艳丽与诡异并存 渴望与反抗共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zhz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语文活动是人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而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因此,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中选文欣赏的是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这是一首拥有独特韵味的诗歌,他不同于我们之前学习的唐宋诗人笔下的大气华丽、沉稳孤傲、乐观旷达,李贺的诗自成一派,他的诗立意新奇诡异,用词瑰丽奇绝。李贺诗以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给人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情趣。

一、品读艳丽与诡异的音乐美、意境美


  杨巨源有两首《听李凭弹箜篌》,诗云:“听奏繁弦玉殿清,风传曲度禁林明。君王听乐梨园暖,翻到云门第几声?”又云:“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御筵前。汉王欲助人间乐,从遣新声坠九天。”相互比较,他们是写听同一个人弹奏音乐,但差异巨大。杨诗只简单交代一下这事便过去了,写得简洁明快,干净利落,感觉李凭的乐曲当以优美流畅为主,或许略有些悲伤,但不可能是李贺笔下所传达出来大肆铺排,极尽声色的情调。为什么?这就是说,李贺所表现的不再是李凭的音乐,而是他自己的音乐。
  通过对比,进一步探讨李贺笔下的音乐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同学们会找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前人认为李贺用“昆山玉碎”来形容音乐清脆悦耳,但比起“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昆山玉碎”的代价总觉得太大,凤凰是祥和之鸟,人们以“和鸣”来描写它的声音,“叫”字就显得太粗俗和刺耳。芙蓉是一种极艳丽的花,我们熟悉她的笑容,但如果是在幽幽的哭泣之中,我们则又可以感受到一种妖异,芙蓉的哭泣使人不自觉地想到深夜里某些难以理解的东西。“香兰”在传统的观念中,是幽雅、娴静的象征,它应该安详,不为外界所动,对于中国人来说,“香兰笑”是一种很奇怪的意象。尤其是在“芙蓉泣露”之時,香兰的笑声更使人感到突兀,甚至感到不安。女娲补天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为什么强调音乐的强大震撼力的时候一定要把五色石震破引发一场人间灾难才行?我们能明显地感到破碎、不和谐,甚至能感受到某种亵渎的恶意。“梦入神山教神妪”给什么样的神仙教授呢?我们会发现这神仙既不是温柔挺拔的帅哥也不是沉鱼落雁的美女而是一个老太婆,这个太不符合人们对神仙的审美意趣了。至于“老鱼跳波瘦蛟舞”一句,给人的视觉形象又是非常难以接受的。是故意对人们所熟悉的美感意象构成一种尖锐的反讽,它勾勒出的意境是如此的妖异、古怪,使我们觉得不自在,觉得无措的心灵难以安顿。
  这种音乐和意境上做到的美一反常态,它不符合人们的一贯审美意趣,突破了传统的审美模式。却带给了读者不一样的心灵感悟,也就是说审美的心理认知距离加大,其实审美带来的力度也在加强。

二、感受渴望与反抗的情感美


  为什么他听到的音乐是如此的阴森恐怖,诡异难测?这里就要谈谈作者的生平:李贺18岁被韩愈赏识,21岁考中进士,因他人嫉妒其才学找了一种可笑至极的理由,因其父名唤李晋素,“晋”谐音“进”,父死,就犯了忌讳,不能考取进士。这种荒唐的理由居然被采纳,导致本已高中的李贺无法录用。仕途的不顺,让诗人内心对生存的社会产生了不认同。
  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诗人天生的忧郁个性,诗人的长相有记载称:“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这种面相的人往往认死理,倔强,小心眼。《箜篌引》的源起,传说古时有一白发老者披发提壶,乱流而渡,丧身鱼腹,其妻随后呼之不及,亦堕河而死。有女子丽玉睹此而作《箜篌引》,歌云:“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李贺不喜欢我们这个世界,对另一个世界情有独钟,其诗曰:“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在他的诗中,死亡总是艳丽而诡异的,他经常在坟地里出没去找寻灵感,所以《箜篌引》中那突如其来的毫无理由的死亡,也应该使他感到心动不已,由此而形成的厌烦和焦虑。他生在这个世界上,只是为了领略生存的苦难和烦躁,他以对死亡的渴望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反抗。李贺在这首诗中,把这种充满血色的恐怖,变得诗意而唯美,从而让学生透过文字,真切地感受到李贺这个艳丽与诡异并存,渴望与反抗共生的伟大诗人的情怀。

三、体会腾挪跌宕的结构美


  《李凭箜篌引》的结构分三部分,即一至四句为交代,五至十句是主体,后四句为评价。表面看,这种结构无新奇之处,可当你分析每部分的内部结构技巧时,会发觉,整首诗具有灵动的美,奇崛的美。以交代和评价两部分为例。一般的诗文交代易流入俗套,是按人物、时间、地点一一道来,显得死板和平淡。李贺打破常规,采用倒叙和烘托,有意突破传统结构模式,先写琴,再写声,然后到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有腾挪跌宕之美。交代演技也不是用“高超”一类词抽象概括,而是先用“空山凝云颓不流”造成气势,再用“江娥啼竹素女愁”的强烈音响效果进行渲染,这种移情于物、烘云托月的手法确实收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李凭箜篌引》这篇拥有独特审美的诗歌,开启了诗歌审美的另一个领域,它打破了审美的规律,成为了审美意识的典范。
  ★作者通联: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学必须以语言为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散文言外之意的解读即是此原则的具体实践。  一、言外之意的内涵:言近旨远,余味曲包  《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提出了
从2018年高考作文题来看,现在的题目都切合考纲中“一点四面”的要求,大多都体现国家意志,展现宏大的主题,乍一看这一类题目并不难动笔,因为都是学生的自身与生活;但是想写好就不容易,因为题目太大了、内涵太丰富了,所以泛泛而谈,只谈个人感受、只是触及皮毛的肯定无法得高分。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说理浅显的症状呢?关键是掌握议论分析的方法,具体的方法有:  一、探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就是从
宋朝著名词人、被奉为婉约派“一代词宗”的李清照在《词论》中这样评价柳永:“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樂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李清照肯定了柳永创作慢词革新词体形式的功绩,记述了柳永名动京城、名满天下的史实,褒扬柳永词音律协和的优点,同时又指出柳永词“词语尘下”也就是造语较俗的缺点。那么,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李清照指陈柳永词落入俗
贾岛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写诗,历来注重练字,所以有“一字千里”的美谈。而在众多诗词中“空”字最为诗人所青睐,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灵,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落寞,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空旷,“空”字何以能传达出如此深厚的情感?  道家讲无中生有,佛家讲空中有相,艺术讲虚与实,其实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意在突出一个空字。宋朝黄公度《暮春山间》说“
在高中所學科目中,语文是发挥着独特作用的一门课程。掌握好语文这一课程,不单单是语文成绩有所提升,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交流能力、对文章内容的阅读及理解能力,从这一点来看,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上都离不开语文知识。尤其是在高中这一学习阶段,语文知识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阶段,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学生要能够较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主要依靠的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着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红楼梦》中有一个不起眼的人物,也是一个不得忽视的人物,她就是“名不见经传”而又必须是“赫赫有名”的刘姥姥!和“金陵十二钗”的贵体娇娃乃至府上的焦大比也是天壤之别!然而正是这个来自于贫苦家庭、饱经风霜的老婆婆见证了贾府的兴衰存亡,刘姥姥的小心谨慎、智慧幽默、本色本真,世态炎凉时候的挺身而出、侠肝义胆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然而笔者在此要说的是与作文有关的话题,作文和刘姥姥能有所关联么?  俗话说
按照“文言文序列化教学”课题的指导安排,文言文教学在高二年级的重点有两方面:一是继续深化“文言文知识序列”的教学,注意词法句法的学习积累;二是展开“文言文阅读序列”的教学,指导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古代散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获得文学审美体验。  李慧娟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以践行“文言文序列化教学”为目标,从文本解读入手到鉴赏人物形象,感悟作者思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定教学任务。“
语文教学,尤其是到了高中階段,似乎步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语文课本的学习,因为他们认为课本上学的内容与考试题目并无多大的联系;甚至有些老师也有这样的认识,觉得课本内容除了文言文、诗歌外,其他现代文并不重要。于是都将主要精力放在做习题、讲解习题上。这种做法诚然能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但离开了课本内容的学习终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教材,注重发掘教
一、什么是“审智教育”  “审”者,全面而详尽的了解之意也。所谓“审智教育”,就是通过对语文文本恰当而精细的解读,让学生获得其中蕴含的有关生活或生存实践的智慧。2010年,南开大学的徐江老师发表《语文课要加强审智教育——以议论文解读为例》一文,提出了“审智教育”这一概念,由此,“审智教育”逐渐走入中学教师的视野。  二、为什么要进行“审智教育”  我们认为,语文既然是一门学科,理应具有其他学科所具
曾几何时,语文教学呈现出思想百家争鸣,教法百花齐放的格局,这对于学术语文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基础学科的教学和中学课程目标来说,却未必不是一件坏事。正所谓褪尽繁华,沉淀精华。当语文人重新理性、冷静地审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课程教学的目标后,我才发觉诸如赖瑞云教授在《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中提出的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文本解读”,恰是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命脉,使语文学科重拾“文脉”,回归“正道”,走