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管理理论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比较先进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能够形成良好的组织学习文化,不但有助于个人知识、信念及行为的改变。也能促进团队创造、运用并转化知识,进而强化组织持续创新的能力,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我国高校知识管理,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一 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彼得·圣吉教授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首倡“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这乃是竞争求生存的基本法则。包括“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和“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组织文化”三种形式的创新。归纳起来,学习型组织是指一个能够不断增强其创造性能力的组织,或者说是一个拥有知识并能对其进行管理和运用的组织,即能够“学习”知识的组织。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是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础之上的,是对知识的获取、选择、保存、更新、应用、创新等流程管理,是将组织内的各种知识与相关的人员、资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透过知识的共享、转化、扩散等方式,管理和提升组织内部知识以增加组织资产的过程,目的是使组织的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创新。知识管理在学校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两类:一为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二为学校层面的知识管理。个体知识管理注重积累与反思,而学校层面的组织知识管理重在共享,因此需要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高校知识管理。
二 高校知识管理面临的难题
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隐性知识的分享,从这个角度讲,高校推进知识管理有一定难度。1958年,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发表《个体知识》一书,把知识区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的结构化知识,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数据库等方式学习,比较容易获取、理解和交流。隐性知识是知识体系中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言传的那一部分知识,由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隐性知识植根于个体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受制的环境之中,其传播成本较高,传播范围也较小。教师的教学知识多数以隐性知识方式存在着,它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关联,很容易在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流失。显性知识易于编码,能够用符号形式或语言来沟通和交流,隐性知识则具有个人化、情境化的特点,难以形式化,难于交流传播和评价管理。
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自身的知识文化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方式。如通过研究人员和教师去创造和传播知识,拥有图书馆对知识进行储存、分类和编码等。与此同时。当代以信息技术为本的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发展和改善也使大学知识生产、储存、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根本上冲击了大学传统的知识管理的文化和方式。
文化因素也可能形成知识管理的障碍。在对人才的引进与使用中,还存在妒贤嫉能的现象;在学术领域中,则存在论资排辈、拉关系和评审不公正等现象,均不利于知识的创新与新知识的应用。在学校层面缺乏能够对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承担责任的部门,目前高等学校院系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普遍,各个院系之间的联系和优势的整合,缺乏统一考虑和安排;教职工之间缺乏交流,没有相互学习的氛围;学校主要依赖于少数人的工作,扼杀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多数人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创新,缺乏师生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导致知识很难共享,而这与知识管理的目的——促进知识共享是相违背的。
三 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高校的知识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那么最大程度的获取知识,进行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高校知识管理就成为一种新型趋势。正如知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在这个社会中,知识成为个体和经济整体最基本的资源。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经济学家重视的传统生产因素并没有消失,但是却成为次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的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高校必须形成系统的思维习惯,需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互相自由地交流,通过交流使各方力量从思想和行到达到系统整合。首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借用企业知识管理的工具比如Web2.0工具、包括blog、wiki、社会性网络系统及分众分类法、知识管理系统wxm59、高校也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组建自己的知识管理工具,同时对这个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和系统的管理,都推动着高校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创造和发展。其次高校也可通过建立互动的、人性化的知识交流,陆续建立起自己的校内网站,可以达成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传递,共享。当前很多高校,通过在网站上设立校园文化、教学科研、教学动态、教师园地、学生园地等栏目来形成知识的平台和交流的空间。再次设计“对话网络”就是要知道如何建立和促进交流,增加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通过信息的传递,打破制度上和等级制的障碍,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用培育协作和共同探索的准则寻求打破教师中间哪种传统的隔离状态,他们同新教师以及同事建立起网络,他们创造机会使教师互相访问对方的教室,他们促进教室之间进行教学对话,建立知识管理。
2 学习型组织中团队学习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条件。认识到个体的不足,超越个体的见解,这都要求大学在承认和回应自身不断变化的角色地位时,必须意识到自身知识资本对于大学在社会中以及在更为广泛的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市场中的重要价值,并且在高校、社会和企业结成有成效的联盟。美国教育学家富兰极力倡导“把学校从一所官僚主义的机构转变为一个兴旺的学习型的社区。针对高校和社会、企业合作的薄弱,高校学生可以在企业中实习,融入团体学习精神,互相分享合作,分担问题,分享计划和资料,使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共同分享成功,高校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能将自身的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与市场环境和需求灵活结合起来,积极寻求在高校自身研究计划框架内的合作伙伴如公司和其他学习化组织,旨在交换知识、经验和创新思想,并且力求将其传递给自己的学生,知识管理不仅专注于营造组织内部,更重要的是要整合组织与外部环境以及社会群体互动而形成“知识联盟”。因此,高校知识管理需要致力于加强大学校际间的合作,促进知识的互动与整合,以不断优化高校知识传播和刺激大学知识创新。不断地强调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检索并且通过鼓励教师和学生加强研究,允许学生参与国际会议,改善知识储存处如图书馆,建立知识数据库、知识网络、知识分析检索的专家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改善团队工作和面对面的讨论等来加强组织的学习。大学通过教育者、教育资源及受教育者三种要素间的互动来完成自身所承担的知识传播、知识创造和服务于社会的任务。
3 学习型组织中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是高校知识管理的基础。高校通过不断完善的知识管理,不断激励、自我超越,实现新的自我价值。高校要从过去旧有的心智模式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思维去观察变化了的世界。教师要与专家、同事开展协作交流,运用头脑风暴法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实运用博客这一管理平台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要达到持续的分享,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知识库的应用,可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同时要对自我超越的组织成员进行奖励,提供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空间和舞台。
4 学习型组织文化和树立共同愿景,是全面提升高校知识管理质量的关键。建立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高校组织文化,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观念。就知识管理的要求来说,学习型组织所对应的组织文化或许是最理想的,学习型组织的境界可以成为我们的目标。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成员对于组织共同愿景的认同,并要求共同愿景与成员个人愿景的协调。但反过来,组织的共同愿景应建立在其成员个人愿景的基础之上,它需要获得组织成员的最大限度的支持,并为之作出奉献。改进个体和组织的学习过程,创造出帮助自身知识,使彼此共享知识确保高校中作为共同背景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知识得以保持活力和不断丰富,形成独特的“集体智慧,从而使高校成为一种“智能组织”。所以说引入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高校,通过推动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的创新和传播、整合和优化,能够不断地加速“学习型高校”的创建,创建高校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
面对学习型社会,所有的教育组织都应成为学习型组织与知识型组织,具备学习与知识管理的能力与实际行动。知识管理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动态历程,这对于高校的整体发展与全面革新具有积极性的意义。用彼德·圣吉提出了“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高校的知识管理,以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竞争力。
一 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彼得·圣吉教授出版的《第五项修炼一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中首倡“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这乃是竞争求生存的基本法则。包括“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五项“修炼”和“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组织文化”三种形式的创新。归纳起来,学习型组织是指一个能够不断增强其创造性能力的组织,或者说是一个拥有知识并能对其进行管理和运用的组织,即能够“学习”知识的组织。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是建立在信息管理基础之上的,是对知识的获取、选择、保存、更新、应用、创新等流程管理,是将组织内的各种知识与相关的人员、资产、活动进行有效的整合,透过知识的共享、转化、扩散等方式,管理和提升组织内部知识以增加组织资产的过程,目的是使组织的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创新。知识管理在学校中的运用,主要分为两类:一为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二为学校层面的知识管理。个体知识管理注重积累与反思,而学校层面的组织知识管理重在共享,因此需要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高校知识管理。
二 高校知识管理面临的难题
知识管理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隐性知识的分享,从这个角度讲,高校推进知识管理有一定难度。1958年,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发表《个体知识》一书,把知识区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大类。显性知识是指以文字、图像、符号表达的结构化知识,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数据库等方式学习,比较容易获取、理解和交流。隐性知识是知识体系中高度个人化的、难以言传的那一部分知识,由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隐性知识植根于个体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受制的环境之中,其传播成本较高,传播范围也较小。教师的教学知识多数以隐性知识方式存在着,它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关联,很容易在不经意的日常生活中流失。显性知识易于编码,能够用符号形式或语言来沟通和交流,隐性知识则具有个人化、情境化的特点,难以形式化,难于交流传播和评价管理。
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自身的知识文化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方式。如通过研究人员和教师去创造和传播知识,拥有图书馆对知识进行储存、分类和编码等。与此同时。当代以信息技术为本的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发展和改善也使大学知识生产、储存、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根本上冲击了大学传统的知识管理的文化和方式。
文化因素也可能形成知识管理的障碍。在对人才的引进与使用中,还存在妒贤嫉能的现象;在学术领域中,则存在论资排辈、拉关系和评审不公正等现象,均不利于知识的创新与新知识的应用。在学校层面缺乏能够对整个学校的知识管理承担责任的部门,目前高等学校院系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普遍,各个院系之间的联系和优势的整合,缺乏统一考虑和安排;教职工之间缺乏交流,没有相互学习的氛围;学校主要依赖于少数人的工作,扼杀了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多数人只注重个人的奋斗与创新,缺乏师生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导致知识很难共享,而这与知识管理的目的——促进知识共享是相违背的。
三 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高校的知识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高校主要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那么最大程度的获取知识,进行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高校知识管理就成为一种新型趋势。正如知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在这个社会中,知识成为个体和经济整体最基本的资源。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经济学家重视的传统生产因素并没有消失,但是却成为次要的因素,因此高校的知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核心。高校必须形成系统的思维习惯,需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互相自由地交流,通过交流使各方力量从思想和行到达到系统整合。首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借用企业知识管理的工具比如Web2.0工具、包括blog、wiki、社会性网络系统及分众分类法、知识管理系统wxm59、高校也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组建自己的知识管理工具,同时对这个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和系统的管理,都推动着高校新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创造和发展。其次高校也可通过建立互动的、人性化的知识交流,陆续建立起自己的校内网站,可以达成教师之间知识的交流、传递,共享。当前很多高校,通过在网站上设立校园文化、教学科研、教学动态、教师园地、学生园地等栏目来形成知识的平台和交流的空间。再次设计“对话网络”就是要知道如何建立和促进交流,增加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人员之间的对话,通过信息的传递,打破制度上和等级制的障碍,消除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用培育协作和共同探索的准则寻求打破教师中间哪种传统的隔离状态,他们同新教师以及同事建立起网络,他们创造机会使教师互相访问对方的教室,他们促进教室之间进行教学对话,建立知识管理。
2 学习型组织中团队学习是高校知识管理的条件。认识到个体的不足,超越个体的见解,这都要求大学在承认和回应自身不断变化的角色地位时,必须意识到自身知识资本对于大学在社会中以及在更为广泛的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市场中的重要价值,并且在高校、社会和企业结成有成效的联盟。美国教育学家富兰极力倡导“把学校从一所官僚主义的机构转变为一个兴旺的学习型的社区。针对高校和社会、企业合作的薄弱,高校学生可以在企业中实习,融入团体学习精神,互相分享合作,分担问题,分享计划和资料,使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共同分享成功,高校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能将自身的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与市场环境和需求灵活结合起来,积极寻求在高校自身研究计划框架内的合作伙伴如公司和其他学习化组织,旨在交换知识、经验和创新思想,并且力求将其传递给自己的学生,知识管理不仅专注于营造组织内部,更重要的是要整合组织与外部环境以及社会群体互动而形成“知识联盟”。因此,高校知识管理需要致力于加强大学校际间的合作,促进知识的互动与整合,以不断优化高校知识传播和刺激大学知识创新。不断地强调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检索并且通过鼓励教师和学生加强研究,允许学生参与国际会议,改善知识储存处如图书馆,建立知识数据库、知识网络、知识分析检索的专家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改善团队工作和面对面的讨论等来加强组织的学习。大学通过教育者、教育资源及受教育者三种要素间的互动来完成自身所承担的知识传播、知识创造和服务于社会的任务。
3 学习型组织中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是高校知识管理的基础。高校通过不断完善的知识管理,不断激励、自我超越,实现新的自我价值。高校要从过去旧有的心智模式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思维去观察变化了的世界。教师要与专家、同事开展协作交流,运用头脑风暴法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切实运用博客这一管理平台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与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要达到持续的分享,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知识库的应用,可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同时要对自我超越的组织成员进行奖励,提供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空间和舞台。
4 学习型组织文化和树立共同愿景,是全面提升高校知识管理质量的关键。建立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高校组织文化,树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观念。就知识管理的要求来说,学习型组织所对应的组织文化或许是最理想的,学习型组织的境界可以成为我们的目标。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成员对于组织共同愿景的认同,并要求共同愿景与成员个人愿景的协调。但反过来,组织的共同愿景应建立在其成员个人愿景的基础之上,它需要获得组织成员的最大限度的支持,并为之作出奉献。改进个体和组织的学习过程,创造出帮助自身知识,使彼此共享知识确保高校中作为共同背景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知识得以保持活力和不断丰富,形成独特的“集体智慧,从而使高校成为一种“智能组织”。所以说引入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高校,通过推动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的创新和传播、整合和优化,能够不断地加速“学习型高校”的创建,创建高校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
面对学习型社会,所有的教育组织都应成为学习型组织与知识型组织,具备学习与知识管理的能力与实际行动。知识管理是一种永无止境的动态历程,这对于高校的整体发展与全面革新具有积极性的意义。用彼德·圣吉提出了“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高校的知识管理,以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