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荡闲雅,春风拂面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①既然是对话,教学就不应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授受过程,而应是师生间多向、开放和动态的交流过程。这样的交流过程必然意味着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之间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差异性。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教学随意性较大,教学预设的目的性不强,课堂教学经常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上课铃响走进教室“接着讲”,下课铃响说声“且听下回分解”就马上“闪人”。现在,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各项教学管理机制日趋完善,上述状况已大为改观。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围绕教学效益这个核心,在合理预设与有效生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非常遗憾地发现,当前的课堂教学,在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误区。作为预设的主体,教师理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之间相互协调的最高境界,实现预设与生成的“黄金比”。但课堂实践中“拉郎配”的情形并不鲜见,有时甚至是为了“预设”而强行“生成”。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预设过滥,生成随意。有的课堂预设环节过多,提问零碎,教师寄希望于“广种薄收”。最近看一篇文章,文中写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年轻教师讲一节公开课,45分钟内向学生提了83个问题,几乎每分钟提两个问题。在教师连珠炮般的逼问下,学生人人自危,疲于应付。有的课堂设置了很多环节,似乎别开生面,但教学缺乏整体性,教学内容琐碎不堪。学生看上去一直在活动,但课后问他们有何收获,大多数人感到很茫然。(2)预设过深,生成却肤浅。由于对学情缺乏深入了解,有的教师未能“备准”学生,教师预设的目标高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即使“跳起来也摘不到苹果”。(3)预设过浅,生成缺失。个别教师的课堂,类似于“21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人才!”这样的提问比比皆是。时间一长,课堂生态板滞、单极,学生的思维火花渐渐熄灭。(4)预设过偏,生成机械。有的教师预设时片面追求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为了文中只言片语的解读而反复纠缠,最后真理往往还是“掌握”在教师手中,学习者只能机械地“被理解”。(5)预设过俗,生成无效。出于调节课堂氛围和激发学生情绪的需要,有的教师非常注重课堂激趣。但有些“激趣”预设近乎闹剧,对课堂生成不能产生任何实际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安排几个“段子”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比如,碰到与动物有关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师就像口技演员,在课堂上学鸟、猫、狗、鸡等的叫声。这样的“激趣”表演除了能引发哄堂大笑外,还能产生有效的教学价值吗?记得有一次,笔者应邀担任一个大型赛课活动的评委。其中有一节课,执教者一上台(借大礼堂上的课),边发表激情洋溢的感恩演说,边指挥全班学生起立,分别向现场评委、活动组织方、提供场地的东道主、台下数百名听课教师鞠躬致敬。此时,台上台下乱成一锅粥:有的目瞪口呆,有的跺脚尖叫,有的鼓掌喧哗……不知者还以为是哪个明星在这里开演唱会。十几分钟过去了,全体学生除了在老师的口令声中朝不同的方向机械地弯腰之外,其余的什么也没“生成”。我想,这样的教学“导入”应是教师的事前预设,现场劲爆的氛围也是教学预设所追求的“理想效果”。只是这种与文本内容毫无关联的“预设”又有什么生成层面的意义呢?
  经常看到这样的公开课镜头:已接近下课时间,预设任务还未完成,讲台上教师正在声嘶力竭地分秒必争;无论教师怎么“启发”,学生就是回答不出与教师的预设相同或相近的答案,众目睽睽之下,教师满头大汗,欲罢不能,欲说还休;教师正按自己的预设口若悬河顺利推进时,冷不防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预设”外的问题,教师一时语塞,不知所措,尴尬不已……作为同道者,初为人师时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与此同时,我也在反思:在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既不成正比,也不成反比。它们受实时情境、主客心理、个体差异、互动状态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经常发生迁移变异、节外生枝、不可预知等不确定性的情况。同时它们又好比是功力深厚的两大武林高手,既处处角力,又互相欣赏;既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对立面,又是唇齿相依的利益共同体。面对这样诡异的“对子”,我们怎样才能实现二者的自然融合,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无缝对接呢?
  一日闲暇,随手翻阅《论语》,偶见《先进》篇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忽然心有所动:孔夫子真不愧是大成至圣先师!文中所描绘的场景,不正是我们苦苦追求而不得的预设与生成的成功范例吗?
  这一篇以孔子“问志”为主题的“课堂实录”不过400多字,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教与学”双方成功预设、有效生成的过程,为后人提供了预设与生成达成理想境界的样本。文本原为儒家经典,不是课堂教案。笔者不揣冒昧,斗胆按现行教案模式对文本进行局部改编。
  ……
  时间:春秋末期的某一天
  课时:一课时(具体时间长度不详)
  执教者:孔丘
  课型:载入经典的公开课
  教学重点:问志(谈理想)
  教学目标预设:
  1.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儒家“礼治”境界的理解;提高口头表达交流能力。
  2.过程和方法:小班教学;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互动对话(置疑——讨论——交流——总结)。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语文实践活动,感知社会,规划人生;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风采;教育学生关心政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
  借助这堂“史上最牛公开课”,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窥斑见豹,充分领略孔夫子作为伟大教育家的魅力所在。(1)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平等。他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既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2)孔子在课堂上自始至终保持着和蔼的态度、明智的谈吐、开阔的胸襟和宗师的风范。这种名师的魅力对学生产生了很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表达意愿。(3)孔子的课堂教学看似散淡随意,实则外松内紧,张弛有度。不动声色而一切尽在掌握中,表现出了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深厚的教学功力。(4)教学方法灵活、得当。①本课教学重点是“问志”,但上课时,孔子没有开门见山,生硬发问,而是用温和的语气、自谦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为对话营造了和谐、宽松的氛围,真正做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②在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畅所欲言。③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进行中肯的点评,引导学生将个人志向与儒家“礼治”的理想结合起来。④注意因材施教。子路性格直率稍欠风度,孔子以“哂”对之;曾皙发言得体,正合老师心意,孔子对他进行及时肯定。这样学生各得其所,心悦诚服。
  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这节课的“生成”成果是丰硕的。(1)情感生成。教师睿智、坦荡、闲雅的风度和气质深深地感染了学生,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涵养了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在平等沟通、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交融。(2)价值生成。教师的及时点拨让每一个学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从而能够树立务实的人生理想,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3)责任生成。教师的循循善诱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政事结合起来,自觉担当起一份社会责任。(4)知识生成。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对儒家“礼治”的最高境界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体验。(5)能力生成。教师用各述其志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预设与生成的效益来自双边积极的心态和全方位的参与。通过以上对“侍坐”一节的深入剖析,我们不难悟出达成预设与生成理想境界的“堂奥”。其一,教师应用高尚的人格、优雅的风度、深厚的学养感染学生,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旦学生被你“征服”,就会亲其师,敬其业。其二,孔子有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课堂上的教师形象应该具备坦荡、闲雅、轻松、愉悦的特质,举重若轻,收放自如,让学生在快乐中参与,在愉悦中生成。如果教师为了完成预设任务而一味赶进度,课堂总是给人一种紧张感,学生就会慢慢地对你的课堂失去兴趣。其三,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该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预设、以尊重为基础的双边关系,以需要为前提的生成目标。(1)敢于取舍。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不能因赶“时髦”而被淡忘,过去提倡“一课一得”是有道理的。一节课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学预设环节,教师应突出重点,敢于取舍,尽量保证教学目标能够有效达成。达成性目标属于阶段性目标中的一种短期目标,一般是指在短期内可以达成的目标,比如说一节课可以达成的目标、一次训练可达成的目标。从日常教学的角度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方向性目标;从考试的角度看,《考试说明》也是方向性目标。这些方向性目标的达成,是以许多短期达成性目标的实现为前提的。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一个达成性目标,对最终实现方向性目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追求“有效”。华东师大崔允郭教授认为,有效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下列内容: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量性或量化,教学目标应尽可能明确具体。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要求教师能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②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堂教学最核心的价值判断指标是教师的教学是否能让学生学有所得、是否使学生学有兴趣、是否使学生学有追求。③两位名家的观点异曲同工,即主张“效益”和“反思”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由此,笔者认为,效益离不开生成,而“有效”则是实现预设和生成良性互动的前提。教学只有“有效”(学生学有所得),预设才能与生成连通,学生才能有兴趣,有追求。(3)关注变异。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推进的线路不可能只是一条直线,途中随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速之客”。这些不可预知的即时因素既是预设的难点,也是生成的魅力所在。因为,教学现场反馈出的信息往往比作业本和测试卷上反馈的信息更及时、更真实。但课堂生成性资源稍纵即逝。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捕捉一些有效信息,因势引导,并使之成为有效的动态生成资源,这样的课堂会更有生命力。需要指出的是,课堂上的实时信息较为庞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教学机智,同时应避免实际教学的随意性。(4)寻求平衡。这里的平衡是指预设目标与生成主体(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平衡。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应该是预设与生成的同构共建,互为一体。我们应当为生成去寻求灵活的预设,让预设去促进有效的生成。那么,如何设置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平衡点呢?笔者认为必须注意预设目标水平层次的合理性,即教学标高要适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因为难以达成的目标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轻易可达成的目标又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有那些“半生不熟”、“高而可攀”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即上文所述的预设目标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能让学生“跳起来摘到苹果”。(5)动态推进。开放性和动态性是课堂生成的主要特征,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最真实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会让人想到“思维开放”“个性飞扬”“激情碰撞”“心灵对话”等关键词,其燃烧着的生命激情是那种事先经过数十次排练和预演的“做课”所望尘莫及的。面对如此鲜活的课堂情境,教师应该“以动制动”,随机应变推出动态机制,为互动提供媒介,为碰撞铺设轨道,为生成搭建平台。
  ————————
  注释: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
  ②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年第6—7期。
  ③于漪:《学习课程标准辅导报告(记录稿)》。
  [作者通联:华中师大一附中]
其他文献
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是人教版金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古文。在文中第一段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此说。大概缘此,编写者在课后练习第三题中设置了“愚公谷典故”选文。这样本是对文章理解以及扩充学生视野有所帮助,但是却由于一些原因使这道练习的设置减色不少。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浅谈拙见。  原因一:这道练习题——“将下面一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窃以
在备教《老王》一文时,笔者将文章一连看了几遍,越看越觉有深意。文章平静似水地叙说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小事,却描摹出了老王最具风采的性格侧面,立起了一个“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有意无意间“带”出了一个时代的影子。这篇作品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完全得益于杨绛的语言艺术。对此,笔者列举文章中一些看似简约清淡,实则精彩而有深意的语言范例略作阐述。   文章第一小节中“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一个“常”
记不清是怎么开始与邹贤敏老师交往的了,那些细节,当时的情景,竟至于模糊。大概那时还年轻,评中学语文一级教师没有论文,于是,课余我就把自己和学生做的活动、教学上的一些体会写出来,寄出去。记忆中,真正直接给我回信的就是湖北大学《中学语文》的邹贤敏老师和华中师范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李发舜老师,而与邹老师的书信往来又最为频繁、长久。或许是天性敏感,从邹老师的来信中,我能深切地体会到一颗真正关切语文教育
【分析导入】  2008年高考语文湖南卷作文题,着实让广大考生伤了一番脑筋,一些平常基本功不错的考生出现了“意外”情况,没拿到理想分数。“痛”定思“痛”,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以及应变应急、创新能力的问题,确实还需教者细细思量。下面选两篇考场实录实分作文,分别进行分析。两篇选文题目相同,审题立意相同,使用的部分材料也相同,语言、文体、结构均没有问题,但在材料使用、主题挖掘、逻辑思维等方面却有高下之分。
审视当下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行为状态,大致有这样两种状态值得我们关注:一种是“不作为”,出示作文题、概述作文要求后即让学生动笔,教师作壁上观,清闲自在;另一种则是“过度作为”,教学环节繁琐,教学内容复杂,要么传授大量的写作知识信息,要么钟情于应试作文独门密笈的演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全盘记录所谓的要领,但实效性不大。如何把握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行为的“度”,我们不妨剖析一下教师作文指导过程
内容空洞、材料雷同是高考作文多年来突出反映出来的问题之一。考生如何调动储备的材料使作文内容扎实而丰富,如何调动“自我”的材料,写出与众不同的内容,是考生能否获得高分的瓶颈。本文结合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为考生提供一些解决该问题的办法。  一、在写作材料问题上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有些人把作文内容空洞或只能写一些人云亦云的材料,归结为考生生活过于单调、大脑中储备材料不够。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莫大的
最近几年,特别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出以来,情境教学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频词汇。《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一期中曾发表过《创设情境,让课堂亮点纷呈——基于新课标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案例探讨》一文,探讨了创设课堂情境的作用和意义。下面接着探究,基于文本如何设立高中语文课堂的“情境”。   一、理论依据   《考试大纲》取消后,高中备考主要有两个依据:一个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鲁迅先生曾说:“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诚哉斯言!鲁迅不少作品就带有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精神。收集于《野草》中的《风筝》,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在《风筝》一文中,鲁迅叙述了20年前向来不爱放风筝的“我”,不仅不让小兄弟放风筝,有一次还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可是,当人到中年的“我”忽然醒悟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之后,心头便无
【必要的理论交代】分析之难难在提出问题,作微观分析时,问题不能从文本以外提出,只能从文本之内揭示。这里提出的问题是:第一,缺乏递进的过程,重复的词句和章法为什么没有陷于单调?第二,主人公的所指不明,却为什么构成了深长的意味?第三,爱情主题的单一性如何制约象征韵味的多元?  《蒹葭》出于《诗经·秦风》,好像是《关睢》的姊妹篇,都是抒写恋情的。诗乐结合,复沓的章法很相似。当然,《关睢》的复沓有鲜明的层
当我们的注意力被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精彩所吸引时,其实,我们心里清楚,预设的教学内容才是主要的、主流的,把这解决好才能保证一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预设指向集中明确,重点突出,可控性强,是不会被即时生成的其他内容所取代的。  但如果课堂上动态生成的机会错失掉,我们往往也会扼腕叹息。我们能体会到,用好课堂上的动态资源,即时生成知识,是有莫大意义的,可是动态生成的内容的教学价值不好断定,存在着太多的争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