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激发中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来源 :教育新视线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激发中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小处着手;其次,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从大处强化。
  关键词:兴趣 小处 大处 训练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也可以说,学生的写作过程就是一种极艰苦的创造过程。初中学生的写作经历了小学时的写话过程、写段过程,也经历了一些基本的素材和好词好句的积累过程,所以说,初中学生的写作是一个提高发展的过程。想要写作有所提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极为重要。
  首先,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小处着手。
  1、鼓励学生多看作文书,达到借鉴的目的。初中学生的模仿能力往往超出了成人的想像,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东西,都会模仿而且逼真。这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他们在写作时重在记叙文的训练,而初中作文强化的是文体不限,多看作文书,有利于学生对其他文体的认识和模仿,作文中除了写人记事之外还可抒情、发表见解、说明事物等等,这样,在以后的作文中他们会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素材积累,尝试新文体的创作,激发他们写作创新的欲望。
  2、充分利用课前的3分钟,训练学生的口头作文。刚开始时,可以让学生把看到的好作文、好文章有感情地读出来,增加学生们的视野;第二期可以试着把好的课堂作文或者是周记让他们自己读;第三期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着手写课前作文(可以规定题目也可给出话题);第四期时就可以给出一些辩论观点让上台学生试着反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水平,更是激发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意识,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我教学语文以来一直把这当成是必修课,学生也喜欢,对作文也不头痛,反而有的学生还希望上语文课,希望展示自己的作文水平。
  3、不能忽略仿句的练习。作文是从一字一句开始的,要想有一个好的谋篇布局,练习仿句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般的仿句练习都是采用了各种修辞手法,长期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在作文中就会不知不觉地运用这种写法,让作文的语言更加生动、布局更加新奇,也就在无形中激发着学生对作文的写作兴趣。如,聂喜琪同学的一篇作文《母爱》,在语言上就采用了“母爱就如一杯绿茶沁人心脾”这个句子的写法,分别在作文的每个段落首句用了“母爱就如一缕花香清心养神”、“母爱就如一台电扇驱走炽热”、“母爱就如一碗热汤暧人心房”、“母爱就如一件毛衣暧身暧心”等,写出了母亲一年四季给“我”的爱。这样的作文令人耳目一新。
  4、不能忽视游戏对学生作文的益处。要鼓励学生做游戏,特别是语言游戏,如成语接龙、作文接龙等等。成语接龙可以增加学生对语言素材的积累,作文接龙可以提高学生对作文的积极性,而且学生间的默契配合和语言间的衔接往往出乎意料。这种游戏可以事先给出一个规定的题目,要求一组的学生每人写一句或一段,使前后语言组成一篇通顺的作文,并且主题要鲜明,然后给予评价。学生间的好胜心理常常使他们认真、细致而且乐于去做这件事,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厌烦心理,同时也减轻了作文的难度,增加了对作文的创作欲望,为独自作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5、对好作文不能忽视。学生作文不是为了要写到什么样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老师能给出一个等级、一个评价。所以对写作好的、出色的或者是有进步的同学一定要及时有效地进行表扬,最好的方法是把好作文当作范文来诵读。这种作文不在于多么出色,只要有一个闪光点都可以拿来当作范文读。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的虚荣心,也可激起写作文的竞争心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不能忽略用看图说话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图片具有最直观、最形象的特点,也是便于学生说话写话的最好工具。有时我们需要学生写某些景物时,不可能每个同学都到过这些地方,老师就可以把不同的景物图片展示给学生欣赏,然后写话或进行口语训练。特别是那些漫画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大,更能给他们发展想象思维的空间。如果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看图说话写话,对作文的创作也就不难了。
  其次,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从大处强化。
  1、强化克服“硬写”的顽症。所谓“硬写”就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是硬性规定的,是学生被动接受的,是“要我写”而不是“我要写”的作文形式,是规定作文时间、作文题目、作文范围、作文题材等等。这些都是初中生厌烦写作的重要理由。我曾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的妈妈”,有一个学生写的却是“我的奶奶”。我一看这题目就给他打了一个零分。这位学生很委屈地告诉我,他五岁时妈妈就离家出走了,想不起妈妈的样子,更想不起妈妈为他做的事,只有和奶奶一起生活。我再仔细一看作文,写得深有感触、情真意切,最后给了一个好字。他高兴极了,以前怕写作文,从那次起就再也不怕了。如果我硬要他写“我的妈妈”,不仅会揭开学生心灵的创伤,还会导致学生作文时瞎编,从而失去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要克服这种“硬写”的顽症,就要还给学生作文的自由,从文题到文体到写作范围以至到老师的评语、打分都要减少不必要的限制。特别是对初一新生来说这点最为重要,要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高兴写什么就写什么,有自由就有作文,有自由就有兴趣。
  2、强化作文中要突出“自我”。从应试教育的需要出发,在作文的训练中要求统一步调,如用什么材料、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运用语言技巧,以使作文取得高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真正的从作文方面说,让学生在统一步调中训练,只能丢掉他们的“自我”而去适应大众化。反过来说,以适应“大众化”而牺牲“自我”为代价,写出的文章没有多少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没有多少是用自己的心灵和灵魂写成,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也丢失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要想让学生主动作文,就需要让学生从“自我”的角度去作文,写出自己的风格。
  3、强化拓展作文中的想像力。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喜欢幻想,针对此特点,老师应该积极调动他们的想像力,让他们的作文在想像中鲜活起来,迸发出青春的色彩。如果缺乏想像力,学生的作文就会是无病呻吟、苍白无力、面目可憎。朱翔宇的一篇《你说过一定要坚强》的作文,写的就是和小伙伴吴冬梅之间的故事,故事很平淡,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把真实而平淡的故事置于想像中,情感真切了,语言生动了,作文一下子就鲜活起来了。所以在作文时,我提倡:学生可以在真实材料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想像力,夸大情感,夸大细腻程度,夸大氛围。这样文章就更有活力,学生有了成就感,写作兴趣也就增强了。
  4、强调作文中的修改要“适度”。“适度”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程度适当”。老师修改学生作文时也要做到程度适当。A、对学生作文不宜改得过细、过详。修改得过细或过详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为他们一看到自己的作文被老师改得体无完肤,内心里就会认为老师是在否认自己的作文,有一种失败感。所以除了语法错误改细些,关于立意、结构可以尊重学生的想法,适度地作出评价。B、评语要中肯,不能过简,也不宜过多。过简了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没有成功;过多了,学生也只是瞟一眼,不会仔细地体会,起不到好的效果。评语的内容应该以鼓励为主,多找找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再差的文章都会有优点;同时针对该文章提出建设性意见。C、学生间可以相互修改作文。互改作业不宜过多,过多了会让学生觉得没有新意;也不能过少,过少了学生无法体会到作文修改的乐趣和好处。一学期中两到三次最为适宜。修改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修改完了,学生会从心里不认同,总认为这不是老师最权威的评价,所以不容易接受,这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同学修改的评语后写上自己的意见:同意或是不同意。虽然是这样,学生在内心中还是会看重同学对自己作文的评价,下次写作文时就会注意改正。
  5、强化训练学生的联想思维。最简单最有效的训练方法是采用接近联想。接近联想就是指时间上、空间上或是事理上接近的事物在人的体验中形成的联想,它反映的是由一个事物在时、空、理上的接近关系。
  如“木质”与“皮球”,由“木质”想到“树林”,由“树林”可能想到“田野”,由“田野”可能会想到“小草”,由“小草”可能会想到“草坪”,再由“草坪”想到“足球场”,因而由此想到“皮球”,这样“木质”与“皮球”经过了几个阶段就构成了联想联系。它需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事物表象的材料及知识积累越多,生活经验就越丰富,就越能写出好的作文。常常采用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就会更加有意地积累作文素材,大胆而有序地进行联想,作文也就会达到一定水平。我们还可以给出词语让学生作文,这也是一种不错的训练方式。如:夕阳、洪水、自行车禾苗、石头、树木、山峦、小溪、月上柳梢、焦急……要求学生在作文时用上这些词语,词语的顺序不限。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作文减少了难度,同时也提高了写作兴趣。
其他文献
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并非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以培养完整的个体和促进社会发展两个维度为起点; 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目光不仅聚焦在本国、本地区,也关注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国际公民意识; 三是各国在“求同”的同时,尤其关注本国优良传统文化,使“核心素养”扎根于本国土壤。  “三力论”和“常能论”是对
期刊
“交往”与“灌输”,这两个词在教学研究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教学中的灌输古已有之,近代以来对灌输式教学的批判一直不绝于耳, 到目前已较为系统化;随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被引介入中国,教学中的交往问题已经成为热点, 出现了一系列专著,就“交往教学论”“交往教学研究”“交往中的建构”“教育性教学交往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教学活动过程是复杂而多变的,如何界定教学活动中“交往”与 “灌输 ”的
期刊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研究生教育文化的重建,特别是“导师制”文化的重建,传统的“师门”主要称作“门派”“学派”,有一定的狭隘性,为此,亟待实现从“师门”向“学门”补充、拓展与超越。“为了学生的发展”、“基于学生的发展理念”的理念必然将学生视为独立意义的个体,重视学生的尊严与价值,将学生的个体发展视为最重要的目的。这就需要致力于建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學术共同体,实现从“师门”到“学门”的转型,
期刊
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巨擘之一,卢梭在西方文化与教育思想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英国阿克顿勋爵曾作出表述:“卢梭的作品比亚里士多德,西塞罗(Cicero),或圣奧古斯丁,或圣托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或任何人的作品都更有影响力。”不过,长期以来,围绕卢梭自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还是“公民”,自然教育与个人自由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自然教育在
期刊
摘要:表列种姓与表列部落是印度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长期深受各种压迫、排斥、歧视和迫害,成为印度政府重点保护和帮扶的对象。为解决弱势群体社会公正问题,印度政府专门为其制定了教育配额保留政策,希望通过教育配额保留政策补偿过去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不公;而印度弱势群体的复杂多样性使政府执行保留政策遇到很多阻力,这种区别对待政策引发其他高种姓民众和学生的不断抗议和反对,认为不顾学业成绩高低的录取政策带来了
期刊
摘要:《中国侗族教育史》全面梳理了侗族教育的历史发展情况,是第一部以独立民族出版的教育史,首次多省联合编写,并且第一次用“中国”字样。在学术上,《中国侗族教育史》有四大意义: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视角独特、概念宽泛,提纲挈领、政策挂帅。《中国侗族教育史》的出版给少数民族教育研究添砖加瓦,为侗族教育研究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关键词:中国侗族教育史;开拓意义;学术意义  中图分类号:
期刊
宗祠作为我国传统社会中家族的象征和精神高地,为一直普被重视的文化事象。清水江流域特别是其下游侗族、苗族地区的家祠,不僅数量较多,而且建筑特色形态纷呈,是清水江流域多元文化大花园中灿烂夺目的文化品牌。该流域宗祠兴起的基础与动力是伴随国家政权进入与儒家文化渗入而积淀的教育文化,同时,宗祠又通过祭祀祖先、倡学办学、议事集会、修谱定规、依规惩戒、彰匾题联等公共活动发挥着对族众的教育教化功能,体现出了诸如尊
期刊
道法自然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含义:一曰“自然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万物生长,生机盎然,精彩纷呈,丰富多样,唯其丰富多样,方蔚为大观。二曰“自然律”,自然而然,本来如是,天地不失其位,四季自然更替,动物繁衍生息,植物自然流香,万物各有其性,无不顺天而生,只有顺应自然,方能得道而行。  万法归宗,内涵深广。万法,可理解为万千法门,条条门径,
期刊
摘要:本文先阐述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数学的总体目标和教学理念,然后在新课程理念下论述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一、设计要具有科学合理性、严谨周密性、新颖有趣性;二、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设计 艺术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何促进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
期刊
作为一名学校的校长,理应担负起学校的各项职责,带领全体教师为学校的发展作不懈的努力。校长既要懂得教育的连续性、整体性和时效性,更要针对在不同形势下不同学校的各个时期,认真执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和上级的指示精神,制定切合农村学校实际、操作性强且有创意的学校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促动全体教工根据校长的办学思想积极追求、认真实施,方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行,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本人积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