanced nutrition:less than body requirement)。
3.2.3护理措施:供给能满足机体需要的能量。
3.2.4食物选择:选择能提供患儿高热量、高蛋白、富有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对独立进食困难的患儿应进行饮食训练。在喂食时,切勿在患儿牙齿紧咬情况下将勺硬行抽出,以防损伤牙齿。喂食时应保持患儿头处于中线位,患儿头后仰进食可导致异物吸入。要让患儿学习进食动作,尽早脱离他人喂食的境地。咀嚼肌训练:饭前用手在患儿面部两侧咬肌处轻轻按摩或热敷,帮助咀嚼肌松弛便于进食。
参考文献
[1]倪仙玉;脑性瘫痪50例早期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3年03期
[2]王玲,赵玉珠;小儿脑性瘫痪23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1999年03期
方法:对患有脑性瘫痪的新生儿进行护理。
结论:脑性瘫痪要注意饮食和运动,对于康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脑性瘫痪护理方法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223-02
脑性瘫痪(cerebral paralysis)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期间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严重病例还伴有智力低下,抽搐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
1病因
脑性瘫痪的病因有很多,既可发生于出生前,如各种原因所致的胚胎期脑发育异常等;也可发生在出生时,如早产、急产、新生儿窒息、产伤等。还可发生于出生后,如某些心肺功能异常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窘迫症等)引起的脑损伤。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目前归纳起来有:
1.1低体重儿。包括早产未成熟儿,足月小样儿。这些婴儿均不同程度宫内发育迟缓。同时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且常并发室管膜下出血和脑室内出血,后者易引起痉挛性两侧偏瘫。
1.2先天性异常,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发育异常,如神经管闭合不全致先天性脑积水。
1.3脑缺氧缺血。造成大脑损伤而遗留脑性瘫痪。这些因素包括母亲因素,如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胎盘异常,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或胎盘功能不良等,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颈等。循环衰竭,红细胞增多症等。
1.4核黄疸。也是脑性瘫痪的重要病因,但现在由于围产医学进步,核黄疸引起脑性瘫痪比例下降。
此病严重性不一,不会恶化,亦不能治愈,为小孩最常见的永久性身体残疾。
1.5临床症状、体征与分型。主要症状为中枢性运动障碍。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自主运动困难,运动僵硬、不协调,不对称。患儿姿势异常、别扭,稳定性差,左右两侧不对称,头部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患儿多为足尖着地行走,或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脑瘫患儿智力不足的约占2/3。约半数伴有语言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生长发育障碍、口面部功能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等。
不少脑性瘫痪儿童特别是手足徐动型孩子性格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变化大,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
2根据运动障碍特征分类
2.1痉挛型:为最常见的类型,约占2/3,主要因锥体系受累,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增高,下肢伸肌、内收肌张力增高,手紧握拳状,下肢内收交叉呈剪刀腿和尖足。其表现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双侧瘫,四肢瘫、偏瘫、截瘫、单瘫等。
2.2手足徐动型:患儿在静止时常出现缓慢的、无规律、无目的、不协调、不能自控的动作,面部表情怪异,入睡后消失。
2.3肌张力低下型:肌张力显著降低而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很少。仰卧时,四肢外展如同仰翻的青蛙。此型见于婴幼儿时期,2~3岁后转为其他类型。此行患儿可能因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同时受累,导致瘫痪肢体松软但是腱反射存在。
2.4强直型:少见。表现为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僵硬。使其四肢被动运动时,可感觉到肢体呈铅管样或齿轮样强直。常有严重的智力低下。
3护理评估、诊断和措施
3.1基本资料。
3.1.1健康史。评估患儿出生时是否低体重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是否正常,如神经管闭合不全致先天性脑积水;有无并发室管膜下出血和脑室内出血;胎儿期是否发生过缺氧缺血;胎盘有否异常,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或胎盘功能不良等,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颈等。出生后是否患有核黄疸、严重感染、外伤等。评估母亲是否曾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贫血、休克或吸毒,药物过量等。
3.1.2评估患儿生活自理能力、营养状况、肢体受累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听力状况。评估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对患儿健康的要求。躯体移动障碍中,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能力低于同年龄的正常孩子,如患儿抬头、翻身、坐和四肢运动发育落后或脱漏。自主运动困难,运动僵硬、不协调,不对称。患儿姿势异常、别扭,稳定性差,左右两侧不对称,头部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患儿多为足尖着地行走,或双下肢呈剪刀状交叉。
3.1.3护理措施。鼓励父母参与患儿的照顾指导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对患儿进行正确的日常生活护理及训练,如进食、更衣、洗漱、如厕等。根据患儿瘫痪情况,耐心地协助患儿进行动作,不要使患儿有自卑心理或孤独性格。
功能锻炼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帮助患儿进行主动与被动的肢体运动。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患儿因缺少适当的运动和功能锻炼,会导致挛缩。脑性瘫痪的治疗以康复医疗为主。婴幼儿脑组织可塑性大、代偿能力强,若康复治疗措施恰当,可获得最佳效果。对瘫痪的肢体应保持功能位,并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促进肌肉、关节活动和改善肌张力。配合推拿、按摩、针灸和理疗。对伴有语言障碍的患儿,应按正常小儿语言发育的规律进行训练,尤其0~6岁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平时要给患儿丰富的语言刺激,鼓励患儿发声、矫正发声异常,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以增强患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3.2营养与代谢。营养失调患儿因进食和喂养困难,摄入少导致不能满足生长发育所需。
3.2.1相关因素:与脑性瘫痪造成的进食困难有关。
3.2.2护理诊断: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imbalanced nutrition:less than body requirement)。
3.2.3护理措施:供给能满足机体需要的能量。
3.2.4食物选择:选择能提供患儿高热量、高蛋白、富有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对独立进食困难的患儿应进行饮食训练。在喂食时,切勿在患儿牙齿紧咬情况下将勺硬行抽出,以防损伤牙齿。喂食时应保持患儿头处于中线位,患儿头后仰进食可导致异物吸入。要让患儿学习进食动作,尽早脱离他人喂食的境地。咀嚼肌训练:饭前用手在患儿面部两侧咬肌处轻轻按摩或热敷,帮助咀嚼肌松弛便于进食。
参考文献
[1]倪仙玉;脑性瘫痪50例早期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3年03期
[2]王玲,赵玉珠;小儿脑性瘫痪23例误诊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199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