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德育工作存在着密切的内部联系。幸福感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和动力,科学研究中职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有助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中更好的进行幸福感教育,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职生幸福感;中职业德育;思考;实践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主观幸福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越来越关注的现代人的主观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活所做出的总体主观评价,由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组成,前者是体格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因此,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就越多、消极情感就越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越强。对于中职学生,有较满意的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导致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和尊严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应试教育失败者所产生的挫败感。在应教育的大背景下,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也是家长和学生,认为是中职生成绩比较差,考不上大学,不会有大出息,受其影响使得很多中职生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在親朋好友面前常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常此以往,很多中职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思想上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于“破罐子破摔”,认为自己反正学习成绩也不好,其他方面再怎样做也得不到承认,常常处在懊恼之中。
(二)家庭情感温室外的露宿者。中职学生中留守孩子、单亲家庭孩子和家庭教育失当孩子所占比例很大,他们普遍欠缺家庭温暖。有数据显示:中职生的父母多数仅有中等学历水平,工作岗位集中于工人和办事员,且有11%的父亲和13%的母亲是下岗失业人员,60%的家庭的月总收入在3000元以下。父母们很看重孩子的学业,75%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升学,但实际上58%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满意。这一矛盾状况既反映了中职生教育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也预示着亲子冲突的潜在危机。
(三)校园生活中的麻烦制造者。上课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出现迟到、旷课现象;平时上网成瘾;处理各种关系易冲动、偏激,做事不计后果。在长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漠视或鄙视后,他们逐渐因为各种问题和不良表现成为学校、老师、同学眼中难教难管的麻烦制造者。
(四)社会人眼中不应有的歧视。从中职生到中职教育,一直是被国家高看一眼而被社会低看一眼,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仍然没有成为学生、家长、社会的第一选择。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中没有出息;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认为现在学的不一定将来有用,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是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等等。突出表现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生活懒散、贪图安逸、今朝有酒今朝醉、谈恋爱、找对象、搞破坏等
(五)自己眼中的信心不足者。很多中职生由于过去在学习方面经历多次失败,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整天无精打采,对什么事都提不兴趣,完全陷在“无助、无望、无价值感”的“三无”状态里。
(六)一些中职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关爱学生少;师生信心缺乏“交叉感染”。使中职学生产生不了、尝试不到幸福感和尊严。
二、对目前培养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几点建议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密苏里州立大学和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三所高校的心理学家通过分析调查275名自愿者的性格、健康条件和幸福感受等,结果发现:学习工作中拥有幸福感的人比心情压抑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比起其他人来讲,拥有幸福感的人倾向于寻找生活和工作中新的奋斗目标,从而凭借其积极向上的情感动力,更容易接近成功的目标。由此看来,帮助学生拥有较高水平的幸福感对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1、全社会应对中职生这一群体给予积极关心。
从宏观政策到具体办学、从招生到就业给予大力支持,切实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突出对中职生的职业培养方向,使学生从社会大环境中感受到关心和希望,不断提高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对贫困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的政策就体现了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关爱。
2、学校在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高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应注重班级集体建设,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有一个温暖、和谐的人际环境,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体验幸福感、激发幸福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寻找成功感。近两年来,各校开展的感恩教育,其实也是让学生体验幸福感的一种方式。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尊重学生,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场合,对犯错误学生做出处理时要对事不对人,切实把握处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一原则,耐心细致地做深入的工作,要让学生心服口服。
中职生对学习并非毫不在乎,这与平时我们对中职生不要学习的看法有明显的不一致,提醒教育者应该重新认识现在的中职生,在学习上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和减压辅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上不断进步。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的作用,从心理层面多关爱学生。通过开展团体训练,帮助各类学生在团体中找到归属感。对个别生活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给予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在打击中看到希望,提高抗挫折能力,走出困境。在各种心理教育中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会了解他人及与人相处的技巧,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
3、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可以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在家庭教育提倡教育的情感化、民主化的过程中,家庭应该成为爱的港湾,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对孩子提出合适的学习要求,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感情联系。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尊重,相互理解,促进子女在亲密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体验幸福感,学会热爱生活。
构建中职生的幸福感和尊严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长期共同努力。有一点毋容置疑,没有中职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中职教育就不可能有辉煌而远大的未来,构建中职生的幸福感和尊严感已成为职教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郑素君 中职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刘利华 在德育教学中渗透成功教育 职业·中旬 2012年第7期
3、叶澜 教育概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雯婷,女,广东广州人,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素养。
关键词:中职生幸福感;中职业德育;思考;实践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主观幸福感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等越来越关注的现代人的主观体验,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活所做出的总体主观评价,由生活满意度和情感体验两个基本成分组成,前者是体格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感(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因此,主观幸福感由对生活的满意、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乏所构成,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越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就越多、消极情感就越少,个体的幸福感体验就越强。对于中职学生,有较满意的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导致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幸福感和尊严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为应试教育失败者所产生的挫败感。在应教育的大背景下,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也是家长和学生,认为是中职生成绩比较差,考不上大学,不会有大出息,受其影响使得很多中职生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在親朋好友面前常常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常此以往,很多中职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思想上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于“破罐子破摔”,认为自己反正学习成绩也不好,其他方面再怎样做也得不到承认,常常处在懊恼之中。
(二)家庭情感温室外的露宿者。中职学生中留守孩子、单亲家庭孩子和家庭教育失当孩子所占比例很大,他们普遍欠缺家庭温暖。有数据显示:中职生的父母多数仅有中等学历水平,工作岗位集中于工人和办事员,且有11%的父亲和13%的母亲是下岗失业人员,60%的家庭的月总收入在3000元以下。父母们很看重孩子的学业,75%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升学,但实际上58%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满意。这一矛盾状况既反映了中职生教育期望与现实的落差,也预示着亲子冲突的潜在危机。
(三)校园生活中的麻烦制造者。上课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出现迟到、旷课现象;平时上网成瘾;处理各种关系易冲动、偏激,做事不计后果。在长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漠视或鄙视后,他们逐渐因为各种问题和不良表现成为学校、老师、同学眼中难教难管的麻烦制造者。
(四)社会人眼中不应有的歧视。从中职生到中职教育,一直是被国家高看一眼而被社会低看一眼,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仍然没有成为学生、家长、社会的第一选择。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中没有出息;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认为现在学的不一定将来有用,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混个文凭;有的是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等等。突出表现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生活懒散、贪图安逸、今朝有酒今朝醉、谈恋爱、找对象、搞破坏等
(五)自己眼中的信心不足者。很多中职生由于过去在学习方面经历多次失败,就产生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整天无精打采,对什么事都提不兴趣,完全陷在“无助、无望、无价值感”的“三无”状态里。
(六)一些中职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陈旧。教师的人才观、教育观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关爱学生少;师生信心缺乏“交叉感染”。使中职学生产生不了、尝试不到幸福感和尊严。
二、对目前培养中职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几点建议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密苏里州立大学和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三所高校的心理学家通过分析调查275名自愿者的性格、健康条件和幸福感受等,结果发现:学习工作中拥有幸福感的人比心情压抑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比起其他人来讲,拥有幸福感的人倾向于寻找生活和工作中新的奋斗目标,从而凭借其积极向上的情感动力,更容易接近成功的目标。由此看来,帮助学生拥有较高水平的幸福感对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是十分重要的。
1、全社会应对中职生这一群体给予积极关心。
从宏观政策到具体办学、从招生到就业给予大力支持,切实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突出对中职生的职业培养方向,使学生从社会大环境中感受到关心和希望,不断提高对当前生活的满意度。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始对贫困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的政策就体现了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关爱。
2、学校在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高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应注重班级集体建设,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有一个温暖、和谐的人际环境,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体验幸福感、激发幸福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寻找成功感。近两年来,各校开展的感恩教育,其实也是让学生体验幸福感的一种方式。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尊重学生,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场合,对犯错误学生做出处理时要对事不对人,切实把握处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一原则,耐心细致地做深入的工作,要让学生心服口服。
中职生对学习并非毫不在乎,这与平时我们对中职生不要学习的看法有明显的不一致,提醒教育者应该重新认识现在的中职生,在学习上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法指导和减压辅导。帮助他们在学业上不断进步。
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心理辅导的作用,从心理层面多关爱学生。通过开展团体训练,帮助各类学生在团体中找到归属感。对个别生活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给予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在打击中看到希望,提高抗挫折能力,走出困境。在各种心理教育中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学会了解他人及与人相处的技巧,帮助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
3、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可以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在家庭教育提倡教育的情感化、民主化的过程中,家庭应该成为爱的港湾,家长应该关心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对孩子提出合适的学习要求,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感情联系。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信任、尊重,相互理解,促进子女在亲密和谐的家庭氛围中体验幸福感,学会热爱生活。
构建中职生的幸福感和尊严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长期共同努力。有一点毋容置疑,没有中职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幸福感和尊严感,中职教育就不可能有辉煌而远大的未来,构建中职生的幸福感和尊严感已成为职教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郑素君 中职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2、刘利华 在德育教学中渗透成功教育 职业·中旬 2012年第7期
3、叶澜 教育概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雯婷,女,广东广州人,广东省海洋工程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