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只有一个哈姆雷特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ts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咏雪》一文出自《世说新语》中“言语”一门,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中谢家子弟咏雪的事情。全文71字,语言简练,词意隽永。这篇课文的精彩点在于谢朗、谢道韫对“白雪纷纷何所似”的不同诠释。全文只作客观的叙述,未加评论,给读者留下了诸多可供议论的内容。“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教师教学用书》在“问题研究”中同时列出两种相反意见,不作首肯。对“练习说明”第三问也认为“无须定论”。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只要稍加分析,无疑是“末若柳絮因风起”妙极!
  从当时情境看,文章里谈到“俄而雪骤”,“俄而”是“不久”之意,暗示当时下雪了而且是小雪,“雪骤”说明不久之后雪下得又大又急,谢安提问中的“大雪纷纷”其实间接地回应了“骤”的意思,就是大雪纷纷扬扬。而谢朗的“撒盐空中”只能是细小颗粒,与此时情景断然不同。而谢道韫的咏雪则写出了大雪飘扬之态。
  从考题本身看,考题是一个“雪喻”题,判断比喻高下,就必然牵涉到本体、喻体和两者之间的相似点问题。首先明确“本体”即被比喻的对象。所喻的重心是富有动感的“纷纷”之态,而非只指“白雪”。反观《教师教学用书》中“白雪纷纷何所似”译为“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显然,这里把“白雪纷纷”视为“纷纷白雪”了,这与原文相悖。其次要明确“喻体”是什么,从文中谢朗“撒盐空中”和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来看,其喻体是“撒盐”和“絮起”,两者倒都与白雪“纷纷”之态相吻合。其三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课文重在“白雪纷纷”即白雪纷纷扬扬。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轻如絮,絮白似雪,随风飞扬之态,有意蕴,符合中国在绘画、诗词、文章等方面讲求神似引人遐思的审美要求。而谢朗的“撒盐空中”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从关键词句看,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的语气至少说明谢朗是率尔以对,自己都认为这个比喻有点勉强,体现出分明的不自信。而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未若”就是“不如”之意,说明她经过片刻沉思、比较,语气坚决,充满自信,既否定谢朗的说法,又有她自己更恰当形象的描述。
  从提问的对象看,“公大笑乐”为什么不是“公大笑”或“公大乐”?“公大笑乐”出现在谢道韫话后,按逻辑分析“大笑”应该是为家庭氛围温馨而笑,为谢朗率尔、简单、纯真而笑,为两人的才华而笑。而“乐”更多的是“大笑”之后对谢道韫比喻及才华的肯定、欣赏。如果此时谢安要说什么,当是类似这样的话:“你们俩说得好极了,但道韫比喻最恰当,神形毕肖!很有意蕴!”
  从作者立场看,文章只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言语”好,谁的不好,一望而知,这正是本书叙事的优点。结尾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可谓神来之笔,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却没说明谢朗的身份,用意颇深。这一后人追书之词只要你读出节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就可看出作者是在击节赞叹,溢美之情流于言外。
  从后世影响看,“咏絮”一事当为谢道韫一生中最为人所称美的轶事。今天广为流传的“咏絮之才”这个成语就是称赞女子有才华,它的出现也源于谢道韫这个咏雪故事,真可谓是一句名扬天下,流芳千古。
  综上所述,“两个比喻哪个更好?”答案不容置疑,根本就没有争论的必要。《教师教学用书》也没必要列举出来所谓多种说法来混淆视听。虽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时,答案就是唯一的。
其他文献
内容空洞、材料雷同是高考作文多年来突出反映出来的问题之一。考生如何调动储备的材料使作文内容扎实而丰富,如何调动“自我”的材料,写出与众不同的内容,是考生能否获得高分的瓶颈。本文结合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为考生提供一些解决该问题的办法。  一、在写作材料问题上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有些人把作文内容空洞或只能写一些人云亦云的材料,归结为考生生活过于单调、大脑中储备材料不够。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莫大的
最近几年,特别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出以来,情境教学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频词汇。《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一期中曾发表过《创设情境,让课堂亮点纷呈——基于新课标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案例探讨》一文,探讨了创设课堂情境的作用和意义。下面接着探究,基于文本如何设立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   一、理论依据   《考试大纲》取消后,高中备考主要有两个依据:一个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诚哉斯言!鲁迅不少作品就带有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精神。收集于《野草》中的《风筝》,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在《风筝》一文中,鲁迅叙述了20年前向来不爱放风筝的“我”,不仅不让小兄弟放风筝,有一次还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可是,当人到中年的“我”忽然醒悟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后,心头便无
【必要的理论交代】分析之难难在提出问题,作微观分析时,问题不能从文本以外提出,只能从文本之内揭示。这里提出的问题是:第一,缺乏递进的过程,重复的词句和章法为什么没有陷于单调?第二,主人公的所指不明,却为什么构成了深长的意味?第三,爱情主题的单一性如何制约象征韵味的多元?  《蒹葭》出于《诗经·秦风》,好像是《关睢》的姊妹篇,都是抒写恋情的。诗乐结合,复沓的章法很相似。当然,《关睢》的复沓有鲜明的层
当我们的注意力被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精彩所吸引时,其实,我们心里清楚,预设的教学内容才是主要的、主流的,把这解决好才能保证一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预设指向集中明确,重点突出,可控性强,是不会被即时生成的其他内容所取代的。  但如果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机会错失掉,我们往往也会扼腕叹息。我们能体会到,用好课堂上的动态资源,即时生成知识,是有莫大意义的,可是动态生成的内容的教学价值不好断定,存在着太多的争议、太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①既然是对话,教学就不应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应是师生间多向、开放和动态的交流过程。这样的交流过程必然意味着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之间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差异性。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教学预设的目的性不强,课堂教学经常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上课铃响走进教室“接着讲”
我们来看这样两段文字:  “地理老师讲课极生动,一讲到精彩处便提高分贝,猛拍讲桌。我无不替他的手掌及已步入老年的讲桌捏汗。不过。经此之后,他的课成为入睡率最低的课。考试前夕,吾等睡眠严重不足,一次下午上课。全班大多数同学都疲惫地趴在桌上,地理老师见此,手一挥“都睡五分钟”。他的课成为最受欢迎的课。”——一位地理老师的画像。  “上课时,老师不是无度地翻阅参考书,就是骂我们怎么没带工具书,甚至总是大
时间:2009年9月  地点: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一(13)班  程红兵点评:  德国著名诗人诺瓦利斯在《断片》中指出:“诗,是生活的外形。个体活在整体之中,整体活在个体之中。通过诗歌,最高的同情与活力,即有限与无限最紧密的统一,才得以形成。”古今中外,诗的世界莫不是作为一个与现实的庸俗世界的对立而提出来的。而对中学生进行高层次的诗意洗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勇的课堂做了有益而且较为深刻的探索,他向中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参对于《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1.理解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体味欧·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2.能认识建立精神的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学习主人公“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参对欧·亨利的主要艺术特色如情节曲折和结尾的出人意料都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但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学习作者的艺术特色之外,还应对其情感基调及
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成为散文中的精品,决不是偶然的。这篇优美的文章,运用多种写作和修辞手法,精心构思,多方布局,使文章臻于至境。透视研究《小狗包弟》的写作秘诀,是一项极有意思的审美活动。  这篇文章的开头,运用了“预叙”手法。通常讲记叙文的叙述方法有倒叙顺叙,插叙补叙,总叙分叙,详叙略叙等,很少提到预叙。其实,预叙在叙述文体中是经常运用的手法。所谓预叙系指文章开首叙述的人和事和正文貌似关联不紧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