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但是,在我十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阅读无计划性,阅读能力低下等。我也认真分析了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看的课外书少,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讨论。二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只能采用传统串讲,串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三是一些问题无法进行讨论,自行解决。这样老师不得不越俎代疱。导致学生活动少,自主学习活动更少。四是为了实现的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兴趣。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
1.真正的强调阅读教学中的思想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2.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深刻理解。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深入的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非走马观花的阅读可以达到。但必须说明的是深入的文本感受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绝不是“目无全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里。可以说,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这种交点有时可能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了,也不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但却完全可以因为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3.重视阅读教学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关键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般认为,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当进行统一测试时,农村学生在语文学科上总是输给城镇学生,并且分值相差较大。因此我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学生的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条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常见的阅读方法一是读书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这样培养学生阅读的:
教会学生预读。所谓预读,就是先看开头两段,接着看一下各段的第一句,最后两段读完。这适合于阅读长文章,使你迅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概括了解。在一个小时内能读八至十篇长达一百页的文章。
教会学生浏览。所谓浏览,就是略读,让视线快速地移动,扫视读物上的每一行中重要的字。这适合读短篇的和内容比较简单的读物,也适合复习过去已经读过的文章。用浏览的方式阅读故事,不但快,而且还能获得更集中,更深刻的印象。
教会学生群读。所谓群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训练得在某一瞬间看一组词,而不是仅仅看一个字。这样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不至于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深度。群读要经过不断训练才能做到。
四、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是这样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为你打开一扇门》、《往事依依》、《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
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夏》等自渎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
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五、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在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时,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年度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第三,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第四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我每学期都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了系列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等。
最后,我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学生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只要取得了成绩,哪怕一点点,我都给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当然,教与学都无定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也是很多的,老师们也许有更好的办法,这里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但是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农村语文老师的职责和义务。希望我们携起手来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努力奋斗。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像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
1.真正的强调阅读教学中的思想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由此看来,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读者),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读者)的平等自由对话上,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同时也充分尊重学生(读者)“各有会心”的权利。
2.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深刻理解。我们强调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忽视深入的文本感受和细致的艺术分析。相反,深刻的思想碰撞和成功的情感交流并非走马观花的阅读可以达到。但必须说明的是深入的文本感受绝不是抠字眼儿,钻牛角尖;细致的艺术分析绝不是“目无全牛”的肢解,一切都应在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里。可以说,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这种交点有时可能找不到,或者即使找到了,也不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但却完全可以因为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3.重视阅读教学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阅读教学必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论。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在文体上,应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在内容上,议论文指论点和论据;记叙文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发情感,或揭示哲理); 说明文或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在形式上,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说明文则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再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段,中心句和关键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般认为,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当进行统一测试时,农村学生在语文学科上总是输给城镇学生,并且分值相差较大。因此我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说,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学生的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条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解决“怎么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而常见的阅读方法一是读书方法如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提纲挈领法、写心得体会法等。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这样培养学生阅读的:
教会学生预读。所谓预读,就是先看开头两段,接着看一下各段的第一句,最后两段读完。这适合于阅读长文章,使你迅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概括了解。在一个小时内能读八至十篇长达一百页的文章。
教会学生浏览。所谓浏览,就是略读,让视线快速地移动,扫视读物上的每一行中重要的字。这适合读短篇的和内容比较简单的读物,也适合复习过去已经读过的文章。用浏览的方式阅读故事,不但快,而且还能获得更集中,更深刻的印象。
教会学生群读。所谓群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训练得在某一瞬间看一组词,而不是仅仅看一个字。这样既能加快阅读速度,又不至于影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深度。群读要经过不断训练才能做到。
四、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查漏补缺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能力必须注重有效的训练,即训练时必须讲究“适度”、“梯度”、“力度”。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加大训练难度,以便最终达到学“一篇”而读“一类”之目的,讲究“力度”,就是“除非不练,练就要练得学生一辈子忘不了”,训练起点不要高,但要求要严,训练要实,讲求实效,在七、八年级的阅读教学阶段,我们要紧扣课本编制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我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是这样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第一步,教师为学生示范:如何将深广的阅读知识、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充分运用于阅读的具体过程中,示范课文可以是各年级教材中的象《为你打开一扇门》、《往事依依》、《社戏》、和《春》等各单元难度较大的讲读课文。
第二步,找来难度不大的课文,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伟人细胞》、《夏》等自渎课文,对学生彻底放手,积极鼓励并耐心引导他们根据教师示范,通过有意识地运用阅读理论和方法来自编阅读提纲,具体自读课文。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因人而异的点拔。在此基础上,便开始实施阅读能力培养的。
第三步:适当选编有一定难度的课外阅读材料,其来源主要是近几年的中考题,因为这些阅读材料及试题是经过许多专家精心选择和设计编制的,完全能够较为准确地测试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便于我们对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查漏补缺,对这些阅读材料和测试题,学生阅读解答时要真正消化阅读知识和阅读理论,要熟练运用阅读方法;教师讲析时,要举一反三地讲透讲深,要着重分析三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实践证明,初中阶段如能对学生进行这三个层次的基本训练,其阅读能力是能够得到真正培养的,阅读水平也是能够得到较大提高的。
五、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首先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刊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乏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在对学生进行具体引导和指导时,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文学欣赏课、诗歌朗诵会、演讲赛、文学社活动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配合教学,选择读物。学期或年度的推荐,一定要根据课外阅读计划,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的系统的清单。重点要推荐一些中外名著,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广泛涉猎,及时了解阅读有关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的课外阅读,这样更有利于向学生推荐书目,更有利于与学生交流,对其进行引导。
第三,读与写的结合,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
第四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互相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我每学期都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了系列活动:召开读书报告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举行读书知识比赛;举行朗读或快速阅读比赛;举办手抄报、演讲会、故事会等。
最后,我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学生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只要取得了成绩,哪怕一点点,我都给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地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当然,教与学都无定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也是很多的,老师们也许有更好的办法,这里仅仅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看法。但是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农村语文老师的职责和义务。希望我们携起手来为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