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处于初步萌芽的发展阶段,需要教师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教育。而在这一德育引导工作中,教师往往会采用表扬和批评两种方式来夸奖学生、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或不良习惯。本文主要围绕着小学德育中的批评艺术展开讨论,希望可以找出批评教育的科学方法,避免在批评不当的情况下带来德育的反效果,让小学生受到打击,而是选择运用合适的批评艺术,呵护小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小学德育;批评艺术;道德意识;科学方法
批评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对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进行判断之后予以直接教育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在低年级德育教育中,批评教育更是比较常见。只是教师应注重让批评教育起到积极的德育教育意义,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使其在教师的批评教育中反省自身,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因此,教师应积极思考要运用怎样的批评艺术开展德育教育。
一、基于普遍化原则开展批评教育
在小学德育教师开展批评教育时,若是要在公開场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则需将学生个体犯的错误上升为普遍化的错误行为,让学生认识到这种错误是不少学生都会犯的错误,消除学生心里的不自在感或者尴尬心理。而且教师将错误行为普遍化之后,可针对性地围绕这种行为,组织学生参与到相应的讨论活动中来,让他们共同讨论该如何反省这种错误,并纠正这种错误,让犯错的学生自觉地聆听,并自觉地改正。
比如针对学生在班级里随处丢垃圾、不爱整理书桌、不爱履行值日生的义务搞卫生清洁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我们爱整洁”的德育讨论活动中来。在具体开展德育讨论活动时,教师可在不点明谁犯过这种错误的基础上,对这种不良现象进行针对性的说明与教育,让小学生认识到但凡是这种行为均是错误的,也是不爱整洁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反省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这种行为,思考和讨论该如何养成爱整洁的正确的卫生行为习惯。在这一德育教育中,教师可有效增强班级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说服力,使其自觉地改正错误的行为。
二、基于隐私性原则开展批评教育
有些学生会产生个别的错误行为,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原则上,对其开展合适的批评教育。在具体执行这一德育教育行为时,教师可私下和学生谈心,创设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使其感受到教师是愿意耐心与之对话,让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从这一点看来,教师要在隐私性原则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耐心、爱心,并注重倾听学生的想法,才能实事求是地帮助改正态度,纠正不良行为。
例如有的学生总爱捉弄班上的女同学,教师可在私下与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和谐的谈话。在具体谈话的过程中,教师可先用合适的语言艺术,引导学生讲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你平时总爱和她一起玩,你是不是想和xxx交朋友呢?还是因为什么呢?和老师说说好吗?”这种话语能够让一些比较敏感或者自尊心较重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感激教师没有直接指出他欺负、捉弄女同学,使其愿意主动讲述自己的一些内心想法。此时,教师可倾听学生的真正看法,再温和地指出他和女同学相处的不合理之处,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主动地将自己的行为改正过来。这样的批评艺术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推进德育教育的健康开展。
三、基于期望性原则开展批评教育
小学生在教师的期望下,能够产生较强的学习驱动力。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他们会在希望得到表扬的情况下,愿意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努力改进自己的错误,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因此,教师在展开德育教育时,也可灵活利用小学生的期望心理,合理设置期望,开展软化批评教育,软化学生的态度,让学生保持自己的自尊和自觉,将教师的批评当做是教师给予自己的期望与建议。
例如有的学生做事拖拉,给其他同伴拖后腿。对于这种行为,教师可合理地设置期望:“做事不拖拉,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积极肯定,你现在没有做到,以后你可以告诉别人‘我能行’吗?还是告诉别人‘我做不到’呢?”这种批评教育用语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现在的缺点,又使其获得一定的鼓舞人心的力量,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潜在的期望,有利于驱动学生主动改变自己,满足教师的期望,也满足自己的个体发展需求,让学生在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前提下获得教师的认可和表扬,最终让批评教育转化为表扬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批评艺术能够帮助教师有效优化德育教育。
结束语:
综上可知,批评艺术是教师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时应该合理利用的教学艺术,它应成为教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走向正确道路的重要教育指标。因此,教师可积极探究如何运用科学的批评艺术展开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小学生在教师的批评教育引导下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养成正确的德育行为习惯,保障小学德育教育与批评教育相整合的最大化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巧莉.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74-75.
丰顺县实验小学 罗佳娜
关键词:小学德育;批评艺术;道德意识;科学方法
批评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对学生外显的行为表现进行判断之后予以直接教育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在低年级德育教育中,批评教育更是比较常见。只是教师应注重让批评教育起到积极的德育教育意义,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使其在教师的批评教育中反省自身,自觉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因此,教师应积极思考要运用怎样的批评艺术开展德育教育。
一、基于普遍化原则开展批评教育
在小学德育教师开展批评教育时,若是要在公開场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则需将学生个体犯的错误上升为普遍化的错误行为,让学生认识到这种错误是不少学生都会犯的错误,消除学生心里的不自在感或者尴尬心理。而且教师将错误行为普遍化之后,可针对性地围绕这种行为,组织学生参与到相应的讨论活动中来,让他们共同讨论该如何反省这种错误,并纠正这种错误,让犯错的学生自觉地聆听,并自觉地改正。
比如针对学生在班级里随处丢垃圾、不爱整理书桌、不爱履行值日生的义务搞卫生清洁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我们爱整洁”的德育讨论活动中来。在具体开展德育讨论活动时,教师可在不点明谁犯过这种错误的基础上,对这种不良现象进行针对性的说明与教育,让小学生认识到但凡是这种行为均是错误的,也是不爱整洁的表现。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反省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存在这种行为,思考和讨论该如何养成爱整洁的正确的卫生行为习惯。在这一德育教育中,教师可有效增强班级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说服力,使其自觉地改正错误的行为。
二、基于隐私性原则开展批评教育
有些学生会产生个别的错误行为,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原则上,对其开展合适的批评教育。在具体执行这一德育教育行为时,教师可私下和学生谈心,创设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使其感受到教师是愿意耐心与之对话,让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从这一点看来,教师要在隐私性原则上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耐心、爱心,并注重倾听学生的想法,才能实事求是地帮助改正态度,纠正不良行为。
例如有的学生总爱捉弄班上的女同学,教师可在私下与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和谐的谈话。在具体谈话的过程中,教师可先用合适的语言艺术,引导学生讲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你平时总爱和她一起玩,你是不是想和xxx交朋友呢?还是因为什么呢?和老师说说好吗?”这种话语能够让一些比较敏感或者自尊心较重的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感激教师没有直接指出他欺负、捉弄女同学,使其愿意主动讲述自己的一些内心想法。此时,教师可倾听学生的真正看法,再温和地指出他和女同学相处的不合理之处,让学生认识到错误,主动地将自己的行为改正过来。这样的批评艺术能够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推进德育教育的健康开展。
三、基于期望性原则开展批评教育
小学生在教师的期望下,能够产生较强的学习驱动力。尤其是低年段的学生,他们会在希望得到表扬的情况下,愿意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努力改进自己的错误,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因此,教师在展开德育教育时,也可灵活利用小学生的期望心理,合理设置期望,开展软化批评教育,软化学生的态度,让学生保持自己的自尊和自觉,将教师的批评当做是教师给予自己的期望与建议。
例如有的学生做事拖拉,给其他同伴拖后腿。对于这种行为,教师可合理地设置期望:“做事不拖拉,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积极肯定,你现在没有做到,以后你可以告诉别人‘我能行’吗?还是告诉别人‘我做不到’呢?”这种批评教育用语既让学生看到自己现在的缺点,又使其获得一定的鼓舞人心的力量,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潜在的期望,有利于驱动学生主动改变自己,满足教师的期望,也满足自己的个体发展需求,让学生在一步步改变自己的前提下获得教师的认可和表扬,最终让批评教育转化为表扬教育。实践证明,这种批评艺术能够帮助教师有效优化德育教育。
结束语:
综上可知,批评艺术是教师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时应该合理利用的教学艺术,它应成为教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走向正确道路的重要教育指标。因此,教师可积极探究如何运用科学的批评艺术展开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让小学生在教师的批评教育引导下自觉地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养成正确的德育行为习惯,保障小学德育教育与批评教育相整合的最大化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巧莉.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2):74-75.
丰顺县实验小学 罗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