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艺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人民群众是文艺创作源泉、动力、应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展现美好未来。结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主体。
关键词:文艺与人民;文艺生活
一、文艺和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一系列问题,“文艺为了谁”是文艺创作和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文艺与人民和人民的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是文艺兴旺发展的根本道路,文艺不是为贵族服务,不是为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劳动人民服务,因为他们是文艺精华、力量、未来。为人民服务,就是需要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研究人民。
二、什么是文艺
文艺是文学与艺术的结合所涉及面较深。文字语言艺术,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源于人的社会生产劳动。文学形式较广,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是文学的形式,最早的文学艺术有《诗经》、《罗摩衍那》、《伊利昂纪》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是一种情感的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主观、情感、生活的体现。不符按的创造美,感受美,理解美。是内心和情感的需求,形式也是广泛,绘画、音乐、舞蹈、建筑、园林、电影、都是展现艺术的广泛形式。第一种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第二种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第三种造型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雕塑等。第四种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第五种文学是语言艺术。
绘画艺术,人通过眼睛借助审美手段来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在古老的文化中雕刻与绘画最早出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中国工艺美术是古代劳动人们的产物如:丝绸、雕刻、陶瓷、漆器、刺绣、剪纸等都是典型的代表作品。朱仙镇木板年画历史悠久,
表演艺术以演唱、演奏形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曲艺,杂技,魔术也属于表演艺术。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思想是最直接、宣传效果最快,与人生活最密切的形式。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化节奏、通过有组织的流动性优美的动作来传达情感。舞蹈是有主题的意境的有内容的存在的,通是也是一种形象的表现,意境氛围的渲染和烘托。
杨丽萍,怀着敬业的态度,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演技,被称为一个好演员。已经年过六十岁的她把最美的舞姿《孔雀舞》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里。
展现的微妙微翘。
三、什么是人民
什么是人民,毛泽东主席强调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战争的主人,是历史前进动力,社会生活的主题,是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文艺是人民为工农兵所利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申明“社会主义文艺,一以贯之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脉象。
四、当今文艺创作出现的问题
如今,一些文艺家把文艺创作为安身立命的生存职业来看,把文艺深入经济河流。从而降低了艺术作品的境界与格调,只为了迎合时代潮流,把高尚的文艺精神变得通俗。表现只注重视觉感知忽略精神感受。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缺少以人为本的创作方向。
在创作时,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主题,强调做中国人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文艺艺术。
五、如何增加文艺情感
1、转变立场思想感情
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是当今文艺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资源,传统文化中人民性思想,毛泽东强调,孔子“有教无类”,孟子“民贵君轻”荀子“人定胜天”司马迁“反抗精神”,关汉卿、吴承恩、曹雪芹的民主文艺,孙中山民主革命,都是中国教育史在处理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既要传承,体现中国作品中国气派、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现实与生活相融,这才是人民群众需要的文艺。
现实和浪漫结合
现实主义作品,反应当下社会中劳动人民的一种好与坏的社会生活现状,直面现实。浪漫主义表现注重发掘生活中人民的真善美,用理想化的光明来增加人民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文艺作家对生活、社会、民族、国家、人民都需要保持信心,通过文艺创作者的展现来表现人民生活的现状、带给人精神的洗礼,文艺创作时两者结合。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文艺创作来源很广,在中国文艺应继承和借鉴传统文化,来反映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优良的作风、文风、气风。
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有筋骨,体现不屈不饶的民族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道德,体现优良的民族美德,向善向美。有温度的作品,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关爱人民,亲近人民。
六、结束语:
文艺起源于人民群众,提供源泉、题材动力,是文艺作品中重要因素。只有深入人民、了解人民、体验人民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塑造文艺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7
[2] 唐济川等著.现代艺术思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3]朱立文.《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孔阳等著.美与审美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
[5][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1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 .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7] 斯舜威著.中国当代美术 30 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8]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关键词:文艺与人民;文艺生活
一、文艺和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如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一系列问题,“文艺为了谁”是文艺创作和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文艺与人民和人民的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是文艺兴旺发展的根本道路,文艺不是为贵族服务,不是为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劳动人民服务,因为他们是文艺精华、力量、未来。为人民服务,就是需要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研究人民。
二、什么是文艺
文艺是文学与艺术的结合所涉及面较深。文字语言艺术,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源于人的社会生产劳动。文学形式较广,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是文学的形式,最早的文学艺术有《诗经》、《罗摩衍那》、《伊利昂纪》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是一种情感的再现,当时的社会生活。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主观、情感、生活的体现。不符按的创造美,感受美,理解美。是内心和情感的需求,形式也是广泛,绘画、音乐、舞蹈、建筑、园林、电影、都是展现艺术的广泛形式。第一种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第二种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第三种造型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雕塑等。第四种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第五种文学是语言艺术。
绘画艺术,人通过眼睛借助审美手段来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在古老的文化中雕刻与绘画最早出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中国工艺美术是古代劳动人们的产物如:丝绸、雕刻、陶瓷、漆器、刺绣、剪纸等都是典型的代表作品。朱仙镇木板年画历史悠久,
表演艺术以演唱、演奏形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曲艺,杂技,魔术也属于表演艺术。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思想是最直接、宣传效果最快,与人生活最密切的形式。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化节奏、通过有组织的流动性优美的动作来传达情感。舞蹈是有主题的意境的有内容的存在的,通是也是一种形象的表现,意境氛围的渲染和烘托。
杨丽萍,怀着敬业的态度,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演技,被称为一个好演员。已经年过六十岁的她把最美的舞姿《孔雀舞》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里。
展现的微妙微翘。
三、什么是人民
什么是人民,毛泽东主席强调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动力。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战争的主人,是历史前进动力,社会生活的主题,是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文艺是人民为工农兵所利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申明“社会主义文艺,一以贯之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脉象。
四、当今文艺创作出现的问题
如今,一些文艺家把文艺创作为安身立命的生存职业来看,把文艺深入经济河流。从而降低了艺术作品的境界与格调,只为了迎合时代潮流,把高尚的文艺精神变得通俗。表现只注重视觉感知忽略精神感受。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缺少以人为本的创作方向。
在创作时,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主题,强调做中国人有骨气、有底气的中国文艺艺术。
五、如何增加文艺情感
1、转变立场思想感情
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是当今文艺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资源,传统文化中人民性思想,毛泽东强调,孔子“有教无类”,孟子“民贵君轻”荀子“人定胜天”司马迁“反抗精神”,关汉卿、吴承恩、曹雪芹的民主文艺,孙中山民主革命,都是中国教育史在处理传统文化关系问题上。既要传承,体现中国作品中国气派、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现实与生活相融,这才是人民群众需要的文艺。
现实和浪漫结合
现实主义作品,反应当下社会中劳动人民的一种好与坏的社会生活现状,直面现实。浪漫主义表现注重发掘生活中人民的真善美,用理想化的光明来增加人民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文艺作家对生活、社会、民族、国家、人民都需要保持信心,通过文艺创作者的展现来表现人民生活的现状、带给人精神的洗礼,文艺创作时两者结合。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
文艺创作来源很广,在中国文艺应继承和借鉴传统文化,来反映中国人民的思想情感,优良的作风、文风、气风。
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有筋骨,体现不屈不饶的民族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道德,体现优良的民族美德,向善向美。有温度的作品,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关爱人民,亲近人民。
六、结束语:
文艺起源于人民群众,提供源泉、题材动力,是文艺作品中重要因素。只有深入人民、了解人民、体验人民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塑造文艺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7
[2] 唐济川等著.现代艺术思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3]朱立文.《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孔阳等著.美与审美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
[5][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等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1
[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 .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7] 斯舜威著.中国当代美术 30 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8]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