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cguop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肩负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理念及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创作性的教育工作也就自然成为摆在广大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小学语文的教育创新,贵在坚持,必须转变原有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尝试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本文结合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内涵,并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较为深入的分析了制约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发展的几个因素,对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并阐述了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彰显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固定模式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式,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打破这种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师生间要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和谐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环境,扩大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其次要注重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世界多姿多彩,生活鲜活生动,给人们的观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受到启发而产生的。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最有力的例子。教师在上好课的同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社会,对身边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让观察成为小学生自觉的行为。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是一种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意愿。只有具有这种意愿,才能善于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向书本、向前人、向老师提出质疑,才能具有创新的冲动,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善思、多疑、好问,喜欢尝试,对识记汉字、阅读课文、背诵古诗等都很有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决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要千方百计地给予保护与激励。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仅仅让学生回答问题就行了,还要营造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敢问、能问、善问,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紧张情绪。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营造质疑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有了疑问,才能产生强烈的释疑动机,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教《田忌赛马》一课时,我让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一下出场的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同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究竟怎么调换顺序?调换顺序后为什么会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第一次、第二次赛马的有关内容,从中找出原因,这样做可以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四、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要求
  1、吃透教材
  各学科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就形式上讲没有固定和统一的模式,更主要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个性差异,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一原则,因材施教,因人而宜,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授以不同的内容。对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可以讲高深的学问;对中等以下水平的学生,不能讲高深的学问。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找准角度,要让学生知道祖国语言文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祖国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激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懂得学好语文的好处。学生一旦明确了这些道理,自然就有了学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就不怕学不好语文。
  2、开拓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就是要创造出不同于现有的东西,推陈出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寻找若干个答案或结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求异思维训练的方式很多,如启发学生把课文中的中心句或重点词,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词序,组成多种不同的句子。针对课文中提高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都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这种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善于启发、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多做,敞开思路,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多加支持和鼓励小学生提出的一些新见解、新主意、新推理,激发他们去创造,去探索。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培养创新,可以扼杀创新”,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的精辟论述。它警示我们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要坚决杜绝压制思想,扼杀创新的行为。我将牢记自己肩负的责任,继续在激活课堂教学,勇于开拓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自觉从整体的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熠熠生辉。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在一线课堂的工作了近十一年的小学数学教师,大大小小的教研课、公开课、展示课也已经经历了不少,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我从不打无把握之战。每次都会请一些老教师、骨干教师去听我的课,让他们给我指点迷津、传经授道。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那一次上苏教版上册《算二十四点》的课。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操作实践算24点的扑克游戏,使学生巩固加强加、减、乘、除的口算练习,并且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谓的“得法”,应以学生的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标准,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为学生应在宽松、愉悦的氛围,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
作为教师,我们在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教师的理解,缘于自己还是学生时,整日里面对的都是教师的唠叨,就是这些唠叨使我成长,伴我成长,使我感到老师的不容易。听了班主任的工作讲解,我看到了作为老师的幸福和人生收获。作为教师我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完善自我,追求成功。  首先,教师职业是光荣的,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自豪,我有自信,这种自信缘于对教师的热爱,与学生生活在一起,是值得高兴的。高尚
古人论述写文章有“风头.猪肚.豹尾”之说,这“豹尾”色彩斑斓,余味无穷。其实,这也可以移用到课堂教学上来。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每堂课的收尾,尽可能地展示其艺术魅力,以激发起学生对下一堂课的强烈渴望  应当说,开端和收尾是同样重要的。一堂课开端不好,给学生的最初印象不佳,会极大地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收尾似乎比开端更为重要。因为开端差些,接下来还有挽救和弥补的机会,如果收尾收得特别糟
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自由的王国。”而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恰恰与此相反,耗时、低效成了普遍现象,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呢?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构建诗意课堂,让学生充分享受幸福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追求幸福、体验幸福的过程。语文是一门最富诗意的学科,作为一名
目的:研究Smad4单倍体基因敲除(Smad4+/-)小鼠内耳功能和形态的改变,探讨发生改变的原因,为寻找人类致聋基因提供基础试验材料.方法:1.测量Smad4基因敲除小鼠与同种同月龄的
目的:研究维生素C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细胞因子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8(白细胞介素-8)的影响,探讨其抑制再灌注炎性损伤的作用机理.方法:Wistar大鼠26只,随机分成2组,每
一、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  我国的各中小学校分别在小学、中学设立了劳动课、劳动技术课,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这些课程的设立是我国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标志。由于生产的发展,对生产技术的要求,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对技能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原来的教育对学生的技能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的状况,已不适应我国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现代生产比较发达的国家,早就开设了技术类课程,它与科学课程(理、化、
目的:该课题拟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vWF、hs-CRP及HGF的水平,并分析三项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探讨其在冠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地位,阐明它们对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